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號’航天飛機‘絕唱之旅’已然落幕,參與‘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科學家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探索之旅’剛剛開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陳和生6月1日說。 太空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5月16日搭載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19日安裝到國際空間,開始了長期尋找反物質組成的宇宙、探尋暗物質的征程。 “阿爾法磁譜儀”實驗上世紀90年代啟動,是一項大型國際合作科學項目。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美國科學家丁肇中教授領導,美、中、法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參與其中。陳和生是這個團隊首批科學家。 “根據接收到的數據,我們檢查了AMS-02的所有部件和單元,它們全部工作正常,運行狀況好于預期。”陳和生對新華社記者說。 據悉,AMS-02的數據正源源不斷地由中繼衛星從太空站下載到新墨西哥州白沙基地,隨即傳輸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作為參與單位,中科院高能所可以分享這些數據。 “......閱讀全文
講座現場“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落葉歸根。”昨天(9月17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美國科學家丁肇中教授走進東大講壇,簡單、溫馨的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與東大學子的距離。一貫嚴謹的他走到學生當中,像變了個人似的,丁肇中教授向到場的500多名師生揭秘了阿爾法磁
經過16年的努力,以及15億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資金,美國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時候就要到來了。 上周四,隨著“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AMS-02)被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其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質的探尋之旅,該國際科學項目的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為世人矚目。丁
和很多學校的新校區一樣,東南大學的新校區也坐落于古都南京南郊的一片經濟開發區里。這里雖沒有六朝風月沉淀下的歷史滄桑,但也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與平和。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就在這座安靜的校園里。沿著學院教學樓的樓梯拾階而上,會看到旁邊墻面上懸掛著的一幅題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字樣的書法作
對74歲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來說,“丁老”這一表示其德高望重的稱呼似乎不那么“中聽”。 太多的不可能,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和他的磁譜儀項目團隊都經歷了,但他們始終堅持著。“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很多人當初認為不可能,但我們做到了!”丁肇中說。 “不要叫我‘丁老
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經說過:在科學探索中,聽到最激動人心的話,不是“尤里卡,我找到了”,而是“嗯……這挺奇怪!”恰是在最重要的新發現之前所出現的那一句。 悟空號衛星示意圖。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
5月16日,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駛入寰宇。 5月16日,幾經推遲之后,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絕唱之旅”,駛入寰宇。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里,它將在國際空間站運行,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探索宇宙
丁肇中 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所經歷的實驗,講我所做的實驗,我的實驗包括兩種,第一種,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另一種是尋找宇宙的起源,在國際空間站上。 我小時候在重慶長大,那個時候常常有日本飛機徘徊在上空,所以我沒有機會上學,同時,那個時候我對上學特別沒有興趣。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人們對基礎學科的
5月16日,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駛入寰宇。 5月16日,幾經推遲之后,高精度粒子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2(AMS–02)”搭乘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絕唱之旅”,駛入寰宇。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里,它將在國際空間站運行,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象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圍在一起,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寶寶”稱重。 這溫馨的一刻發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里。這一天,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研制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預計今年年底在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日前,美國最能代表其科技實力的機構―――美國宇航局特別嘉獎了一位中國科學家―――山東大學空間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林。11日,山東大學宣布了這一消息。 11日,山東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因為在國際重大科學計劃―――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中作出基礎性貢獻,該項目熱系統首席科學家、山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悟空團隊在編寫分析軟件,左一為總負責人常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丙申猴年的日歷只余下最后幾頁,丁酉雞年就在眼前。歲末年初,我們推出特別策劃我的這一年,聽聽不同領域的翹楚對自己工作的總結與期許,聊聊他們對所處行業的觀察與思考。這些來自個體的感悟與收獲,或許恰恰是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最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昨天是中大90周年校慶正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演講,主題是自己對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問答環節中,丁肇中屢屢以“我不知道”來回應現場學生的提問,令人印象深刻。 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無論是問及物理學界未經證實的猜想和理論,還是做學問的實際意義,丁肇中一概微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
“16年來我只做一件事!”這是記者11月20日在中山大學黑石屋采訪著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自1994年以來,丁肇中領導了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所研究機構參與的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以下簡稱AMS-02)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辦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
前不久,我訪問了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中心,有二十幾個國家參與,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這里合作研究,這次的訪問主要是為了增強新加坡與CERN在教育、科研之間的合作。 比如,安排新加坡中學生和大學一年級學生訪問CERN,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科學家及大型
反物質是否存在?暗物質源于何處?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7月7日,丁肇中造訪山東大學時表示,這些問題預計在2024年會有決定性結果。 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科學計劃之一,
——諾貝爾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訪談錄 已經82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還沒有退休,早八點至晚八點的12小時工作量并沒有讓他感到疲憊,因為浩瀚宇宙中的那些未解之謎仍在吸引著他,“宇宙中什么地方還有生命?如何找到?他們是不是擁有著跟人一樣的智慧?”尋找答案的方式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8月25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訪問山東大學,并與山東大學能動學院以及熱科學中心的部分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這是丁肇中教授第六次訪問山東大學。 同學們在座談時向丁肇中教授提出了他年輕時的追求和夢想、對做實驗以及進行實驗研究的認識、和山東大學進行的合作項目、是否運用互聯網解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項目(以下簡稱“AMS”)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征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再次讓世界轟動。 記者從山東大學獲悉,該校于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程林教授任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