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黃大年(前排中)與學生外出徒步。(資料圖片)新華社發走近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黃大年離開后的第246天,博士生喬中坤發了一條朋友圈,緬懷他的這位嚴師慈父和忘年之交。 這一天,是2017年9月10日。 2009年,51歲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一切,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回到祖國。他選擇了到母校吉林大學做全職教授,成為東北第一個引進的“千人”專家。他負責“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及相關領域科研攻關,引領中國科學家沖入“深地時代”。 他沒日沒夜地工作,辦公室深夜明亮的燈光被稱為吉林大學地質宮“不滅的燈火&......閱讀全文
時代先鋒 習慣是種可怕的力量。 好友馬芳武總是習慣性翻開他的朋友圈,但再也看不到那些或激情澎湃,或充滿詩意的文字; 助手于平遇到什么難題,總是習慣性想去找黃老師,但那個“戴著鴨舌帽的胖老頭”再不會背著雙肩包風塵仆仆出現在她們面前; 學生們晚上離開實驗室時,總是習慣性看一眼黃老師
有了大寫的人,才有大寫的國。近些年來,兩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被人們廣為傳頌。黃大年——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在毅然歸國后的7年里,推動中國深部地球探測技術實現跨代飛躍;鐘揚——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帶領團隊收集4000萬顆種子,盤點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從
著名海歸科學家黃大年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8歲。半年過去,他的生平事跡依然令人動容、催人奮進。 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子紛紛表示,黃大年以實際行動為新一代科技人員樹立了一個楷模,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激勵海外學子的一盞明燈。 獻身科學 矢志報國 中國留俄學生總會主席王
“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激發和弘揚當代科技人員高尚情操和奉獻精神。”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12日說,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是對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報國情懷、科學拼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是當代科技人員的時代楷模和突出代表。 王志剛在科技部當天舉行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學習黃大年同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大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這一刻,他與盧永根、黃大發、盧麗安等10位人物以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這一群體,共同書寫了2017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你我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年輕時的黃大年曾寫下這樣一句話。 好一個“獻身者”! 這就是黃大年同志的名利觀,他將獻身引為一生的驕傲和自豪。鐘愛科研事業的黃大年,有如古戰場上熱血灑盡、馬革裹尸的將軍,他的
“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在京舉行,影片將于12月12日在全國公映。 黃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填補了多項國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我們要學習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黃大年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
就像人類的遺傳密碼儲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風也“隱藏”在父親的生活言行中。父親給他起名寄予厚望,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對理科產生興趣,熱心腸地幫助鄰里鄉親解決生活困難,帶領工廠做技術革新……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響到他如今做科學的準則:育人、為民,一心為
是怎樣的信念,讓一代代愛國報國的知識分子寫下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時代答卷?今天,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從未如此之近,偉大事業,呼喚千千萬萬知識分子,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篇章。矢志愛國奉獻——一代代知識分子信念如磐、意志如鐵,用執著譜寫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的偉大篇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在這個時代,擁有卓越的人才,就意味著在大國角力中擁有了最重的砝碼,尋找到了最強有力的支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尊重人才、造就人才”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
【學習進行時】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兩位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一直以來,習近平對科技工作者關懷有加。這背后,深蘊著習近平的科技情懷和科技強國夢。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圖文故事,帶您一起感受、深思。 201
學校召開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兩江潮涌,星耀南山。10月17日,是所有“重郵人”為之喜慶的日子!重慶郵電大學風雨操場內,賓朋盈席、校友賢集,鮮花如潮、歡歌笑語,大家歡聚一堂,在此隆重召開重慶郵電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共同慶祝學校七十華誕,回顧學校求索進取的光輝歲月,展望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宏偉藍圖。
7月23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委員會在人民日報發布推選活動啟事。經活動組委會審核確定,2020年度66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出爐,名單及個人事跡公示如下。 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啟事 為宣傳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廣泛展示新時代人民教師教書育人事跡風采,引導廣大教師守教育報國
北京4月24日電 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和黃大年一樣,懷揣著科技報國的夢想,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以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態度,奮斗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成果;他們以學生為本,苦練教學基本功,立德樹人,精心哺育桃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
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后,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在松科二井拍攝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攝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
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和黃大年一樣,懷揣著科技報國的夢想,奮斗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成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人才。他們就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團隊負責人于吉紅教授就是這群人當中具有代
1月26日,由吉林大學承擔的“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以下簡稱SinoProbe-09)舉行2012年度成果交流會。會上,SinoProbe-09首席科學家、吉林大學“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各課題負責人就課題完成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匯報交流,并對研究過程中遇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2日無人機拍攝)。 6月2日,中國超級鉆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鉆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當日,吉林大學組織召開的“地
經歷過輝煌、遭遇過曲折,創建于1909年的蘭州大學開創了甘肅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蘭州大學屹立于中國西部。1979年,改革開放,蘭州大學再次煥發青春活力,與中國的各行各業一起重沐春風,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國經歷了幾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極快
各位委員: 現在,我受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托,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17年工作情況 2017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指引下,我國科技戰線砥礪前行、勇攀高峰,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研發經費投入世界第二,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
對論文造假零容忍,是進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機,也是涵養科學精神、凈化學術環境的進一步努力 這兩天,有兩條與科技相關的新聞備受關注。一條新聞是科技部向新聞界通報對今年4月《細胞生物學》雜志撤稿事件的處理進展,態度鮮明、措施有力,顯示出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的誠意。另一條新聞則是,78歲的劉先林院士在高
朱英國,男,漢族,1939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系我國自主培養的遺傳學家、雜交水稻研究先驅者和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2017年8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
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前夕,“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新爭先獎勵大會”27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出席會議并講話,代表黨中央向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向獲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劉延東、李源潮、沈躍躍、陳竺、張陽出席會議,萬鋼主持會議。 當天的大
廖強(左)指導學生做實驗 受訪者供圖 工業廢氣、工廠廢水、秸稈等污染物,通過微藻就可實現變廢為寶,不僅能再次回收利用,還能產生燃料。近日,重慶大學廖強團隊憑借這一研究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該團隊成員都說,這份榮譽的取得離不開團隊負責人廖強教授20年的創新與堅持。 巧用太陽能 讓
9月9-15日,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國情研修班在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舉辦。來自全國科技戰線各領域的近50名青年領軍人才在黨的十九大前夕匯聚一堂,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取得的光輝業績,在青年科技人才
4月17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承擔的“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重點實驗室”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驗收。重點實驗室在條件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成果產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實驗室平臺建設方面。新科實驗大樓,新增2151.16萬元大型儀器
9月18日,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與三峽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捐贈價值500萬元的設備與三峽大學聯合建設“電力電子與新能源綜合實驗室”,同時捐贈30萬元現金,用于設立“固緯獎學金”。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及臺灣固緯電子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郭國棟和三峽大學校長何偉軍
為宣傳“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的先進事跡,展現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愛國傳統、資源優勢和代表性人物,讓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干部群眾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脈,吉網、吉刻APP推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系列報道,本期聚焦的是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功能化界面設計及分析化學應用基礎研究團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近日在山東調研時強調,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劉延東深入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企業,考察海洋科考、深海探測、人工智能、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