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打造全球最大“人造太陽”硬核“防火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99.shtm 中新網成都2月24日電 (王利文)太陽通過核聚變反應釋放光和熱,科學家們希望利用該原理,為人類開發一種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又被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燃料可來源于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核聚變能源也被譽為人類未來的理想清潔能源。 2022年11月,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防火墻”在中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標志著中國實現該項核心科技領跑,有力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首席專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第一壁關鍵部件研制項目中方負責人諶繼明接受了中新網采訪,講述中國如......閱讀全文
中國首批“人造太陽”磁體支撐產品正式交付
6月9日,由中核集團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磁體支撐首批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交付,將被運往位于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現場,成為進入廠房并進行安裝的首批基礎性部件。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英文簡稱ITER,是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
我國首辦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培訓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培訓論壇”上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與ITER總部聯手,今后每年在中國科大舉辦5~10場專題培訓,為中國培養核聚變領域的科技與管理人才。 這是我國首次舉辦ITER培訓論壇。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聚變能研究,除正以實物形式對I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極向場PF5導體成功交付至ITER現場
6月3日,從法國卡達哈什(Cadarache)ITER總部獲悉,由等離子體所研制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極向場導體采購包第二階段極向場PF5導體成功完成交付。這是中方首件交付ITER現場的產品,也是ITER七方中首件交付ITER現場的大件產品。 PF導體采購包是等離
中國自主研制“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到達現場后
人造太陽計劃今年開建-我國將承擔百億投資
我國出資總額高達100億元的“人造太陽”計劃將于今年在法國的卡達拉舍動工,這是在本周末召開的東方科技論壇上傳出的消息。 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透露,目前在上海,交大、東華等滬上高校都有專家從事該項目研究,并將承擔起為我國參與“人造太陽”計劃輸送人才的重任,他同時呼吁上海要大力培養該方面畢
“人造太陽”再獲突破性進展!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刷紀錄
20日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處獲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再傳佳績,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技術
中國造“人造太陽”本世紀將成功誕生
年剛過,油價又漲了。不斷攀升的油價、電價讓人們覺得能源危機似乎越來越近了。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被開發利用的能源。但這些新能源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如同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需要。 現在有一種技術可能將徹底地解決能源危機,一種無限量、安全、清潔的能源正在被研制,這就是人造太陽
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研究進展
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七方共同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
我國打造全球最大“人造太陽”硬核“防火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99.shtm 中新網成都2月24日電 (王利文)太陽通過核聚變反應釋放光和熱,科學家們希望利用該原理,為人類開發一種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又被形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記者22日從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獲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這標志著中國全面突破“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關鍵技術,實現該項核心科技持續領跑。 探索開發聚變能源的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校正場線圈開工生產
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校正場線圈生產線在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竣工,線圈制造同時開工。 位于合肥市蜀山經濟開發區的ITER校正場線圈生產車間約2300平方米,主要包括由放纜、校直、校正、噴砂等設備組成的繞制生產線,由真空澆注、加熱加壓設備等組成的真空壓力浸漬設備以
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部件采購生產
記者1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隨著縱場線圈(TF)導體采購包最后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的順利完成,中國完成首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部件采購生產。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七方共同啟動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機械臂將用上中國“關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37.shtm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正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據《國際核工程》網站2013年6月24日報道]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在6月19日至20日的會議上表示, ITER的主裝置托卡馬克綜合體建設工作啟動,ITER項目正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2013年6月19日到20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在日本東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第二十一屆理事會會議
2017年11月15-16日,ITER組織第二十一屆理事會會議在ITER組織總部法國圣寶萊·杜朗茲召開。來自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的理事會成員和專家以及ITER組織高級官員與會。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霖豪率團出席了會議。 本次會議充分肯定了ITER組織為確保202
“人造太陽”溫度升高到1億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正在接受技術升級。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達到持續 400秒、中心溫度大于2000萬攝氏度實驗環境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進行的升級計劃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進入決定性階段
? ITER管理委員會在7月28日批準了ITER計劃的《基本文件》,并任命了新任總干事。 就像預期的那樣,經過多方努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管理委員會終于在7月28日批準了ITER計劃的《基本文件》,這標志著ITER計劃進入決定性階段。這份文件概括地論述了ITER計劃
25年后大爆發!“人造太陽”再創世界紀錄
據歐洲核聚變研發創新聯盟(EUROfusion)、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9日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歐洲科學家在通過聚變等離子體生產能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中產生了能量輸出為59兆焦耳的穩定等離
核聚變的研究進展相關介紹
中國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2010年9月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負責這一項目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說,此次實驗實現了裝置內部1億度高溫,等離子體建立、圓截面放電等各階段的物理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EAST裝置是
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
403秒!我國人造太陽創造新的世界紀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85.shtm 4月12日21時,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裝置獲重大成果,實現了高功率穩定的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
美能源部宣布首次實現“核聚變點火”,真突破還是搞噱頭
北京時間12月13日23時,美國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團隊首次在可控核聚變實驗中實現核聚變反應的凈能量增益,即通過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激發聚變所使用的能量更多,這項突破將為美國國防進步和清潔能源的未
貴州熱核聚變反應實驗堆-關鍵部件投入批量生產
近日,記者從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力公司)獲悉,該工司日前全面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環向場超導磁體重力支撐”GS部件的批量化生產工作,預計在2019年3月完成產品的制造并發往法國進行聯合安裝。這標志著“中國制造”又一尖端科技產品登上國際核電舞臺。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組織任命新總干事-?10月接任
整個職業生涯都在聚變研究中度過的意大利電氣工程師Pietro Barabaschi將于10月接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總干事一職。據《自然》報道,Barabaschi目前是歐洲聚變能組織的代理主任。該組織是負責管理ITER歐洲貢獻的聯盟機構。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201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國內研究2010年項目啟動
來自科技部網站的消息,近日,科技部在武漢召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國內研究2010年項目啟動會,正式啟動“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高時空分辨等離子體診斷研究”等13個項目。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張先恩司長出席會議并發言。會議由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廖小罕副司長主持。來自項目依托
中美“人造太陽”裝置首次聯合實驗獲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與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托卡馬克實驗裝置DIII-D近日首次聯合實驗并獲得成功,實驗驗證了完全依靠自舉電流和非感應驅動電流的托卡馬克高性能穩態運行的可行性。 據介紹,此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利用DIII-D的離軸
抓住機遇,中國氚科技需迎頭趕上
“隨著民用核聚變能源技術的發展,現有的氚科技水平,已無法滿足未來聚變堆開展大規模操作的應用需求,必須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氚科學與技術。” 今年是國務院批準設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ITER組織正式成立三個重大事件十年的里程碑年。我
日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今秋運轉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核聚變發電作為一個關鍵的技術途徑受到廣泛關注。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將在今年秋季正式運行新一代熱核聚變實驗裝置(JT-60SA)。屆時,該裝置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使用超導線圈的托卡馬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核聚變實驗中托卡馬克產生的磁約束聚變等離子體都會有一個特定的形
中國成為推動ITER計劃的重要力量
太陽,是地球賴以生存的光熱能量之源。 獲得像太陽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清潔能源,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這也是國際科學界推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原因。因為其研究的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這項計劃又稱“人造太陽”計劃,科學家想借此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
美參議院再提退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
連續第二年,美國參議院經費制定者已采取行動,計劃將該國拉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ITER),這個耗資巨大的國際合作項目正在法國建設之中。相關提議出自參議院提出的所謂《能源和水支出法案》,該法案將為能源部(DOE)和其他機構規定2016財年的經費。但叫停ITER并不容易:5月1日,眾議院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