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際微生物類群對植物的營養吸收和健康生長意義重大。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于分辨率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高通量測序結果表明,與非根際土相比,玉米根際細菌群落的多樣性顯著下降;根際主要富集了變形菌門、擬桿菌門和放線菌門的成員,而這些細菌門的動態變化規律一般由其中一兩個主導類群所決定。根際占優勢的細菌屬主要有Massilia、Burkholderia、Ralstonia、Dyella、Chitinophaga和Sphingobium。在科以下的分類水平上,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發生了顯著演替:Massilia、Flavobacterium、Arenimonas和Ohtaekwangia屬在玉米生......閱讀全文
根際是植物根系和土壤的交界面,蘊含了豐富的微生物類群,根際微生物對農作物的生長和健康均有影響。研究根際微環境下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解析其驅動因子,對闡明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過程以及揭示其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2015年6月在大尺度下(80萬平方公里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于科學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征,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志》上。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并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于科學
CO2濃度升高會促進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和氮素固定,從而影響土壤氮循環過程,而這些過程均與固氮細菌的群落結構密切相關。明確土壤固氮細菌群落結構組成對于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提高氮素匱乏的土壤中固氮細菌的數量以及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有著重要意義。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CO2濃度升高會促進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和氮素固定,從而影響土壤氮循環過程,而這些過程均與固氮細菌的群落結構密切相關。明確土壤固氮細菌群落結構組成對于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提高氮素匱乏的土壤中固氮細菌的數量以及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有著重要意義。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保障
根際蘊含了豐富的微生物類群,根際微生物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共同促進了根際微環境的穩定及養分循環過程,對作物的生長和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根際微生物相互關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控制試驗下,而缺乏大的空間尺度下根際古菌、細菌、真菌群落之間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非根際與根際微生物共存網絡(上圖);環
噬菌體是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一類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此前,科學家對噬菌體能否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不甚了解。 當地時間12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噬菌體不僅可以“專性獵殺”和“精準靶向”土傳青枯病的病原菌,降低其生存競爭能力;同時還能夠重
根際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動影響的微區域,是植物與土壤生態系統之間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與植物根系以及周邊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對植物養分獲取、生長發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際微生物基因組被視作植物第二基因組。我國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國家,過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
近些年,集約化農業發展中的不合理措施,如化肥農藥的持續過量投入以及經濟作物的單一連作等,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嚴重失衡,生態功能急劇削弱。土壤養分周轉不暢、污染難以消解、土傳病害頻發就是土壤微生態失衡重要證據,這些也是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植物修復依賴于根際區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根際對PAHs修復的效應歸因于根際環境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活性和多樣性等。研究PAHs降解的關鍵基因——雙加氧酶(RHDα)基因可以為微生物對PAHs的響應
植物葉際是人類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儲存庫之一。在全球尺度下,葉際上棲息的細菌總數多達1026個,其中微生物密度在106至107個每平方厘米。植物葉際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組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促進植物生長、保護植物不受外部病原菌侵害及參與植物碳氮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雖然葉際微生物的多樣性及豐度
以CO2濃度升高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農田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CO2濃度升高影響植物生理代謝過程,導致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總量和化學組成發生改變,進而可能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生態功能。由于土壤微生物驅動碳氮循環,參與土壤養分轉化,揭示CO2濃度升高條件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并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于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
資源競爭和生物捕食是生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演變的關鍵驅動力。土壤微生物之間的資源競爭和生態位分化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但對生物捕食影響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演變的作用機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開放環境下的相關長期試驗研究。線蟲是土壤中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類群之一,線蟲捕食作用影響了微生物的數量、
資源競爭和生物捕食是生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演變的關鍵驅動力。土壤微生物之間的資源競爭和生態位分化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但對生物捕食影響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演變的作用機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開放環境下的相關長期試驗研究。線蟲是土壤中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類群之一,線蟲捕食作用影響了微生物的數量、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童年的成長環境影響著人成年后的身體健康。最近,科學家發現,作物也是如此。9月26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沈其榮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土傳病原菌入侵作物根際或根系,與苗期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土壤理化特性的高低并沒有關系,而與苗期土壤細菌群落的結構
植物可以通過向根際分泌生物活性分子來改變土壤微生物群,從而影響其后代的表現。根系分泌物除了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碳和氮底物外,還作為信號分子、引誘劑、刺激劑、抑制劑和排斥劑來影響根際微生物。植物-土壤反饋是決定植物演替、植物種群、群落結構和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植物土壤反饋通常與土壤生物群的變化有關。
4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 的研究論文。這項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辛秀芳研究組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何勝洋研究組合作完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石油是zui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為“工業的血液”。近些年來各國都加快了對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沙漠到海洋、從無人區到人口稠密區,越來越多的油氣井出現在世界各地。隨之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石油對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潛伏期廠,涉及面廣,有研究者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石油是zui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為“工業的血液”。近些年來各國都加快了對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沙漠到海洋、從無人區到人口稠密區,越來越多的油氣井出現在世界各地。隨之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石油對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潛伏期廠,涉及面廣,有研究者將其比喻為“化學
今年4月底,兩月一次的中科院新疆分院“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又開始了。像以往一樣,新疆分院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位于和田市墨玉縣加汗巴格鄉的“訪惠聚”駐村點,給村里的“親戚”們送上慰問禮品,并同村民一起開展為時一周的“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統一思想)生活。 “新疆工作關系著黨和國家
資源競爭和生物間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種組成和多樣性演變的關鍵驅動力。已有的研究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間的資源競爭和生態位分化,但對生物捕食影響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演變的作用機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開放環境下的長期試驗研究。線蟲是土壤中最豐富的無脊椎動物之一,線蟲捕食作用影響了微生物的數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
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在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氮(N)、碳(C)、硫(S)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主要由微生物所驅動。 耦合分析自然環境中 微生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代謝多樣性是當今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極 為豐富,每噸土壤中的微生物類
近日,韓國慶尚國立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 mutual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treptomyces bacteria, strawberry plants and pollinating bees”的文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咸化對咸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于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咸海湖面退縮,干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咸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目前,對于湖泊持續干涸導致岸上土壤中微生物如
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合作項目集中征集期間,共接收項目申請145項。根據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項申請: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合作者合作者單位111110099張煥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30Si+208Pb極深壘下熔合反應研究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