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海制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合作發現的一份距今1億多年前的馬鬃龍“食譜”,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意思的是,這只恐龍所吃的和人類的主食水稻、小麥、玉米,同屬禾本科的植物。恐龍的食物種類本來就是化石研究的難點,那么,這份食譜背后透露出哪些重要訊息? 植硅體鎖定植物類型 想要知道古動物到底吃什么,除了從保存極少的糞化石推測外,常見的方法就是從它們的牙齒化石中尋找答案。 比如說,古生物學家會觀察牙齒的大小、排列等形態特征,通過一些微小劃痕或者缺口,分析牙齒磨損情況,從而得到古動物的飲食直接信息。 可這些方法有著相同的局限,科學家依靠它們得到的信息相對比較粗糙。除了判斷肉食還是植食,一些進食方式,對植食性的物種而言,很難具體到某一科,甚至是某一屬、某一種植物。 不過,這一次,中國的科學家居然知道了馬鬃龍的食譜里有禾本科植物,難怪大家好奇得不得了。這些科學家到底用了什么方法來鎖定植物類......閱讀全文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
日前,在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微聚焦熒光光譜儀 M6 JETSTREAMXRF,拍攝對象是世界上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華龍化石。 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譜學儀器對恐龍化石開展全方位立體掃描研究,并獲得首張恐龍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種類及其
山東諸城地區恐龍屬種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1月12日,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進尤、王克柏、陳樹清、王培業、徐星撰寫的論文《山東晚白堊世一新的巨龍類恐龍》發表于權威學術刊物《地質通報》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將這一新的巨龍類恐龍命名為“臧家莊諸城巨龍”。 研究發現,該巨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中國平邑——兩年前當鄭曉廷閱讀一篇有關始祖鳥和孔子鳥具有較弱飛翔能力的《科學》報道時,他提出了質疑。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擁有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收藏總和的孔子鳥化石,一種生活在1.2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大小如烏鴉的鳥類。館長鄭先生親自收藏的孔子鳥化石有606件。《科學》雜志的文章說這種鳥
北京時間3月19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小盜龍是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恐龍,它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以前的研究認為,這種動物長著寬大的淚滴狀尾巴,但是通過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具新小盜龍化石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這種恐龍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6700萬年前生活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種新的有羽恐龍,可能是已知的最后幸存的迅猛龍物種之一。相關論文3月27日刊登于《科學報告》。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馳龍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8月28日上午,在贛縣職校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疑似化石碎片的巖石,工地負責人立即聯系贛州自然博物館。該館工作人員趕往現場勘察,挖掘出一具保存較完好的蜥腳類恐龍骨骼化石,該化石現已妥善保藏在自然博物館倉庫。 發現的恐龍化石 昨日記者了解到,此次出土了7塊帶有恐龍化石的巖石
恐龍會巧妙地在巢穴中排列自己的蛋。圖片來源:Kohei Tanaka 這對于恐龍而言必定是個“有分量”的問題——它們中的一些盡職的父母會像鳥類一樣孵卵,那么這些大家伙究竟是如何坐在自己的蛋上同時保持蛋殼完好無損呢?根據在日前于德國柏林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一些犀牛大小
2013年8月份,來自中國的兩批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分別報道了兩種新發現的最古老哺乳動物賊獸化石。然而,通過對這兩種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不同學者觀點又有所不同。 關于哺乳動物的起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大興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人類也是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產出的一件小型恐龍標本。研究者們基于這件標本命名了“鄭氏曉廷龍”,以感謝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鄭曉廷先生為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
【導語】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琥珀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
近日,科學家在韓國發現一件極為罕見的恐龍皮膚化石,并發現了世界最小恐龍足跡的整個腳底鱗片印痕,其細節對科學家理解極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教授金景洙、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共同完成。相關論文于2月14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據悉,在恐龍
黑素體突變是復原手盜龍類恐龍羽毛顏色的前提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全國團隊繼復原出近鳥龍、小盜龍兩類恐龍的顏色后,在恐龍演化研究領域再次獲得新進展,明確了復原恐龍羽毛顏色的黑素體形態法適用范圍。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恐龍顏色復原是個難題,包括《侏羅紀公園》在內的很多電影
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有著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跡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于7月24日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他們有關蜥腳類恐龍演化的最新成果,報告了一種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1.74億年前)的梁龍類新屬種——神奇靈武龍(Lingwulong shenqi),這一發現挑戰了關于梁龍類恐龍和其它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侏羅紀的一些草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它們平常吃的東西營養價值如何?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植物,發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 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分布廣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
證據:這個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發現的侏羅紀菊石,顯示了當時的氣溫突然降低。科學家認為,這一時期的氣溫下降可能是導致恐龍走向滅絕的一個主要因素。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導致恐龍走向滅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一顆彗星撞上地球,而是溫度突然迅速下降。
古生物學家往往依賴于骨骼的大小和形狀來確定一個恐龍遺跡是來自雄性還是雌性。但是一位古生物學家認為研究人員在評估中可能有點倉促,他聲稱,在許多以前的研究中,支持性別差異的證據的缺乏可能意味著我們一直都錯了。 性別二態性(Sexual dimorphism),即一個物種的雄性和雌性有很多不同之處,
接龍儀式上展示的三具尚未組裝的恐龍化石,呈現酣睡姿態(新浪科技 郭祎/攝) 其中一具較小的恐龍化石 國內目前發掘出土的最大的恐龍化石阿納川街龍,長27米,高6.5米 恐龍化石局部 祿豐龍股骨 授牌儀式 新浪科技訊 8月18日消息,下午1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團隊7月24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有關蜥腳類恐龍演化的最新成果。該論文報告了一種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1.74億年前)的梁龍類新屬種——神奇靈武龍,這一發現挑戰了關于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新發現表明,梁龍類恐龍曾廣
近日,多年“圍繞科學文化說事”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面對記者聊起了《流浪地球》。剛剛過去的豬年春節,這部電影為無數中國觀眾打開了一扇壯麗的科幻大門。一時間,人們紛紛放下“宮斗”“盜墓”和“穿越”,開始熱烈地討論“宇宙”和“科技”。甚至有網友將2019年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這
9月12日《科學》雜志精選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中,因為其第一
阿根廷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在位于該國西北部的圣胡安省發現了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巨型恐龍化石。這一發現將巨型恐龍的出現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2500萬年。 圣胡安大學古生物學家塞西莉亞·阿帕爾德蒂率領的研究團隊于2015年在圣胡安省的巴爾德·萊耶斯古生物遺址區找到了這些骸骨化石。經過研究比
尖角龍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加拿大艾伯塔省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墓地”。《溫哥華太陽報》報道,這個恐龍骨地層占地1.43平方英里(370萬平方米)。 和其他科學家一起負責這項出土工作的埃伯斯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大衛·埃伯斯表示,這個墓地埋有數千只尖角龍的骨骼化
中新網8月4日電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8月3日,一篇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有角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也是首次在該種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據報道,這種患有癌癥的腓骨或小腿骨,屬于一種存在于7600萬年至7700萬年前的有角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