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仰望夜空,穹頂寂靜無聲,天幕繁星點點,這一切總會勾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宇宙中有一類致密的發光天體叫類星體。在一般的地面望遠鏡看來,它們像恒星一樣,但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會在數百萬年內保持活躍狀態,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費上萬年的時間歸于平靜。但2014年,美國天文學家斯坦芬尼·拉瑪薩發現一顆類星體,它們僅花費數年便從活躍變為寧靜。近日,斯隆數字巡天項目公布了它的第五期觀測計劃。揭開這類類星體的神秘面紗,是它的目標之一。 巨大能量來自黑洞吸積 恒星的高能輻射來自其內部的熱核反應。類星體的能量從何而來?如果也是來自熱核反應,那么一個中等光度的類星體一年就要消耗近一個太陽質量的核燃料,可天文觀測并沒有找到這樣的證據。 天文學家想到了黑洞吸積。觀測表明大質量星系的中心普遍存在一顆超大質量黑洞。它們大部分時候處在比較寧靜的狀態,但當吸積周圍物質的時候,會在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并釋放出電......閱讀全文
在浩瀚的宇宙花園中,其中最重的黑洞也是從小小的“種子”長大而成。通過吞噬氣體星塵或和其他致密物體的融合,這些種子黑洞在體積和質量上不斷增長,直到形成星系的中心,就比如我們生存的銀河系。但與真實的植物不同,這些巨大黑洞的種子也是黑洞,但至今沒有人發現這些“種子”黑洞。 有一種觀點是認為,相當于數
圖 1 霍金的照片,攝于2006年5月。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家中逝世,享年76歲。 提到霍金,你們往往會想起他標志性的輪椅,以及那本暢銷全球的《時間簡史》。然而說起他的本職工作——物理學家,除了專業人士,恐怕很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從恒星級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普遍尺度關系。該工作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周新霖、袁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黑洞無毛定理認為,黑洞的性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王挺貴小組在近鄰宇宙的無核球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為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成果于12月1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上。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類獨特的時空結構,在中心存在奇點,它存在一個視界面,進入面內的
科學界對于黑洞行為一直有一個爭論:光子從黑洞的冕傳播到吸積盤所需要的時間縮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縮,還是吸積盤的內半徑變小? 近日,一個由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黑洞行為最新觀測結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NICER),觀測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Yan, Lu, Dai, & Yu 2015, ApJ,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托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恒星級黑洞,并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
宇宙形成之初,黑洞的增長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宇宙早期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 據國外媒體報道,研究人員稱,宇宙形成之初,黑洞的增長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宇宙早期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因其超高密度而擁有巨大的引力,即便是光也無法從中逃脫。對于
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了一個中等大小黑洞的存在——它比由一顆恒星形成的小黑洞要大,但又比那些潛伏在星系中心的大黑洞小得多。最重要的是,它就隱藏在我們的銀河系里。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則可能表明銀河系是通過吞噬周圍較小的鄰居而發展起來的。 “這是一篇非常嚴謹的論文,他們的數
天文學家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供圖) 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有一個地方可能除外。黑洞具有非常強大的引力場,使得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勢力范圍。這個勢力范圍,就叫做事件視界。 這也讓黑洞成為了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2015年電影《星際穿越》中對黑洞形象的描畫,更是令
全球多國科研人員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將于今日發布一項“開創性成果”,輿論普遍認為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最先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人類有望第一次“親眼目睹”黑洞真容。黑洞的藝術家想象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
銀河系中心不僅有超大質量黑洞,還有一個龐大的核心團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發現,在一個大質量黑洞的噴流周圍存在著圍繞其運轉的“熱斑”(hotspot),并且表現出特征性的紅外輻射“晃動”,這為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新的證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天文學家艾弗里
圖 模擬形成的核環結構與觀測到的NGC 4314的星系核環非常類似。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773052, 11333003,11322326)資助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沈俊太研究員課題組與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杰瑞?塞爾伍德(Jerry Sellwood)教授合作提出在宇宙早期不通過
不遠未來的地球,沙塵暴肆虐,生命遭到威脅,文明面臨生死存亡,人類不得不遷徙……一切問題的解被指向浩瀚的宇宙。本月12日,“燒腦”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一路票房飆紅,口碑爆表,并引發影迷“惡補”物理課本的熱潮。 與此前同樣由諾蘭執導的《盜夢空間》相比,《星際穿越》并沒有沿襲上一部電影的爆棚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消息稱,天文學家利用射電望遠鏡陣列獲得的高清晰度圖像,發現了一超大質量黑洞因“消化不良”而噴發物質的細節,這一太空中罕見的“病例”令天文學家們震驚不已。 黑洞是宇宙中的龐然大物。一般認為,在所有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橫亙在太陽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比太陽大400萬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消息稱,天文學家利用射電望遠鏡陣列獲得的高清晰度圖像,發現了一超大質量黑洞因“消化不良”而噴發物質的細節,這一太空中罕見的“病例”令天文學家們震驚不已。 黑洞是宇宙中的龐然大物。一般認為,在所有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橫亙在太陽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比太陽大400萬
普遍認為,耀變體在所有電磁波段都有光變,光變時標從幾分鐘到幾年不等。而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一名訪問學者的研究工作卻表明,耀變體并不一定在所有電磁波段上都具有多種時標的光變。目前該工作已被《皇家天文學會月報》接收。 超大質量黑洞(質量介于幾百萬倍和幾百億倍太陽質量之間)普遍存在于大質量星系
美國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27日宣布,根據美國“核星”太空望遠鏡及歐航局XXM牛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科學家首次準確測量出一個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這有助于了解有關超大質量黑洞成長和進化的謎團。 這一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00萬倍,位于天爐座螺旋星系“NGC 1365”內,距地球約5600萬
中國6月15日發射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去探測黑洞。然而,神秘如幽靈般的黑洞不會發出任何光輻射,那么怎樣才能在茫茫宇宙中探測到它們呢?這似乎有點像在煤窖里尋找一只黑貓。幸好,科學家找到了一些辦法,其中之一就是“慧眼”使用的方法。 方法一:柴郡貓的笑容 雖然人類不能直接看見黑洞,但是它就
科學家首次發現一個向外噴射鐵和鎳等重金屬的黑洞,被稱之為“4U1630-47”。這幅藝術概念圖便展示了這個黑洞。圖像的右側為一顆巨大的藍星,左側盤的中央黑洞正向外噴射噴流。這個噴射重金屬的黑洞是由歐洲航天局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發現的,被稱之為“4U1630-47”。澳大利亞東部的緊湊陣列射電望遠
日前,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表了一項關于類星體寬發射線區起源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帶領的一個國際合作組攻關完成,合作組成員還來自美國懷俄明大學和南京大學。 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提出了寬線區起源于塵埃環的理論,建立了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寬線區和塵埃
四年前,我國著名科普作家劉慈欣憑借其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在國內掀起了一場不小的科普熱。小說中的“三體”是三顆相互環繞的“太陽”,由于運動的無規則性及相互之間復雜的引力擾動,致使生活在那里的“三體文明”經受了百余次毀滅與重生,最終逼迫他們打算逃離這種無常的“三體”母星。 研究表明,
藝術家筆下的超大質量黑洞 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現在知道黑洞來源于恒星的演變,而關于黑洞的假說最早可追溯到牛頓時代,牛頓的經典力學認為引力作用是相互的,宇宙中任何一個物體都會受到力的作用,同時也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光也與其他物體一樣,也是受到制約的,此后就有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種看不見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科學家們將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相關數據,預計2018年黑洞會首次向人類露出“真容”。不過遺憾的是,在這次的全球協作中,沒有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黑洞為何
11月28日,《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對漩渦星系中X射線極亮源M101 ULX-1的研究成果,雜志審稿人認為此項成果“奪取了這個領域的圣杯”。 自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兩顆造價分別為16億美元和7億歐元的錢德拉X射線空間望遠鏡和XMM-牛頓X射線天文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4,ApJ, 783, 108)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曹剛和王建成在耀變體伽馬射線射輻射起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耀變體是一類特殊的活動星系核,是目前已觀測到的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活動現象之一,因而備受天文學
2013年1月16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來自京區各天文單位的中外學者聚集一趟,聆聽新年以來的第三次學術報告會,來自美國著名機構卡內基天文臺的訪問學者何子山博士作了“黑洞與星系是否共同演化?”的精彩報告。報告會后,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代表臺長嚴俊,向何子山授予國家天文臺
人造甜味劑的有害作用 我們使用不含熱量的人造甜味劑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了。今天食品工業將它們用在食品中的數量越來越大,同時它們也被推薦用于減肥和供患葡萄糖耐受不良及Ⅱ型糖尿病的人使用。Eran Elinav及同事發現,三種最常用的不含熱量的人造甜味劑(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的消耗,會直接誘發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據美國《探索》網站報道,類星體是宇宙中最奇異的天體之一,它們在極其遙遠的宇宙深處閃耀,其亮度可以與一萬億顆太陽相當。然而最近天文學家們發現有三顆這樣的類星體竟然共處一處,非常罕見。 這的確是極其罕見的情況。類星體本身便已經十分罕見,兩顆類星體在一起便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