除了腸道細菌,腸道病毒失衡也可能與糖尿病風險有關
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于青少年。雖然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一些與1型糖尿病相關的風險基因,但是哪些人會發展成1型糖尿病仍然不能很好地預測。近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病毒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發展成糖尿病的風險。腸道病毒群落多樣性較差的兒童更可能產生導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體。此外,攜帶一種特殊的環狀病毒科病毒的兒童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更低。這一研究發表于7月10日的PNAS上。 “我們確定了一種病毒與糖尿病風險降低存在顯著關聯,另一組病毒與兒童產生自身抗體的風險增加有關。”本研究資深作者Herbert W. Virgin教授說,“似乎這兩組病毒的平衡可以控制產生導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體的風險。” 1型糖尿病發展經歷兩個階段。一些兒童體內會產生對抗胰島細胞的自身抗體,但是不一定會繼續發展成糖尿病。另一些兒童的自身抗體對胰島細胞造成巨大傷害,使機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 此前一項......閱讀全文
除了腸道細菌,腸道病毒失衡也可能與糖尿病風險有關
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于青少年。雖然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一些與1型糖尿病相關的風險基因,但是哪些人會發展成1型糖尿病仍然不能很好地預測。近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病毒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發展成糖尿病的風險。腸道病毒群落多樣性較差的兒童更可能產生導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
除了腸道細菌,腸道病毒失衡也可能與糖尿病風險有關
1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于青少年。雖然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一些與1型糖尿病相關的風險基因,但是哪些人會發展成1型糖尿病仍然不能很好地預測。近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病毒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發展成糖尿病的風險。腸道病毒群落多樣性較差的兒童更可能產生導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
腸道病毒感染或和誘發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狀況有關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Diabetologi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坦佩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型糖尿病(T1D)兒童在經歷誘發糖尿病的自身免疫過程之前或誘發腸病毒感染的風險較高。 1型糖尿病由機體免疫系統介導的過程引發,其往往會損傷患者機體胰腺中的產胰島素β細胞,通過檢測機體中的自身
怎樣預防腸道病毒71型?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兒所、幼兒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與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分類
腸病毒在病毒學上的分類是屬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腸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為目前腸病毒群中最晚發現的病毒,其感染性強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經系統方面的并發癥。其它同屬于腸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兒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種型別)、柯薩奇病毒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鑒別要點
造成1999年臺灣地區腸病毒流行的另一種主要病毒株為柯薩奇A16型(Coxsackievirus A16),其與EV 71一樣均會引起手足口病,單就臨床癥狀而言,此二者很難分辨(但一般EV 71較易導致高燒且高燒期間較久),只能依靠實驗室的病毒檢驗技術來鑒別,但就后遺癥而言,柯薩奇A16型要比E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
治療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 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兒所、幼兒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 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檢測方法
目前檢測腸道病毒之方式除了傳統的病毒培養鑒定法外,國內已有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生物芯片(Biochip)技術研發出“腸道病毒鑒定芯片”(EV typing chip),可快速檢測出腸病毒之型別,不致延誤病患就診治療的首要時機。因腸道病毒感染易引起并發癥,且往往在一星期內即轉成重癥,所以若能提早確知所
概述腸道病毒71型的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周之久。潛伏期為2
澳科學家稱I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腸道病毒
新一期《英國醫學雜志》刊登研究報告說,I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更容易感染腸道病毒,但目前還不清楚其背后的因果關系,對此進一步研究將有助于理解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并研發新治療手段。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報告說,過去對I型糖尿病和腸道病毒感染之間的聯系有一些猜測,為確認兩者的關系,
腸道病毒71型的基本信息介紹
腸道病毒71型是腸道病毒一般是以數字命名的,排列順序代表著其發現的先后次序。腸道病毒71型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 人類腸病毒71型于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的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趨勢和實驗室檢查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分析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
關于腸道病毒71型的發現歷史介紹
早在1957年,新西蘭曾爆發一場神秘的疫情,很多3歲以下的孩子先后出現了手足發紅等癥狀,并有孩子死去。 到底是“誰”盯上了這么小的孩子,答案到了第二年才部分揭曉。之所以說部分揭曉,是因1958年只是從患兒的體內分離出了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1959年,這種病被命名為手
概述腸道病毒71型的特點與方式
腸病毒的流行與季節轉換、環境變異有著極大的關聯性,腸病毒只在夏季及初秋流行,每年六~九月為高峰期,氣溫過低的地區并不利于腸病毒生存。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腸病毒之傳染途徑主為糞--口傳染(stool ?-oral),感染腸病毒的患者會經由糞便排出病毒,這些含有高濃度腸病毒的糞便會污染環境甚至地下水源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于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后,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于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后10
測序技術揭示I型糖尿病與腸道病毒感染相關的遺傳變異
2009年《Science》雜志在線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某種疾病相關基因的一組罕見突變可以降低罹患I型糖尿病(T1D)的風險。這項研究由劍橋大學Wellcome Trust/JDRF糖尿病與炎癥實驗室的Nejentsev等人完成。他們利用羅氏旗下454生命科學公司的Genome Sequence
1型糖尿病特點
①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典型病例常見于青少年;②發病較急;③血漿胰島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線呈低水平狀態;④β細胞自身免疫性損傷是重要的發病機制,多數患者可檢出自身抗體;⑤治療依賴胰島素為主;⑥易發生酮癥酸中毒;⑦遺傳因素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與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強的關聯性。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區別
1型糖尿病特點:①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典型病例常見于青少年;②起病較急;③血漿胰島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線呈低水平狀態;④β細胞自身免疫性損傷是重要的發病機制,多數患者可檢出自身抗體;⑤治療依賴胰島素為主;⑥易發生酮癥酸中毒;⑦遺傳因素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與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強的關聯性。2型糖尿病
腸道病毒研究揭示噬菌體與炎性腸炎相關的主要變化
腸道微生物群體的功能紊亂與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產生有關。圖片來源:H. Hendricks, NC State Phage Hunters, E. Miller, NC State University.過去試圖探索微生物對IBD作用的研究主
簡述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于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后,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為主,21%病例表現為類似于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后10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發病機制與病理
病毒從咽部或腸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組織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時可引起局部癥狀。繼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結,并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導致第一次病毒血癥。病毒經血循環侵入網狀內皮組織、深層淋巴結、肝、脾、骨髓等處大量繁殖并由此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癥。病毒可隨血流進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
關于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的簡介
2015年12月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預防用生物制品1類新藥——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生產注冊申請。該疫苗的問世,對于有效降低我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尤其是減少該病的重癥及死亡病例,保護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關于腸道病毒70型感染的臨床表現
EV70主要引起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腦膜炎、癱瘓型疾病、多發性神經根炎。 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起病急促,突然眼痛、畏光、流淚及眼瞼水腫。通常發生于一只眼睛,幾小時后波及另一只眼睛。約20%的患者出現發熱、頭痛及全身不適等表現。EV70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眼結膜炎在病程的2~3天出現特征性表現,即眼
揭示一種I型糖尿病與腸道病毒感染相關的遺傳變異
2009年《Science》雜志在線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某種疾病相關基因的一組罕見突變可以降低罹患I型糖尿病(T1D)的風險。這項研究由劍橋大學Wellcome Trust/JDRF糖尿病與炎癥實驗室的Nejentsev等人完成。他們利用羅氏旗下454生命科學公司的Genome Seq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