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培育潛江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動能(圖)
生物醫藥產業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在 潛江市,這一產業更是區域經濟強勢上揚的主導驅動力。 近日,記者來到湖北潛龍藥業有限公司,在干凈整潔的外包車間看到,生產線流動下,密封藥品包裝成盒后,工作人員進行著裝箱。 作為 潛江市生物醫藥產業王牌企業,潛龍藥業一直致力于科技創新。“近三年來,公司在產學研方面累計投入1776.27萬元,占企業銷售收入的6%以上。”該公司生產總經理劉志剛說,公司現代化新藥研究實驗室擁有紅外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等新藥研究用儀器,能滿足各類新藥的研究與開發。 “目前,公司在研新藥10多個,工藝優化品種4個,其中一款中藥6類新藥參花膠囊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可完成。”劉志剛說。 重科研重創新,為潛龍藥業實現企業穩步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潛龍固體、外用藥車間現有4億片片劑、2億粒膠囊粒、3000萬袋顆粒劑、5000萬瓶外用藥的產能,凍干粉針車間年生產能力達50......閱讀全文
科研創新對接戰場需求
近日,從火箭軍某基地傳來喜訊:由該基地對接戰場需求提出的“某高效檢測屏蔽裝置研制”項目,已進入研制定型階段。該基地領導介紹,科研創新只有瞄準戰場難題,精準發力破解,才能真正發揮好服務打仗保障打贏作用。 該基地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每次訓演練或是執行重大任務,都組織大批科研骨干赴一線“淬火”,
“科研青年”閃耀創新舞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25.shtm
科研重器激發創新動力
5月14日,以“創新引領 共享發展”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拉開序幕。在這場為期一周的科技盛宴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展廳主場的國家科研重器。走近這些平日里很難全景俯視的科研重器,似乎置身于國家科學前沿陣地。其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科研實力,更透射出中國人上天下海的智慧,讓
“催化”創新,科研助理來幫忙
“奇怪,試管里的瓢蟲怎么找不到了?”近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的實驗室里,學生蒲顧月正在操作昆蟲染毒試驗。可當他照例打開培養管,卻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瓢蟲幼體,急忙向身邊的吳書蓓求助。“別急,按照經驗,瓢蟲很可能藏在瓶口的紗布里,仔細找找。”這位生于1997年的湖南姑娘
科研大院走出創新“小巨人”
2014年1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隊赴利比里亞執行抗擊埃博拉疫情任務的專機,搭載著兩臺關鍵醫療輔助設備——V300型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起飛。這兩臺儀器是全球首創的、可同時識別血管位置和深度的“神器”,儀器體積不大,能在救助過程中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救助效率,同時還為醫護人員自身安全防
科研創新應瞄準國家需求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我國的大學儲備了龐大的人才隊伍,挖好這座富礦,對推動我國的自主創新意義重大。 大學是科技人才重鎮
中國向科研創新發“改革紅包”
新舊動能在轉換,科研創新是關鍵。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對科研人員報酬、儀器設備采購、差旅會議經費、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等諸多熱點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改革措施與操作規范。專家普遍認為,相比于增加經費本身,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改
成都大力推進環境科研創新
成都市環保局近日召開環境科研工作會。會議提出,將加快環境科研機構轉型升級步伐,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應用性創新研究,力爭實現環境科研成果新突破。 根據成都市2016年環境科研總體目標和工作計劃,市環保部門將重點開展“成都市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為政府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啟動
《自然》刊發社論關注歐洲科研創新
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社論——《創新游戲》(The innovation game),回顧歐洲過去10年科研戰略計劃并展望其下個10年的科研創新目標。以下為主要內容: 過去10年,歐盟為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計劃,比如通過建立歐洲研究區域(European R
警惕科研“快餐化”“反噬”創新能力
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29位升至第14位。然而,學術研究、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快餐化”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學者熱衷于“炒冷飯”、“換包裝”、追熱點、玩概念,研究問題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甚至以“走私”“勾兌”“分裝”取得所謂科研成
什么在影響科研團隊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本報記者 陳彬 回想起自己初入課題組的時候,國內某地方高校助理研究員劉山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帶頭人的一句話:“你們來得好,隊伍能多點兒活力。” 最初,劉山對此不太理解:“課題組的平均年齡并不大,更沒有‘老態龍鐘’之感,我能增加什么‘活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
什么在影響科研團隊創新能力
回想起自己初入課題組的時候,國內某地方高校助理研究員劉山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帶頭人的一句話:“你們來得好,隊伍能多點兒活力。” 最初,劉山對此不太理解:“課題組的平均年齡并不大,更沒有‘老態龍鐘’之感,我能增加什么‘活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理解了這句話——課題組的人不少,但相當
“松綁”科研經費-為創新“減負”
給科研項目經費“松綁”的呼聲由來已久。前不久,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呼聲得到回應——“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如何既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報銷手續中解放出來,又防止科研經費濫用,再一次成為參加全國
中科院領跑科研儀器創新
他說,“從國際上看,約有1/4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研究工作與儀器的研制有關。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肖洛,在實用激光器誕生之后,帶領其研究小組致力于激光光譜學研究,并與合作伙伴對復雜的化合物進行深入研究,創造出飽和吸收光譜與雙光子光譜等多種方法,有效提高了儀器的分辨率。由此,他與合作者
“松綁”科研經費-為創新“減負”
給科研項目經費“松綁”的呼聲由來已久。前不久,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呼聲得到回應——“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何既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報銷手續中解放出來,又防止科研經費濫用,再一
深化科研院所薪酬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74.shtm
激發科研動力還需更多“確權式”創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是解決好動力問題,而重中之重是要在激發科研人員內生動力上做文章。確權分割的意義在于,從供給源頭上明確了學校與發明者的產權配額,賦予科研人員以充分的處置權、收益權,使知識價值看得到、后期收益摸得著。這一點一旦明確,干事動力自然就不一樣了。 發明人拿不走收益,高校完不
民營科技企業正成為科研創新重地
4月26日是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騰訊公布了該公司的ZL數量數據。數據顯示,迄今,騰訊的全球ZL申請總計6.2萬件,截至2022年底超過3萬件獲得授權。根據粗略統計,過去三年多,騰訊的授權發明ZL以每天超13件的數量增長。 民營科技企業一直是ZL申請的主力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
發揮科研大協作的創新支撐作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91.shtm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派出的小分隊分赴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省份,實地指導各地小麥生產,用科技助力糧食豐收。 小麥產業“鏈長面廣”,涉及良種培育、病蟲
吳亞生:科研投入如何推動創新
國家的科研投入多了,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動創新,這是個很大的事情,一個好像很深奧的事情,一個引人高度關注的事情,一個事關國家科技發展與未來命運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有話想說,但怕人輕言微,所以沒有發聲。最近我偶看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小傳,發現這兩個偉人給出了答案
科研儀器過度依賴進口拖了創新后腿
去年“兩會”期間,“大型科研設備共享難”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記者追蹤采訪發現,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同樣引人深思:我國每年上萬億元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中,有60%用于設備進口;部分高端儀器100%依賴進口。政協委員憂心——科研儀器過度依賴進口拖了創新后腿。 “我們的TD—SCDMA技
讓科研經費成為創新“助推器”
2016年7月,中辦、國辦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系列“松綁+激勵”的利好政策讓科研人員紛紛點贊。 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一直關注我國目前的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今年兩會期間,他在接受
讓創新活力迸發為科研人員“松綁”
“科研人員可以在研究方向不變、不降低申報指標的前提下自主調整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直接費用中除設備費外的其他科目費用調劑權全部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這意味著,一線科研人員可以不受太多條條框框約束,比較自由地開展科技攻關。” 說到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簡稱《通知
王德華:科研創新與跟追趕超
科研的實質是創新,是發現事實,是發現規律,是求真。 科研講究優先權,一個新發現、新規律,需要在專業學術期刊(或專著)中發表,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學術界有行業規范,不允許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界需要尊重前人的勞動,需要傳承,需要積累,需要發展。 學術界每一個學科領域的發展,都是從無到有、從
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怎樣細化政策
——專家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新舉措 近年來,如何破解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難題,一直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關注的重點。隨著近日召開的有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作出創新主體可自主轉讓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一半以上可用于獎勵等決定,科技成果的轉移
陜西: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科研活力
陜西省科技廳通過破解制約人才流動、成果轉化和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催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業小巨人,成為支撐和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僅僅在陜西省西安市700余家科技企業小巨人中,有超過70%的企業都是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創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并從初創的小微
“性別無差”,科研創新何以彰顯“她力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9.shtm
科研投入如何推動創新-來自偉人的啟示
國家的科研投入多了,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動創新,這是個很大的事情,一個好像很深奧的事情,一個引人高度關注的事情,一個事關國家科技發展與未來命運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有話想說,但怕人輕言微,所以沒有發聲。最近我偶看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小傳,發現這兩個偉人給出了答案
“打破機制束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2015年5月21日,北京市財政局(以下簡稱市財政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科委)聯合修訂、并發布了《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經費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本次《管理辦法》的修訂重在打破束縛創新的科技經費管理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日前,市財政局、市科委從修訂背景、改
韓宇:我國科研創新跟蹤多引領少
“我國科研創新上可以說是跟蹤多,引領少。”日前,在一次科技創新論壇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局長韓宇的見解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據湯森路透科技集團報告,截至2009年,中國在國際同行評議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比1981年增長了64倍,特別是在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增長尤為顯著。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