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玉米團隊嚴建兵教授課題組與生物信息團隊陳玲玲教授課題組合作,借助一種創新的遺傳設計,巧妙組裝了玉米和大芻草的基因組,解析了玉米野生近緣種大芻草對現代玉米遺傳改良的貢獻。圖片來自互聯網 研究表明,現代栽培玉米是大約一萬年前由生長在低海拔地區的野生大芻草馴化而來。眾所周知,馴化過程極大地降低了作物的多樣性,使大量優異的基因資源丟失。利用野生資源進行作物的遺傳改良越來越受到育種學家的重視。恰好,另外一種生長在高原地區的大芻草可以與現代栽培玉米自由雜交,表明玉米野生近緣種大芻草和現代栽培玉米之間存在一定基因滲透,為現代栽培玉米遺傳改良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但目前,育種學家對兩者間基因滲透的范圍以及對現代玉米遺傳改良的貢獻還知之甚少,重要原因是野生大芻草和現代玉米的基因組大小類似,都高度復雜,有超過85%的重復序列,基因組組裝非常困難。 科研團隊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創新性地通過遺傳設計把復雜的玉米和類蜀黍的基因組分成......閱讀全文
奶業是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奶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培育了我國自己的奶牛品種——中國荷斯坦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白花牛”。在目前我國飼養的近1400萬頭奶牛中,80%以上是中國荷斯坦牛。 然而,與國外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奶牛生產水平有較大差距。據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張沅自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所導致的奶粉污染事件以來,乳業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乳品行業和消費者。年輕的父母們談奶粉色變,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搶購港澳和海外零售市場的嬰兒奶粉,國內乳品行業遭受了空前的誠信危機。然而,自3月1日以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有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主糧之一。一粒優質大米,米粒形狀適宜、無堊白、透明度好、食味和口感佳。殊不知,稻米品質涉及碾磨品質、外觀品質、蒸煮與食味品質、營養品質等多個性狀,遺傳機制復雜,培育既好看又好吃的優質大米難度大。 20余年來,揚州大學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圍繞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系列問題展開研究
2013年8月28日,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一重要糧食飼料作物--高粱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該研究比較了44個高粱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發現高粱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遺傳變異,為今后高粱及其它糧食作物的育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同時也為解決全球日益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Referencegenome sequences of two cultivated allotetraploid cottons, Gossypiumhirsutum and Gossypium barbadense”的文章,介紹了整合多
科技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關于批準建設省部共建綿羊遺傳改良與健康養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55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為進一步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科技部決定通過創新機制、省部共建的方式建設一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加強資源集成,加大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鑒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然而,除了遺傳變異,表觀遺傳也在植物的生
12月11日,科技部和江西省政府聯合發文批準建設省部共建豬遺傳改良與養殖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江西省首家獨立依托本土高校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標志著江西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也表明江西省在種豬遺傳改良領域研究成果和水平取得國內優勢地位。 江西省是畜牧大省,生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華大基因等單位的科學家對高粱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發現高粱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的遺傳變異,為高粱及其它糧食作物的育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8月28日,最新研究結果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 中澳兩國的科學家通過對44株不同來源的高粱樣本,包括地方品種、改良品種和
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為大戟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潛力, 其種子油是生產高品質生物燃油的優質原料。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青年課題組在前期建立高效的植物轉化平臺技術的基礎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和美
芝麻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傳統的優勢出口創匯作物,在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和種植業結構調整中 占有重要地位。芝麻在我國分布廣泛,各省市均有種植,其種質資源擁有量占全世界總數的1/4,多樣性十分豐富。芝麻種質資源的多樣性研究已經在表型性狀、 同工酶和DNA分子多態性等方面開展,但是基于單一性狀的多
自從人類學會蓄養動物、耕作植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物種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改良物種的主要方式:針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突變或無意的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個體進行選育和利用,從而通過隨機和自然的積累優化基因。然而這種極低幾率且無人類控制性的被動模式大大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迫切地需要
自從人類學會蓄養動物、耕作植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物種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改良物種的主要方式:針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突變或無意的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個體進行選育和利用,從而通過隨機和自然的積累優化基因。然而這種極低幾率且無人類控制性的被動模式大大阻礙了農業的發展,迫切地需要
安徽中醫學院中藥標本中心收藏有藥用植物蠟葉標本7萬多份,數量居全國醫藥院校之首。除一般的標本外,還有許多地道藥材和特色藥材的專題標本和珍稀瀕危的模式標本,為研究安徽和全國中藥材資源,以及普及中藥知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1.轉基因技術的發展 自從人類學會蓄養動物、耕作植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物種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改良物種的主要方式:針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突變或無意的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個體進行選育和利用,從而通過隨機和自然的積累優化基因。然而這種極低幾
解碼棉花基因組能深入了解棉花種的起源進化及棉花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聯合海外研究團隊,共同解析了異源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的參考基因組序列,為棉花基因組進化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3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陸地棉和
雜交水稻育種為提高水稻產量,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策略,其中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是雜交育種成功的關鍵。CRISPR/Cas9系統已廣泛應用于靶位點的基因組編輯,然而它們在作物遺傳改良中的應用卻鮮有報道。11月22日,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華南農業
夯實家蠶遺傳資源和遺傳學基礎研究,是解決我國蠶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蠶學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科學基金都起到重要的引導和支撐作用。 我國科學家以現代科學技術“重建21世紀絲綢之路”的宏偉目標正逐步成為現實。 不久前,全國蠶桑界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家蠶
李付廣在做實驗 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無論是原棉生產、原棉消費、原棉進口和出口都是世界第一,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我國的戰略物資。 曾經的一場由棉鈴蟲掀起的“大風暴”席卷了我國大部分的棉區,帶來的危害讓人們束手無策,而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發,為棉花種植業注入了“強力針”。近日,中國農科院20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德強團隊依托“973”課題與教育部引智計劃項目,在前期對控制木材形成重要候選基因內等位變異關聯作圖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系統解析了生物學途徑上多個關鍵基因聯合控制林木生長與品質性狀的遺傳變異。 林木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調控機制十分復雜,由加性、顯性與上位性遺傳效應協同作用。如
白水牛 梁正文攝 貴州白水牛,這個“萌物”全身被毛白色而有光澤,角和蹄亦為白色,皮膚呈粉紅色,但眼睛為黑色。作為地方水牛品種,看到白水牛的第一眼就讓人不禁贊嘆它的可愛。 白水牛為什么這么白?11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課題組聯合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
⑸棉花基因組研究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纖維和油料作物,也是研究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的重要模式植物。南京農業大學張天真等課題組通過將栽培棉與野生棉對比,繪制出了棉花表觀遺傳基因的“甲基化基因圖譜”,對野生棉和栽培棉之間超過1200萬個的差異甲基化胞嘧啶進行分析,鑒定出519個表觀等位基因(epiallele
分蘗角度(tiller angle)是植物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對糧食產量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基于自然選擇分離出來可用于改善水稻結構的分蘗角度相關基因很少。1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7個常見的分蘗
熊立仲教授應邀到武漢植物園作學術報告 12月10日下午,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楊平仿的邀請,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成員、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熊立仲教授來武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自從人類學會蓄養動物、耕作植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物種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里改良物種的主要方式:針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突變或無意的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個體進行選育和利用,從而通過隨機和自然的積累優化基因。然而這種極低幾率且無人類控制性的被動模式大大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11月20日,《2019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在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發布,該報告顯示,在作物學科領域Top8研究熱點及前沿中,“基因組編輯技術及其在農作物中的應用”成為重點熱點。 該報告以文獻計量學中的共被引理論為基礎,基于科睿唯安ESI數據庫的前沿數據,遴選獲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