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建成
英國《自然》雜志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德國科學家建成了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發現從末次盛冰期以來,全球氣候多變程度下降至之前的四分之一,赤道和兩極的氣溫差異縮小亦與氣候多變性降低有關。這表明,隨著北極變暖加速,多變性會繼續減小。 氣候多變性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不亞于全球均溫上升。此外,多變性的變化幅度可以很大,比如,此前對格陵蘭島氣候數據的分析表明,從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過去11500年間),氣候多變性大幅降低。然而,該現象只限于格陵蘭島還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此前一直不明確。 鑒于此,德國阿爾弗雷德—瓦格納研究所科學家基拉·雷費爾德及其同事,此次組建了一個迄今最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絡。分析表明,從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氣溫升高了3℃—8℃,與此同時,在過去幾百年到千年的時間尺度上,全球范圍內氣候多變性下降到了之前的四分之一。其中,熱帶地區氣候多變性有了小幅度減弱(1.6倍至2.8倍),南北半球......閱讀全文
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建成
英國《自然》雜志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德國科學家建成了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發現從末次盛冰期以來,全球氣候多變程度下降至之前的四分之一,赤道和兩極的氣溫差異縮小亦與氣候多變性降低有關。這表明,隨著北極變暖加速,多變性會繼續減小。 氣候多變性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不亞于全球均溫
全球海洋監測網數據監測為全球氣候把脈
法國研制的新型浮標“Deep Arvor” Argo全球海洋監測網示意圖 近年來,全球圍繞氣候變化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科學家仍難以準確預測各種極端天氣,對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和升溫幅度也存有較大爭議。這一方面是囿于地球氣候異常復雜,難以預測;另一方面,氣候研究仍缺乏系統詳實的氣象數據資料。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二疊紀末海、陸相生物大滅絕一致
二疊紀末發生了地質歷史時期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地質記錄表明在這一大滅絕的層位有明顯的碳同位素變化、溫度升高、海洋酸化等一系列地球化學指標的異常,從而表明當時地球大氣和海洋等均發生了明顯的環境惡化,因此,這些環境變化理應在海陸相沉積中均有表現。然而,長期以來有關海陸生物大滅絕是否同時發生存在重大分
全球海洋學家擬建國際海洋監測網追蹤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脅全球,國際海洋檢測網應運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過去3億年來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萬年前極熱時期。 據《Nature》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共同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將于本周擬定搭建國際監測網絡的具體方案,希望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檢
研究發現白堊紀松遼盆地降雨事件或長達30萬年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麗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在白堊紀三冬期-坎潘期轉變時期,松遼盆地存在長時間的降雨事件,或長達3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 松遼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陸相盆地之一,具有連續的高沉積速率的陸相沉積,基于松遼盆地的白堊紀時期古氣候環境恢復
專家視點-|-海洋監測與海洋互聯信息網業務現狀分析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北極藻類的方解石結殼保存氣候記錄
一項研究發現,關于北極海冰覆蓋的一個650年的記錄可能被記錄在了海底藻類的每年的結殼中。對夏季北冰洋海冰覆蓋的衛星觀測僅能追溯幾十年,這妨礙了氣候建模者模擬數個世紀的氣候變化的嘗試。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發現,一種北極藻類物種——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
松遼盆地對白堊紀全球氣候變化的快速響應及生態影響
白堊紀是地質歷史的溫室氣候期,當時氣候非常炎熱,CO2濃度大約是現今的4倍。眾多的古氣候記錄顯示這種溫暖的氣候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氣候隨之波動性地逐步變冷。然而,這些氣候變化記錄大多數是從海洋沉積物中獲得的,關于白堊紀時期陸地氣候的記錄研究較少。松遼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陸相盆地之一,具有連
海洋生物研究佐證氣候變化
海洋狀態國際項目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再次為聯合國氣候變暖研究提供了論據。25名科學家們經過為期3天的討論認為,不遠的將來海洋生物將面臨著大面積滅絕的危險。 全球氣溫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過度捕撈這三個原因會導致海洋中大型動物的食物減少,意味著生物將會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積死亡。 目前,
海洋如何影響我們的氣候和天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0.shtm 從浩瀚的宇宙鳥瞰,地球呈深邃的湛藍色,那是占其表面積70%以上海洋的顏色。 海洋,是風雨源泉,是巨大的“調節器”,對穩定氣候至關重要。然而,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氣候聲明,
利用洞穴石筍揭示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季風氣候變化
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石筍記錄的氣候變化 洞穴石筍沉積由于能夠通過不平衡鈾系測年方法精確定年,目前已經成為過去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陸相自然環境記錄。我國東部季風的石筍記錄表明,亞洲夏季風直接響應于北半球太陽輻射的變化,東亞季風與北半球太陽輻射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位差。然而,東亞季風區
研究稱南極氣候對食物網影響巨大
?阿德利企鵝在南極半島西部。 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日前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稱,經過長期對南極半島西部氣候變暖與海洋生物關系的研究發現,風速、海冰覆蓋面積等物理因素的變化會對食物鏈造成影響,影響范圍覆蓋單細胞海藻到高等生物企鵝。 帕爾默站是美國在南極的三座研究站之一。按照帕爾默長期生態
新研究揭示海洋氣候平均態對比證實全球海洋升溫
全球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海洋積聚熱能并將熱量從熱帶地區輸送到高緯度地區,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全球徑向熱輸送,是維持地球系統能量平衡的主要機制。海洋由于比熱容比較大,對大氣層的變化反應較為緩慢,也調節著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海洋氣候平均態是物理海洋研究和海洋模式初始化、地球化學和生物應用
大連開發海洋環境監測網-提出建設萬畝海洋牧場
大連市三面環海,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產品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市海洋漁業局局長劉錫財稱,今年6月以來大連市投放苗種數量達30多個億,9月休漁期結束后,市民可以吃到品種更加豐富的人工養殖的海產品了。 據介紹,大連市最早在長海縣試點海洋牧場,近兩年,大連市提出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目前正在進行規劃,把
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9月21日,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羅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掛牌成立。該中心是中俄兩國在科技創新合作不斷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平臺,標志著中俄海洋科技領域的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中俄
藍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我國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這是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布放的第400個剖面浮標,也是我國布放的第30個國產北斗剖面浮標。 至此,我國正式建成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這些浮標主
海洋二號C星升空-構成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9月21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于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后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范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海洋二號C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衛星系列的第二顆業務衛星,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二號C
跨越200萬年的水文氣候記錄出爐
在中,法國科學家詳細介紹了對過去214萬年的非洲東南部水文氣候(指水和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重建工作。研究人員指出,重建過程中發現的氣候變化,很有可能對早期古人類的演化產生過影響,并間接導致了粗壯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的滅絕。 水文氣候是陸地表面和大氣的水分相互
緩解氣候變化政策可避免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導致自身pH值持續下降。1751年到1994年間,海洋表面的pH值估計從大約8.18下降至8.1。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提供了一套全球氣候變化緩解政策,比如規定全球排放峰值到來的年份等,將給未來海洋酸化帶來的不同
氣候變化使海洋浮游植物大幅減少
加拿大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由于氣候不斷變暖,全球海洋上層的浮游植物數量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大幅減少,這個趨勢如得不到遏制,將對海洋食物鏈和全球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899年以來的海洋植物考察記錄,統計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幾
二疊紀末高溫野火事件導致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崩潰
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嚴重破壞了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導致約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陸地生物在短時間內滅絕。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研究員張華、碩士研究生角升林和博士蔡垚峰,聯合南京大學和云南大學,通過高精度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多環芳烴有機地球化學分析,證實了二疊
我國將建設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
我國海洋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已正式立項,建設周期5年,總投資逾21億元。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項目由同濟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共建,將在我國東海和南海的海底,分別建立主要基于光電復合纜連接的海底科學觀測網,實現從海底向海面的全方位、綜合性、實時的高分辨率立
土壤墑情記錄儀測土壤濕度及其氣候響應
土壤墑情記錄儀可用于土壤濕度的檢測,土壤濕度是反映地表水文過程的一個總體指標。陸面過程控制著地表與大氣之間熱量、水分、動量及化學物質的交換,而土壤濕度作為地表水文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陸面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土壤濕度的變化和其它氣候因子密切相關,它可以影響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改變土壤的熱容量,
“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周期、原因等”取得進展
? 交流會現場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8個項目“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幅度、速率、周期、突變、原因”2011年度中期研究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會議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葛全勝研究員主持;專項首席科學
《全新世南海珊瑚礁環境氣候變化記錄》出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41.shtm
海洋持續升溫!2021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11日,中科院大氣所聯合全球14個研究單位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首份2021年海洋變暖報告。研究表明: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2021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2021年度全球海洋變暖報告顯示,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全球海洋上層2
氣候模型顯示金星上從未有過海洋
金星是太陽系的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被視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同樣主要由巖石物質組成,含有一些水,并有大氣層。金星上是否曾經有過海洋,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瑞士日內瓦大學和瑞士國家行星能力研究中心(NCCR)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氣候模型顯示金星上從未有過海洋。 此前研
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擾亂海洋化學物質循環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8日報道,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溫度上升將擾亂浮游生物對二氧化碳、氮和磷等化學物質的自然循環。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 在海洋碳循環中,浮游生物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光合作用將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去除一半,然后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并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說,這次會議有利于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通過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