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推動ITER計劃的重要力量
太陽,是地球賴以生存的光熱能量之源。 獲得像太陽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清潔能源,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這也是國際科學界推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原因。因為其研究的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這項計劃又稱“人造太陽”計劃,科學家想借此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 自2007年加入ITER計劃以來,我國積極推動該計劃的實施,在核聚變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為“人造太陽”貢獻了中國力量。 日前,由科技部基礎司、合作司、資管司、核聚變中心共同主辦的“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在北京召開,國際聚變界討論并共同簽署了《北京聚變宣言》,進一步倡導世界各國在聚變能源相關技術研發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聚變能研究發展,為最終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貢獻力量。 1、“人造太陽”正在從夢想變為現實 目前,參與ITER計劃的各國都在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閱讀全文
英國拒絕加入ITER計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97.shtm
人造太陽計劃今年開建-我國將承擔百億投資
我國出資總額高達100億元的“人造太陽”計劃將于今年在法國的卡達拉舍動工,這是在本周末召開的東方科技論壇上傳出的消息。 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透露,目前在上海,交大、東華等滬上高校都有專家從事該項目研究,并將承擔起為我國參與“人造太陽”計劃輸送人才的重任,他同時呼吁上海要大力培養該方面畢
歐盟計劃為ITER項目挪用框架計劃資金
據《自然》雜志報道,歐洲多國希望能將先前用于填補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聚變反應堆研究資金空缺的10億多歐元撤回,另作他用。 獲悉此事的科學家表示,由于全球經濟衰退,多國政府一直計劃削減研究經費,而此次的經費撤回無疑等同于“鼓勵”政府作出這樣的決定。為歐洲研究提供經費的歐洲
“人造太陽”何時升起?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恒星系。每一座推進式行星發動機高達11公里,可以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使用的燃料便是被稱
中國成為推動ITER計劃的重要力量
太陽,是地球賴以生存的光熱能量之源。 獲得像太陽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清潔能源,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這也是國際科學界推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原因。因為其研究的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這項計劃又稱“人造太陽”計劃,科學家想借此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
中國造“人造太陽”本世紀將成功誕生
年剛過,油價又漲了。不斷攀升的油價、電價讓人們覺得能源危機似乎越來越近了。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被開發利用的能源。但這些新能源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如同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需要。 現在有一種技術可能將徹底地解決能源危機,一種無限量、安全、清潔的能源正在被研制,這就是人造太陽
ITER計劃2011年國內研究項目啟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召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2011年國內研究項目啟動會。會議對等離子體所承擔的“EAST關鍵物理診斷及實驗基礎平臺”、“EAST長脈沖電子回旋加熱技術及實驗研究”、“低再循環準穩態高約束模式的實驗研究”3個項目及10個子課題的目標、具體內容、可檢查
人造太陽工程通過驗收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輔助加熱系統工程10日通過發改委組織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驗收。分析人士認為,人造太陽概念股有望爆發。 據了解,EAST輔助加熱是國家發改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2011年11月開工建設。驗收委員會認為,EAST輔助加熱項目組突破了一
我國打造全球最大“人造太陽”硬核“防火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99.shtm 中新網成都2月24日電 (王利文)太陽通過核聚變反應釋放光和熱,科學家們希望利用該原理,為人類開發一種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又被形
中國自主研制“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到達現場后
“人造太陽”溫度升高到1億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正在接受技術升級。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達到持續 400秒、中心溫度大于2000萬攝氏度實驗環境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進行的升級計劃
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部件采購生產
記者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隨著縱場線圈(TF)導體采購包最后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部件采購生產。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七方共同啟動
ITER計劃中國制造任務首件產品啟運
12月2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國制造任務提供的首件產品“ITER環向場(TF)超導導體”舉辦交付啟運儀式。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ITER總干事Motojima等出席儀式。 即將交付的全長780米ITER-TF導體是中國ITER采購包的首件正式產
ITER計劃中國超導股線項目全面竣工
2017年3月13日上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中國超導股線項目竣工儀式在西安市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國家科技部核聚變中心主任羅德隆、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蘇俊良、ITER組織磁體部門負責人Arnaud Devred以及國內相關單位代表出席了儀式。 ITER計劃
中國首批“人造太陽”磁體支撐產品正式交付
6月9日,由中核集團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磁體支撐首批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交付,將被運往位于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現場,成為進入廠房并進行安裝的首批基礎性部件。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英文簡稱ITER,是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
“人造太陽”照亮地球還要多久?
隨著核聚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很多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在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協同作戰的今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耐力、能長期投入的“國家隊”和更靈活、試錯成本更低的民營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推動形成良好創新生態。 核聚變領域又獲重要突破。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實現了核聚變反應的凈能量
“人造太陽”照亮未來能源之路
太陽普照大地,孕育萬物,其能量來自于內部一刻不停的聚變反應。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理論,質量虧損可轉化成能量。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主要是氫或重氫(氫的同位素),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從而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以說,核聚變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聚變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記者22日從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獲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這標志著中國全面突破“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關鍵技術,實現該項核心科技持續領跑。 探索開發聚變能源的國
萬鋼:“人造太陽”計劃或將20年后初見成效
熱核聚變試驗堆模擬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07時13分報道,看過災難大片《2012》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影片里有一個龐大的、多國合作完成的“諾亞方舟”計劃,承載著人類繼續繁衍生存的希望。但是您相信嗎?現實中,國際間確實有一個多國合作計劃,只不過在這個計劃中
我研發出核聚變實驗堆超導電纜導體
8月16日,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總部官員的現場監造下,765米CB超導電纜導體在白銀有色長通公司下線。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 ITER裝置是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旨在建立人類可持續的清潔能源體系,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中國政
“人造太陽”路上-中國后來居上
今年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第30個年頭。 核能,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成為了一柄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在試圖探索利用核聚變能這一新的能源。 尋找能源新出路 “核裂變已經被人類利用發電,但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有限,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是難題。”日前,中科
國內首臺“人造太陽”落戶日出東方
12月10日,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辦、日出東方(603366,股吧)承辦的中國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室內太陽模擬器應用及現場演示”研討會在江蘇連云港(601008,股吧)召開。會議期間,日出東方“人造太陽”實驗室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內首臺“人造太陽”落戶日出東方,公司也成為國內
“人造太陽”關鍵調控技術取得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團隊孫有文研究員課題組,在EAST上利用三維旋轉磁擾動場控制偏濾器靶板熱負荷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結果日前發表在聚變領域期刊《核聚變》上。通過與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研究團隊合作,課題組將這一結果在美國
日本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開始運行
日本和歐盟共同建設、位于日本茨城縣那珂市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 12 月 1 日開始運行,向實現“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 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聚變理論上可以提供幾近無限的能源。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即氫彈的爆炸。而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
中科院EAST團隊:準備著,點亮人造太陽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0日 第 06 版) 4層樓高、直徑8米、重400噸——這就是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坐落在安徽合肥“科學島”上。 多年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
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研究進展
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七方共同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
核聚變的研究進展相關介紹
中國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2010年9月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負責這一項目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說,此次實驗實現了裝置內部1億度高溫,等離子體建立、圓截面放電等各階段的物理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EAST裝置是
25年后大爆發!“人造太陽”再創世界紀錄
據歐洲核聚變研發創新聯盟(EUROfusion)、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9日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歐洲科學家在通過聚變等離子體生產能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中產生了能量輸出為59兆焦耳的穩定等離
“人造太陽”再獲突破性進展!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刷紀錄
20日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處獲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再傳佳績,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技術
走近“人造太陽”團隊:點亮聚變“第一盞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24.shtm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1/8真空室及總體安裝實驗平臺。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下稱“等離子體所”)一間宏偉的實驗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