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根據其繪制出的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占比僅為2%的500多種細菌主導著整個地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它們將成為科學家未來的重點研究目標。圖片來源網絡 土壤中的細菌占地球生物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它們在調節陸地碳動態變化、營養循環及植物生產能力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土壤細菌群體非常多元,要表征具體的細菌分類群,記錄其全球分布,變得十分困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對土壤細菌的了解仍顯不夠,而對含量最豐富的細菌表型及其偏好環境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建立更好的模型,闡釋土壤菌群如何因空間、時間而變,以及它們如何因應人為所致的環境變化,這對于未來農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此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從全球6大洲的237個不同地點采集了土壤樣本,通過DNA測序來確定每個樣本中所含的細菌類型,并分析它們在不同類型土壤中的生存能力。研究小組發現,有2%的細菌表型,也就......閱讀全文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根據其繪制出的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占比僅為2%的500多種細菌主導著整個地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它們將成為科學家未來的重點研究目標。圖片來源網絡 土壤中的細菌占地球生物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它們在調節陸地碳動態變化、營養循環及植物生產能力等
全球首份土壤病毒圖譜繪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闡釋了土壤病毒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可能的影響,并揭示了有望在哪些領域進一步開展土壤病毒生態學研究等重要信息。
全球首份土壤病毒圖譜繪成
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闡釋了土壤病毒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可能的影響,并揭示了有望在哪些領域進一步開展土壤病毒生態學研究等重要信息。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學
全球首份土壤病毒圖譜繪成
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闡釋了土壤病毒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可能的影響,并揭示了有望在哪些領域進一步開展土壤病毒生態學研究等重要信息。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學
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發布
日前,《科學》雜志刊登了瑞典科學家的重磅成果——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Atlas”,將數千種特定癌癥相關基因與患者生存情況聯系起來,發掘出32種不以癌癥類型分類、但與80%人類癌癥相關的“公共”基因,可作為潛在新藥研發的精準靶點。新圖譜被認為是腫瘤臨床實踐革命性改進的重要推手。 據《麻省理工技
“流體智力”相關腦區圖譜繪成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領導的一個團隊已繪制出一個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無需先前經驗(流體智力)的大腦腦區圖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大腦》雜志上。 流體智力可以說是人類認知的決定性特征。它預測教育和職業成功、社會流動性、健康和長壽。它還與記憶力等許多認知能力相關。流體智力被認為是涉及“主動思維”的一個關鍵
全新獼猴腦網絡組圖譜繪成
作為研究人類認知功能機制和模擬人類腦部疾病的理想模型,獼猴在遺傳學、生理學和腦結構上與人類高度相似。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獼猴腦部空間組織架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繪制出全新的獼猴腦網絡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通報》雜志。目前,大量腦科學研究將獼猴等非人靈長
最詳細宇宙引力波圖譜繪成
引力波圖譜揭示宇宙隱藏的黑洞和結構(藝術圖)。圖片來源: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和南非射電天文臺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劉霞)引力波是宇宙中加速運動的有質量物體擾動周圍時空而產生的“漣漪”。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卻是探測宇宙中不發光物質的直接手段。據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官網3日報道,由該校天文學
海岸帶土壤細菌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碩士研究生吳賜豪在該園研究員任海的指導下,在海岸帶土壤細菌群落構建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全球生態與保護》(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資源匱乏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存。然而,目前資源可得性對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細胞圖譜繪成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歷時7年,繪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細胞的圖譜,為乳腺生物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見解,有助確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療靶點。相關報告發表于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 人體包含大約200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其中12種存在于正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細胞圖譜繪成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歷時7年,繪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細胞的圖譜,為乳腺生物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見解,有助確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療靶點。相關報告發表于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 人體包含大約200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其中12種存在于正
迄今最詳細腎功能遺傳圖譜繪成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繪制出了迄今最完整、最詳細的腎功能遺傳圖譜,發現1000多個基因有望成為腎病治療標靶。這些成果為腎臟疾病的預防、精確診斷以及治療提供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研究團隊表示,腎功能障礙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通過逐一研究近1000個人類腎臟樣本和數十萬個
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獲進展
植物根際微生物類群對植物的營養吸收和健康生長意義重大。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于分辨率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
棉花“甲基化基因圖譜”首次繪成
30日出版的《基因組生物學》雜志刊登了中美科學家合作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首次繪制出棉花表觀遺傳基因的“甲基化基因圖譜”,即野生棉和種植棉之間500多種表觀遺傳基因的差異,為生物技術公司通過表觀修飾育種培育出高產優質棉花提供了重要線索。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動植物的表觀特征,既可用基
家蠶絲腺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繪成
中新網重慶6月15日電 (記者 鐘旖)記者15日從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獲悉,我國家蠶研究又有新進展。該實驗室徐漢福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相關主題研究論文,以單細胞分辨率揭示了家蠶絲腺的全細胞異質性及其基因轉
高清大腦皮層發育新圖譜繪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繪制了年輕人類大腦皮層的表面圖,揭示了從出生前兩個月到出生后兩年關鍵功能區域的發育。日前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皮質發育圖譜代表了進一步研究大腦發育的寶貴資源,并為研究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大腦發育
全球首份!中科院攜手華大構建多器官衰老時空圖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攜手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于11月5日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華大自主研發的“超廣角百億像素生命照相機”——時空組學技術,構建了全球首份多器官衰老時空圖譜。 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時空組學技術S
世界首份個人DNA圖譜出爐
????? 57年前,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并因這項基因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獲得諾貝爾獎。今天,沃森成為自己研究的受益者——他將成為世界第一份完全破譯的“個人版”基因組圖譜的擁有者。? 據英國《獨立報》5月27日報道,位于美國
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發布發掘出32種新選靶點基因
《科學》雜志日前刊登了瑞典科學家的重磅成果——全球首份癌癥病例圖譜“Atlas”,它將數千種特定癌癥相關基因與患者生存情況聯系起來,發掘出32種不以癌癥類型分類、但與80%人類癌癥相關的“公共”基因,可作為潛在新藥研發的精準靶點。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馬瑟爾斯·阿合雷是歐洲生物技術聯合會主席,
干旱區鹽漬土農田土壤細菌群落分布模式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是維系土壤生態功能的核心,認知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有助于農田養分管理和作物生產。盡管農田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被廣泛研究,但人們對鹽漬農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分布知之甚少。干旱區的鹽漬農田土壤呈現高pH值、高含鹽量、低有機質、低含水量等特點,可能具有較獨特的微生物分布模式。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
膠林復合系統土壤細菌群落動態特征及其驅動因子
土地利用變化是影響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林復合系統作為一種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目前關于其構建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影響方面的研究仍較少,且已有研究多基于單次的表層土壤采樣,以致其結論并不一致。因此,亟需開展基于多因素的農林復合系統構建對土壤細菌群落動態響應的相關研究。 中國科學
南京土壤所在濱海鹽漬農田細菌群落結構中獲進展
土壤鹽分引起滲透脅迫,造成作物水肥吸收障礙,影響土壤微生物生長及其活性,制約土壤碳氮轉化等生物化學功能,進一步降低土壤養分利用效率。改善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對提升土壤有機質庫容、促進養分循環與周轉、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表明,鹽漬土地區土壤鹽分和pH主導土壤細菌的群落多樣性、結構和
農業用地的轉換導致土壤細菌群落和功能的同質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韋革宏教授團隊發現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關系,近日該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通過大尺度的土壤樣本調查,結合全球尺度meta分析,比較了自然生態系統(森林、草地和濕地)與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差異。研究發現,農業用地的轉換導致了土壤細菌群落和功
科學家繪成首張全球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圖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敏團隊利用土壤宏基因組大數據,繪成首張全球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圖,識別了全球土壤微生物耐藥性熱點區域,揭示了全球土壤微生物耐藥性的地理格局及其驅動機制,為落實世界衛生組織微生物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控制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傳播擴散提供了決策支撐。11月16日,相關研究在《科學進展》
2020年我國將繪成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
“到2020年完成有20萬個神經元的斑馬魚全腦介觀圖譜的繪制。”5月2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合作計劃特別會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中國科學家將從模式動物斑馬魚入手從全腦尺度上解讀腦工作原理,利用期間形成的腦科學研究技術,進一步于
高分辨率人類基因變異圖譜繪成
由中、美、英等多國共同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協作組近日宣布,已成功完成高分辨率人類基因組遺傳變異整合圖譜。相關研究論文11月1日在《自然》雜志上在線發表。 “千人基因組計劃”是由中國華大基因研究院、英國桑格研究所、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等多家機構共同啟動的一項大規模人類基因
草叢群落可通過改善土壤AMF群落提高P的吸收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西南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菌根真菌對外源氮輸入的響應獲得新進展。 我國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積最大的國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該區養分快速丟失,植被演替初級階段普遍處于“氮限制”狀態。外源氮(N)輸入是生態系統氮限制消減的
科學家構建土壤有機碳方面的全球圖譜
東北林業大學王傳寬教授團隊在土壤有機碳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首次構建了土壤礦物結合有機碳和顆粒有機碳儲量和周轉的全球圖譜,并研發了包含兩種功能組分的土壤碳循環新模型,為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助力“碳中和”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土壤有機碳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其碳匯潛力可以貢
中科院動物所攜手華大等機構構建全球首份多器官衰老時空圖譜
11月5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攜手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 《細胞》(Cell)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利用華大自主研發的“超廣角百億像素生命照相機”——時空組學技術,構建了全球首份多器官衰老時空圖譜,增強了對衰老生物學機制的理解,找到了可
人體組織基因突變圖譜繪成-助力相關遺傳病診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7.shtm 科技日報北京4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創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健康人體組織合子(兩個配子遺傳物質融合在一起)后基因組突變圖譜,此項科學進展可為診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