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9-26 11:38 原文鏈接: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世界頂尖科技周刊——英國《自然》雜志9月25日在其網站刊登了這一重大發現,稱“本次發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并將在10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胡東宇介紹,該化石距今約1.6億年,較之以往世界最早的“帶毛恐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000-3000萬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鳥類起源研究是進化生物學領域近年來進展最為迅速的方向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美國學者復興了鳥類“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使鳥類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世界各地發現的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也支持鳥類和恐龍之間的“親緣”。但這些化石的年代都晚于迄今已知最早的鳥類――距今約1.5億年的“始祖鳥”,這一進化史上“時間倒置”的尷尬引起了學術界對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疑問。

      此次發現的帶毛恐龍化石屬“赫氏近鳥龍”,它不僅將帶毛恐龍化石的歷史提前了2000-3000萬年,而且比“始祖鳥”的年代還要早至少數百萬年。因此,為鳥類起源于獸腳龍類恐龍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新發現的化石在其近乎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飛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征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道。

      據胡東宇介紹,與德國的“始祖鳥”相比,近鳥龍的飛羽相對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尖端鈍圓,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鳥龍的足羽,結合現生羽毛發育學資料,也被認為代表著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狀態。赫氏近鳥龍的的飛羽與原始鳥類相比也顯然不適于飛行。此外,近鳥龍極長的小腿通常被視為適于奔跑,但其長滿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動物中很少見。

      “這些表明恐龍-鳥類的轉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胡東宇說。

      此次研究成果由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完成,研究人員除胡東宇外,還包括中國著名古鳥類學家侯連海、著名恐龍學家徐星以及著名生物地層學家張立君等。

     

      更多閱讀

      《自然》發表論文(英文,PDF)

      《自然》網站相關報道(英文)

    相關文章

    化石揭示早期哺乳動物皮毛外觀

    許多恐龍和翼龍都有艷麗的羽毛,但早期哺乳動物的皮毛顏色卻很單調。對6具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哺乳動物毛皮化石的研究表明,它們都長著灰褐色的毛發。“它們是恐龍的食物,不想引人注目。”比利時根特大學的......

    地球還有恐龍后裔?科學家找到確實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竊蛋龍類恐龍再添新類群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恐龍時代化石填補鳥類大腦進化7000萬年空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恐龍如何成為地球霸主?最新研究重建這一過程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考古學家發現4000年前瑪雅人祖先使用的魚渠

    美國《科學進展》雜志22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稱,考古學家在中美洲發現瑪雅人祖先4000年前用于捕魚的渠道。研究稱,考古學家利用無人機和谷歌地球影像等技術手段在中美洲的伯利茲發現一個有4000年歷史的渠道......

    宋建忠:加強環南海區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中新網海口10月1日電題: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長宋建忠:加強環南海區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新網記者關向東符宇群隨著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考古院”)的成立和深藍寶藏——......

    吉林大學教授井中偉加盟浙江大學,長期從事夏商周考古等工作

    井中偉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官方微信號圖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井中偉已加盟浙江大學。據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9月4日發布的《星教師,歡迎您|井中偉教授加盟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介紹,井中偉,河南省汝......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中肯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標準化工業生產線”

    中新社鄭州8月13日電(闞力經曉佳)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中方現場負責人趙清坡12日就肯尼亞博高利亞湖遺址2023年度考古新發現采訪時表示,發現的勒瓦婁哇技術制作石器的地點揭秘了舊石器時代的“標準化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