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康博刀”讓腫瘤走開
當前,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大疾病中,腫瘤發展態勢日趨嚴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而在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也有這樣一支科研隊伍,他們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致力于癌癥腫瘤治療設備研發。近期,團隊研發的高低溫復式腫瘤微創治療設備(又名“康博刀”“冷熱刀”)第一批產品下線,即將服務于全國各地的臨床一線治療。冷熱復合治療顯優勢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天約1萬人、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確診癌癥,研發先進腫瘤診療技術長期成為國內外主攻的重大課題。在中科院公布的2017年年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中,“康博刀”榜上有名,位列第一。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劉靜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并實現了深低溫冷凍和高強度加熱的復合式治療模式及技術解決方案,治療系統最低溫度可達-196℃,最高溫度可達80℃以上,適用于80%以上的癌癥。......閱讀全文
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意義
腫瘤與環境,兩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爭的。它是現代腫瘤生物學的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近年來由于腫瘤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人們對于腫瘤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不僅對于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腫瘤的診斷、防治和預后亦有著重要的作用。除
國內首例微創脊柱直視手術實施成功
利用微創手術系統,在患者身體上獲得直徑2.5厘米的切口,就能在患者體內獲得最大直徑6厘米的手術視野,從而通過醫生肉眼直視完成脊柱微創手術。3月中旬,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專家通過小切口建立大通道,完成了國內首例利用國際上最新脊柱微創系統進行的腰椎微創手術。經過3個小時手術,為患者完成
微創治療引領消化內鏡新技術
近年來,我國雖開展了各種消化內鏡診斷新技術,但胃腸道腫瘤的發現率仍然較低,內鏡治療整體水平和地區差異仍然較大。記者從4月5—7日舉行的上海國際消化內鏡研討會暨第六屆中日ESD高峰論壇上獲悉,上海內鏡診療技術已達世界高水平,申城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不僅是全世界內鏡診療人數最多的單位,也是開展內鏡診療種
微創瓣膜臨床試驗完成首例植入
日前,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臨床試驗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順利完成。 微創集團自主研發的自膨脹介入式心臟瓣膜在設計上有更好的過弓性、同軸性、固定性,具有能減少瓣周漏、房室傳導阻滯等優點,同時還采用電動釋放手柄以增強操作。 據悉,微創自膨脹介入式心臟瓣膜由中
微創顱腦手術用可展開電極問世
據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雜志報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能插入人類頭骨的微創電極。這種新穎的電極可通過頭骨上的一個小孔,插入一個較大的皮質電極陣列,將其部署在頭骨和大腦表面之間約1毫米的空間內,而不會損害大腦。這種電極有螺旋狀的“手臂”,每只“手臂”可在高度敏感的腦組織上展開。這是
跳動心臟上完成超微創手術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二尖瓣器械ValveClamp,為一例高齡、高難度、極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完成了心臟不停跳的微創二尖瓣修復。該例患者手術效果滿意,術后恢復良好。 據悉,ValveClamp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企業共同研發的世界首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
納米網絡有望填補微創醫療技術空白
近日有消息表明,人類對抗癌癥的手段將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科學家正在致力于將納米材料和通信與傳感技術應用到癌癥的微創治療技術當中。植入人體的納米傳感器能夠對癌細胞進行識別和定位,進而將診斷信息通過納米網絡及時發送給醫護人員,實現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防;通過納米網絡也能控制植入人體內的智能藥物容器,
胃癌治療在微創時代展現新融合
醫療新干線 什么人容易得胃癌?得了胃癌怎么發現?發現后如何治療?這一連串的問題提出是每一位健康大眾對于胃癌所在關注的焦點,在6月28日舉行的“第九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陽光長城腫瘤學術會議”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微創外科專家蘇向前教授為大眾講了一堂生動的健康普及課程,這也是這一全國重
多學科聯合微創修復病例報告1
患者,男性,54歲,2012年曾因牙齒松動于大連市口腔醫院牙周科進行系統牙周治療,現牙周恢復穩定,2014年于特診科就診要求恢復咀嚼功能。口內檢查(圖1-圖8)67缺失,7松動II°,余牙松動I°,下頜牙齒磨耗見淡黃色牙本質,上前牙唇側扇形移位,覆蓋6mm,深覆牙合,牙齦質地顏色正常,面下1/3短。
多學科聯合微創修復病例報告2
?患者7經牙體正畸會診,暫保留,因患者就診時已做完善系統的牙周治療,且此時牙周基本穩定,直接行正畸治療(圖10-圖13),歷時兩年半,關閉前牙散在間隙及6缺失間隙,同時上頜配以玻璃離子牙合墊打開咬合,改善了覆牙合覆蓋關系(圖14-圖17)。患者正畸結束(上頜后牙仍佩戴玻璃離子),牙齒松動情況如前,3
多學科聯合微創修復病例報告3
?牙周炎是臨床較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當牙周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造成前牙移位,影響了患者的咬合功能及美觀,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前牙移位患者,采取常規的牙周基礎治療效果有限,無法完全糾正前牙移位,有研究證實,將牙周治療與正畸治療聯合應用于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治療,能有效提高
多學科聯合微創修復病例報告4
牙周炎易復發,所以治療后需行完善的牙周支持治療。患者有牙周病和錯牙合畸形,并伴有咀嚼功能不佳、牙齒磨耗等癥狀,需多學科聯合修復。牙周治療是前提,只有穩定的牙周,才可進行下一步的正畸修復治療,當牙周穩定,通過正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覆牙合覆蓋及打開咬合關系,最終通過貼面冠微創修復方式重建患者的咬合,恢
淺談肝癌微創手術的成功率
核心提示: 微創手術,是如今臨床應用范圍比較廣的一種治療方式,由于它創傷小、恢復快、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所以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睞,肝癌這種疾病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是一種肝臟的惡性腫瘤,那么,肝癌微創手術成功率有多大呢?對于肝癌微創手術成功率有多大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它取決
NanoString技術檢測微創穿刺樣品蛋白表達
NanoString技術由于其高靈敏度,高重復性并且檢測過程中不需要進行反轉錄和擴增,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現在這項技術廣泛的應用在基因表達(mRNA),小RNA(miRNA),拷貝數變異(CNV),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等方面的檢測,但是這些檢測的對象都是核酸,對于細胞蛋白的
香港中文大學以“納米刀”消滅腫瘤-亞洲首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科教授余俊豪演示納米刀治療過程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香港治療癌癥技術有新突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近日以不可逆轉電穿孔(又稱“納米刀”),成功為一位肝癌病人進行腫瘤治療。 這是亞洲首個經皮膚穿刺納米刀治療腫瘤的臨床個案。納米刀技術毋須開刀,亦不會傷害腫瘤周邊的
《柳葉刀》子刊:不治性腫瘤迎來福音
來自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類常發現于兒童,從前無法醫治并潛在威脅生命的腫瘤的第一種有效治療。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柳葉刀腫瘤》(Lancet Oncology)雜志上。 研究人員稱一種用于治療慢性髓樣白血病的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
柳葉刀·腫瘤學:癌癥免疫療法效果竟然“重男輕女”?
《柳葉刀·腫瘤學》日前發布了一條重磅論文消息,萬余例晚期癌癥患者大數據首次證實, 近年火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癌免疫療法為患者帶來的生存獲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獲益明顯超過了女性,高出達2倍。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癌癥免疫療法,是過去十多年來癌癥治療中最重要的進展之一。例如靶向PD-1/PD
微創手術治療和無創體外治療前列腺結石的簡介
1.微創手術治療 微創手術的特點就是利用先進的設備與高超的技術,以最小的切口達到和常規手術相同的治療效果,它的優勢是傷口小、疼痛小、恢復快。前列腺結石微創手術治療是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和技術創新,在前列腺結石的位置上以小切口的形式進行手術治療,把腺體內部的結石取出達到治療前列腺結石的目的
《柳葉刀—腫瘤學》撤銷杜克大學腫瘤學家一篇文章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雜志日前發表撤銷聲明,宣布正式撤銷美國杜克大學腫瘤學家Anil Potti的一篇文章。 據這份撤銷聲明稱,論文中的某些結果是“在Anil Potti及其合作者發表于《自然—醫學》(Natu
首家國際腫瘤氬氦冷凍治療中心在津成立
首家國際腫瘤氬氦冷凍治療中心日前在天津腫瘤醫院正式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郝希山指出,該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天津市氬氦冷凍治療腫瘤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醫院腫瘤介入治療科科主任郭志教授表示,微創是腫瘤治療的發展趨勢,冷凍治療技術為腫瘤微
關于腫瘤基因的基本理念介紹
腫瘤基因治療理念先設計后裝修除了常規的手術、放化療和前面提到的基因治療之外,還有氬氦微創靶向治療、高能超聲聚焦刀、微波熱療、CIK細胞免疫治療、微創介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等,其中氬氦靶向微創腫瘤治療系統,即氬氦刀,與生物細胞免疫治療等,都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以氬氦刀為例,高壓氬氣通過專門的導入
真正無創!“透視眼”識別隱藏的腫瘤
腫瘤,即使是良性的,也會損害周圍的血管和組織。如果是惡性的,就是侵略性和鬼鬼祟祟,往往不可挽回的損害。在后一種情況下,早期發現是治療和康復的關鍵。但是,這種檢測有時需要先進的成像技術,而不是目前商業上可以買到的技術。 日本東國立癌癥中心醫院的Daiki Sato、Hiroaki Ikema
腫瘤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討會圓滿落幕
經過連日的精心籌備,由Bio-Techne與PerkinElmer主辦,廣州睿貝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腫瘤免疫與腫瘤微環境研討會于2018年9月16日在廣州花園酒店圓滿結束。腫瘤免疫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頂著超強臺風“山竹”的肆虐,齊聚一堂,共同度過這次“干貨滿滿”的分享盛會。在半天的議程中,會議聚焦
Nature:腫瘤微環境決定肝癌類型
近日,《Nature》期刊以“Necroptosis microenvironment directs lineage commitment in liver cancer”為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由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癌癥聯合會的Lars Zender教授領導的國際小組發現:腫瘤微環境(包
“種子與土壤”——腫瘤與其微環境
腫瘤并不是一個孤島,而是由腫瘤細胞、多種基質細胞(如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脂肪細胞、膠質細胞、平滑肌細胞等)以及細胞外基質構成的有機體。一百多年前,Paget即提出腫瘤“種子與土壤”的假說:腫瘤細胞作為“種子”,其發生和轉移依賴于周圍的微環境“土壤”。腫瘤細胞是核心,其周圍的細胞及非細胞組
關于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意義
腫瘤與環境,兩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爭的。它是現代腫瘤生物學的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近年來由于腫瘤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人們對于腫瘤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不僅對于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腫瘤的診斷、防治和預后亦有著重要的作用
Science:微環境讓腫瘤更加難纏
Science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腫瘤抵抗癌癥治療并不一定是出了內部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大腦腫瘤與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會使其對藥物產生抗性。好在用藥物靶標相關信號通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常見的侵襲性成人腦瘤,現有標準療法只能稍許延長患者的生命,大多
微環境對腫瘤免疫的影響
迄今為止,宿主腫瘤微環境對腫瘤免疫逃逸的關注不夠。1991年,從腫瘤微循環的特征出發,首次提出血液、淋巴和間質液的某些成分在惡性腫瘤組織(稱為腫瘤內部環境)中流動可能不是免疫因子和細胞免疫反應的最佳狀態,其低氧、低pH和低營養狀態不足以為細胞免疫反應提供必要的營養和能量,也不利于免疫細胞與攻擊目標之
港大教授新法除腮腺瘤-不留疤痕
臉側耳下發現硬塊,可能是腮腺腫瘤的先兆,但由于手術后會令臉頰出現長長疤痕,令部分患者擔心“毀容”而拒絕接受治療。為解決愛美一族患上腮腺腫瘤的煩惱,港大耳鼻喉科榮譽教授發明世界首創“無疤痕微創腮腺瘤切除手術”,令疤痕隱藏在耳后避免影響外觀。 這個嶄新方法的研究報告,將在未來兩個月刊于國際
柳葉刀—腫瘤:癌癥患者感染新冠病毒預后較差
2月14日,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建行課題組在《柳葉刀—腫瘤》上發表了一篇有關中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癌癥患者臨床特征的評論文章。 文章指出, 癌癥患者比沒有患癌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染,這是由于惡性腫瘤和抗癌治療(如化療或手術)使他們全身處于免疫抑制狀態。因此,癌癥患者可能有較高的新冠肺炎患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