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隨著全球水循環的加劇,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加速了冰川退縮和湖泊擴張。然而,這種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水環境變化,會對水生生物和食物網造成怎樣的影響,高原魚類又對氣候變化如何響應,我們卻不清楚。 最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毅峰團隊將樹輪年代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魚類,構建了長達40多年的青藏高原特有魚類的生長指數年表,并對西藏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色林錯的裸鯉繁殖物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這項持續20余年的研究,不僅首次量化了我國魚類的物候變化,而且為研究魚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途徑。該研究成果近日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發表。 與色林錯結緣 在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北麓,有一片藍綠色的純凈湖面,這是西藏第一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錯。陳毅峰與青藏高原的結緣,正是20多年前從這......閱讀全文
魚耳石是硬骨魚內耳中起聽覺和平衡作用的生物礦物,共有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各1對,其年輪或日輪記錄著魚體的自然生長過程和年齡,能準確地記錄其生長環境的信息。因此,魚耳石的微結構和微化學可以用于魚類的年齡鑒定、種群鑒別、生活史以及環境示蹤等。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博士生周玲及其
大半輩子居住在青海湖北岸的51歲藏族牧民格日科今年在青海湖祭海時驚奇地發現,通往湖邊的棧道下曾經裸露著的濕地已經被清清的湖水淹沒。 “這幾年湖邊的雨水比較多,風沙也小了,我們這兒的旅游季節也差不多延長了一個月。”格日科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蘭鄉角什科秀麻村
我國科學家通過前后20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揭示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0年,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裸鯉的繁殖物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幼魚的生長季節共增加了約17天,增加的速率約為每10年3天。 其中,1970年到19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入侵與適應性進化學科組陳毅峰研究員率領其團隊和西藏自治區農牧廳相關人員一行8人,5月中旬至7月初在藏北無人區開展了為期四十天的湖泊環境與水生生物考察與采樣工作。日前已順利完成各項預定工作,平安返回。 青藏高原,特別是羌塘高原地處高原腹地,是
什么是模式生物? 在生命科學、人類醫藥和健康研究領域,實驗動物在生命活動中的生理和病理過程,與人類或異種動物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并可互為參照,可以用各種方法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動相對穩定地顯現在標準化的實驗動物身上,供實驗研究之用。這些標準化的實驗動物就稱之為模式動物。經典的模式生物中植
中國的燕麥多以裸燕麥為主,主要的種植區域在西北,華北,西南等高海拔地區,而這些地 區多為中國鹽堿地密集分布區。以種子萌發(發芽勢、發芽率)和幼苗生長(根長、苗高)兩類指標來評價裸燕麥品種萌發期的耐鹽性,建立以加權隸屬函數法綜合 評價燕麥種質耐鹽性的技術體系,對來自國內外的裸燕麥種質材料進行綜合評價,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當地時間18日,澳大利亞官員正式把嚙齒類動物珊瑚裸尾鼠從瀕臨滅絕的物種名錄轉移到了“滅絕”類別。這使它們成為第一種因全球變暖而滅絕的哺乳類動物。 據報道,科學家們認為,未來幾個世紀,氣候和人類的活動可能會毀掉三百多種哺乳類動物和鳥類。 澳大利亞環境與能源部稱,第一個遭到滅頂
日前,Nature網站公布了2013年7月9日 ~ 2013年8月8日前十位亮點排名,裸鼴鼠抗癌能力揭秘、腸道中的噬菌體、指甲控制指頭分列前三,其余7個分別是:海洋的長期氣候效應、與白血病有關的融合蛋白、石墨烯及其他類似材料的研究、通過對運輸蛋白的控制來選擇營養物、北半球森林水利用效率大大增
幾種模擬環境下防護服的性能測試 一、環境模擬試驗 技術環境模擬試驗是測試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研究環境對技術產品的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它的興起,對于技術產品的質量和環境適應性起著革命性變化。目前世界上各先進國家都極為重視,無論對電子電器產品和機械產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盲鼴形鼠是一種生活在地下的嚙齒類動物,最早出現在五千萬年前,盡管鼴鼠有著長達30年的壽命,據目前所知它從來不會罹患癌癥。科學家們希望能從這種不尋常嚙齒動物的遺傳信息中,挖掘到對人類有益的信息。 近期一個國際性研究小組對一種盲鼴形鼠(Spalax Galili)進行的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其這種動
蔬菜在種植過程中的需肥量很大,為了追求高產農民往往會投入超出需求量的肥料,但是過 量施肥給土壤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復合肥和尿素的使用,會導致土壤中的硝酸鹽的沉積,結合氯化鉀等肥料的使用,在土壤中轉化成氯化鈣等鹽分,直接導致 NO3-及水溶性鹽分在土壤中大量累積。對于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可以采用土壤鹽分記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⑵小麥基因組研究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穩產和增產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小麥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
一棵受松材線蟲病感染致死的松樹內的松褐天牛白色幼蟲。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病主要的傳播媒介。 新華社發 近日,一條身長近20厘米的小魚弄得滿城風雨。祖籍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食人魚驚現珠江上游廣西柳江河段,一下把人的手啃下一塊肉。 原來,這兇猛的小魚是桑氏鋸脂鯉,最早作
蔬菜在種植過程中的需肥量很大,為了追求高產農民往往會投入超出需求量的肥料,但是過量施肥給土壤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復合肥和尿素的使用,會導致土壤中的硝酸鹽的沉積,結合氯化鉀等肥料的使用,在土壤中轉化成氯化鈣等鹽分,直接導致NO3-及水溶性鹽分在土壤中大量累積。對于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可以采用土壤原位鹽分速
蔬菜在種植過程中的需肥量很大,為了追求高產農民往往會投入超出需求量的肥料,但是過量施肥給土壤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復合肥和尿素的使用,會導致土壤中的硝酸鹽的沉積,結合氯化鉀等肥料的使用,在土壤中轉化成氯化鈣等鹽分,直接導致NO3-及水溶性鹽分在土壤中大量累積。對于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可以采用土壤原位鹽分速
中華民族文明歷史悠久,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實直到2019年7月6日,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才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國也有諸多文明遺址,大約9000年前賈湖遺址中曾發現世界最早的樂器——骨笛,將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近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道,那些在黑暗洞穴中能生活得良好的魚類應感謝它們基因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基因通常會為了其適應洞穴的特征而不進行表達。生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化——它們會采取不同的身體形狀和特征以適應其獨特的環境,但科學家們一直在辯論它們身體的變化究竟是因為演化選擇了隨機突發的全新變異還是選擇了一直
2016即將過去,太多讓人驚奇的事情已經應接不暇。比如什么腐國脫歐啊,閨蜜干政啊,引進核食品,已經算不上啥了。倒是美國總統換屆,刺激了不少美國科學家。不信?你看下面這則報道。 川普當選美國新總統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炸了! Nature雜志的新聞版塊在今年十一月九號刊登了一篇題為“Donald
歐羅巴南極的水羽流 由Lorenz Roth及其同事所作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可能的短暫的水羽流——它是從木星的某個衛星歐羅巴的表面之下噴出的。如果被證實是水羽流的話,它將表明該衛星的地下海洋很容易接近該衛星的表面——至少有時是這樣。研究人員用在去年11月和12月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
一、藻類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藻類是自養型生物,生長對廢水中營養要求較低,可利用氮、磷等營養物質合成復雜的有機質。 藻類細胞具有富集金屬的能力,對一些金屬離子如Zn、Hg、Cd、Cu、U、Pb等金屬離子的富集可達幾千倍,并且由于其生長速度快,代謝迅速,吸附快,所以凈化效率高。 污
氣候變暖的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都是有影響的,這也影響著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學變化的過程,也對土壤的肥力變化存在一定的作用。氮、磷、鉀是土壤肥料的主要三要素,其中氮最為活躍,其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溫度增高會加速氮的釋放。土壤化肥檢測儀能對土壤中的相關養分含量進行有效的測定,土壤中全氮含量是識別
東亞特有的鯉科魚類。何舜平供圖 隨著2020年腳步的臨近,“十年禁漁”也在抓緊推行,為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創造條件。作為我國“淡水魚類的搖籃”,長江漁業資源包含魚類約400余種,魚類產量占我國淡水魚類產量的70%左右,是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長江沿岸蓬勃的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卻給漁業資源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Nature丨王林發等討論蝙蝠作為病毒自然宿主的秘密——宿主防御與耐受平衡 近幾十年出現的亨德拉、尼帕、馬爾堡和埃博拉病毒、以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以及當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幾乎都與蝙蝠有關,蝙蝠壽命長,腫瘤發生率低,且具有攜
自從在隕石撞擊地球的殘余物中發現有機物后,人們猜測有機物可能在促進生命起源的化學、生物大分子和早期的生命誕生方面做出了貢獻。太空的研究證實了存在有機化合物,特別是哈雷彗星的塵埃顆粒和土星的外環冰粒,使我們更加明白了這個問題。 如果來自太空的有機物給地球帶來生命的話,它有沒有可能為宇宙的其它
“嘴麻、手麻、腳麻,喘不過氣來,感覺快要撐不過去了。”說起8日發生的食物中毒,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村民陳藝賓仍心有余悸。當日,漳浦縣先后有30多名村民因食用貝類產品中毒住院。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污染導致的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
《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簡稱大氣50條)出臺以來,大氣環境問題治理被擺在了全省工作的首位。為加大相關政策執行力度,河北省嚴格實行空氣污染行政問責制。整改力度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各廳局負責人難辭其咎。為此各廳局、設區市積極響應,全力抓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設區市中,省會石家莊市提出要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與華大科技2日向新華社記者透露,繼全球首個大麥基因繪制成功后不久,他們率先在世界上完成青稞基因組圖譜的繪制。該項科研成果將為深入揭示西藏青稞起源、馴化及栽培選育過程等提供堅實的遺傳學基礎。 青稞,在藏語中稱為“乃”,在分類學上是一種裸大麥。青稞在青藏高原經過3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