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se Rosendahl教授作報告 5月6日,應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生物質催化轉化課題組邀請,丹麥奧爾堡大學能源研究所Lasse Rosendahl教授訪問了廣州能源所,并舉行了學術報告會。 Lasse Rosendahl教授與廣州能源所學術骨干和青年學生進行了座談、研討,并作了題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Renewable Energy in Denmark 的學術報告。報告會上,Lasse Rosendahl教授介紹了丹麥熱能工程、生物質能、能源轉化技術、節能、數值模擬及燃氣輪機等領域的研究,同時概括了燃燒、生物油利用、流體理論、多相流模擬及CO2零排放技術等方向的理論研究與工程放大。參會人員對學術報告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通過本次學術活動,加強了中丹之間在生物質能、能源轉化技術、節......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月12日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并啟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該計劃全文如下: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作為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能源,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供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
2007年年末,在各路媒體梳理評點我國能源領域年度十大新聞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成功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當仁不讓地占據一席之地。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通俗稱謂,這種新型的能源礦產是全球公認的優質的石油替代性資源。有媒體評價,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為我國能源界展示了一個后石油時代的美
6月10日,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程春雨 攝 中新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程春雨)為加強可再生能源領域學術交流,引領新技術推廣及應用,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主辦的2018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將于2018年8月21-23日在北京
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是依托單位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科學院組織高水平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
——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上) 資源和環境代價過重、結構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是我國能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能源必須改變粗放的發展方式,開創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今后的發展。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可表述為
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能源的利用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出現之前,動物們所用的能源都是不自覺或者是被動的,例如通過曬曬太陽獲得溫暖,支持他們生命的延續。 后來,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隨著跟自然界不斷的斗爭,人類也漸漸向前發展,發現“火”帶來美味的食物,也帶來良好的環境。這時,人類開
向低碳、綠色、可持續轉型客觀上是一場國際競賽,我們需要以戰略眼光和國際視野,積極面對和參與這場競賽,切實加強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抓住歷史機遇,爭占能源新科技的戰略制高點。在這場競賽中不落伍,并爭取走在前頭,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國民族偉大振興的必要條件。 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
近年來,甘肅省將清潔能源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風電和光伏發電實現了長足發展。清潔能源將推動甘肅經濟低碳發展。 圖為甘肅中材集團生產的風電設備正在下線。 新華社供圖 “我國未來的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的。”6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了2020年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方針和重點任務。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 《行動計劃》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日前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舉辦的“院士講壇”上表示:未來中國的能源結構仍會以煤為主。所有的科學技術發展,一定要環繞著如何清潔高效使用煤來進行,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倪維斗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動力機械專家,在學術上發展了復雜熱力系統及其關鍵部件的先進建模
7月22日至23日,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財政部林泉貞處長在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陳勇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鄭偉儀的陪同下調研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重點了解廣州能源所在海洋能方面的研發實力及承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的進展情況。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國家海洋技術中
“可燃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類似冰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從海底試采“可燃冰
2011年5月,美國康塔儀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在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材料物性分析測試平臺項目中標,與英國馬爾文公司聯合成為該分析測試平臺的唯一供應商,該平臺涵蓋了多孔材料的比表面,密度,大孔、介孔和微孔分析,靜態化學吸附和動態化學吸附分析
●美國能源工業的持續發展促進了美國就業、家庭收入、政府收入的增長 ●當前美國相對低位的油氣價格帶動了美國化工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復興 ●預計在今后3- 5年內,“能源獨立”將與美國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協同促進,為美國經濟復蘇與增長帶來正效應 ●美國“能源獨立”趨勢下油氣對外依存度的
分析百科網訊 今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涉及了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升級、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服務業提升、重大涉海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經濟綠色發展。 其中海洋新興產業包含了深遠海資源開發工程裝備制造、游艇裝備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環保(監測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否改變能源市場的現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中國真的突破了這一技術嗎?2030年,我們是否能夠
可燃冰于近日實現成功試采,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歷史性突破。這對正處于能源系統升級、經濟發展轉型、飽受灰霾污染心肺之患的我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把中國的經濟轉型、能源升級、空氣質量改善之重任,寄希望于可燃冰短期內的商業化開發,恐怕也是其難以承受之重。 首先,清晰認識、全面揭示和
當今中國,綠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發展綠色可再生能源已成為社會追求的一種時尚。然而去年10月,在韓國大邱召開的第22屆世界能源大會的報告中卻有這樣一段話:“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構成的基礎,煤炭仍將長期發揮重要作用。”這段話告訴我們,盡管新能源得到很大發展,但世界能
研討會現場 10月10日至13日,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韓國能源研究所聯合發起、主辦的第六屆中韓可再生能源技術研討會在韓國能源研究所濟州全球研究中心召開。此次參會的單位有廣州能源所(GIEC)、韓國能源研究所(KIER)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參會總人數達5
11月18日至21日,應中科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和生物質能源生化轉化團隊邀請,韓國高麗大學Sung Ok Han教授、Seung Wook Kim教授和Jung Bae Kim教授一行3人訪問了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訪問期間,雙方舉行了廣州能源所-高麗大學生
“‘我國石油還能開采40年’的說法不科學,該數據是拿探明的存儲量除以每年的消費量簡單得出的,而實際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被勘探出來。” 近日,五位中科院院士——地質學家李德生、物理化學家田昭武、無機化學家徐如人、真菌學家莊文穎、電工學家嚴陸光,與20位青年科學家在天津大學暢談能源
“‘我國石油還能開采40年’的說法不科學,該數據是拿探明的存儲量除以每年的消費量簡單得出的,而實際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被勘探出來。” 近日,五位中科院院士——地質學家李德生、物理化學家田昭武、無機化學家徐如人、真菌學家莊文穎、電工學家嚴陸光,與20位青年科學
11月2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五處處長孫宏偉應邀到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調研。廣州能源所副所長吳能友對孫宏偉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調研期間,孫宏偉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政策及以化工方向為例就如何申請基金項目,作了一場生動而且具有指導性的報告。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化工領域基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程樹英教授作報告 應中科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的邀請,福州大學微納器件與太陽能電池研究所所長程樹英教授于11月22日訪問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并作學術報告。廣州能源所科技處處長周舟宇,李新軍研究員、張靈志研究員、苗蕾研究員、舒杰研究員、徐雪青研究員等參加。 程
11月30日,應中科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的邀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申文杰研究員到廣州能源所,作了題為“納米催化中的形貌效應:金屬氧化物”的學術報告。 申文杰的報告綜述了近幾年來納米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的微觀形貌效應在催化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響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3月17日新華社授權全文播發。 《十三五規劃綱要》在第三十章建設現代能源體系中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順應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我國能源發展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不斷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正在探索一條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我國能源發展的基調已定,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 去煤化”還不到時
彈指間,距離“里約宣言”已經整20年。人們在不斷實踐并總結可持續發展經驗的同時不禁要問——靠什么來支撐下一個20年乃至100年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在近日舉行的紀念聯合國環發大會“里約宣言”簽署20周年的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給出了答案:科技創新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分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并同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緊密結合,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