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如今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該技術對多種疾病進行診療,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Cell:利用人工智能快速而又準確地診斷疾病 doi:10.1016/j.cell.2018.02.01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廣州醫科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工具,用于篩查患有常見的致盲性視網膜疾病的患者,從而潛在地加速疾病診斷和治療。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2月22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dentifying Medical Diagnoses and Treatable Diseases by Image-Based Deep Learning”。 論文通信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學家、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基因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Kang Zhang教授說,......閱讀全文
在過去十幾年中,智能手機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銀行業到購物,再到娛樂,不一而足。在充滿創意的數字化技術、云計算以及機器習得這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日漸醫用化的智能手機正準備改變醫療行業的各個領域,其結果則是,作為病人的用戶將首次登上這一舞臺的中央。 在智能手機的革命化影響下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這幾天,已經有很多媒體報道從各個角度、特別是一線醫護人員的直觀視角,總結過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出現的、特別是早期疾病發現和預警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我首先得強調一句:在疫情的危急時刻大家都希望聽好消息、正能量,這個沒錯,我也一樣。但是,這不意味著所有反思、批評和建議都是添亂、都是制造恐慌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里人潮涌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于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AI:新藥研發工業化的開始 人工智能(AI)——從計算機算法中學習如何解開復雜的基因組數據,例如疾病的基因表達模式——已經準備好為藥物開發,臨床研究和醫學治療等各個方面帶來革命。但它也可能為人類實現又一個里程碑——降低藥品價格。 即使不能徹底消除目前這種效率低下、時間密集、不斷試錯的創新過程
近日,《紐約時報》雜志就“基因編輯”問題,請到了作家、發明家、計算機科學家、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做專題采訪,詢問他的獨家看法。 本以為雷·庫茲韋爾會像其他人一樣,站在倫理道德的角度上去談,可誰知道,他卻語出驚人,震驚了世界! 雷·庫茲韋爾表示,基因編輯只
癌癥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2018年估計有1,810萬新病例以及960萬人死于癌癥。學術界和工業界也不斷致力于尋找更有效的抗癌藥物。IBM位于蘇黎世的研究團隊正在構建一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方法,加速人們對復雜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分子機制以及腫瘤組成的差異等幾方面的理解。 為了推動新療法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多項領域的研究,當然了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Com Biol Med:人工智能幫助治療糖尿病引發的眼疾 doi:10.1016/j.compbiomed.2018.10.0
當前,肺癌作為全球第一大癌癥,其發病率逐年提升。肺癌的生存率與首次確診時所處的病程階段高度相關,因此肺癌影像學診斷是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手段,但受限于設備、經驗、人眼客觀識別能力外加超負荷難免會有漏診和誤診;將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應用于肺癌早期影像診斷中,通過機器輔助醫生,提高診療效率,緩解超負荷
1 FDA批準Opdivo+Yervoy聯合免疫療法用于既往未接受治療的中高危晚期腎細胞癌 美國當地時間4月16日,百時美施貴寶宣布,FDA批準了Opdivo+Yervoy聯合免疫療法用于既往未接受治療的中高危晚期腎細胞癌。此次批準是基于CheckMate 214的結果。CheckMate-
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人們攻克癌癥,將是科學史上的重大進步。 11月29日,共同社發布消息稱,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將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共同開發運用人工智能的系統,為向每一位癌癥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這已經是近一個月第三個將AI運用治療癌癥中的消息了。 此前,計算機圖形芯片制造商Nv
在不久的將來,技術革新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將大幅提升新藥物和新材料的開發速度;新型診斷工具將打造更先進的個性化醫療;從日常任務到工業生產,增強現實將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大量信息和動畫覆蓋于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你生病了,醫生將可以在你體內植入活細胞,用這些“藥物工廠”為你治病;你將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不斷增加,如果這種增加持續下去,那么,在可見的未來,百歲老人的數量將大幅增加,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堅信一個真理,那就是:生命何其短暫,少數活得久一點的人,也因為其超乎常人的年齡,而被
胚胎干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 人胚胎干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后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
01 全球精準醫療進展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后,精準醫療概念迅速席卷全球,近年來更呈逐年加速趨勢,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 基因測序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至100美元,解讀效率進一步提升。 2017年1月,基因測序行業巨頭美國Illumina公司推出全新測序儀,將
3 月 28 日,百洋醫藥集團與 IBM 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旗下百洋智能科技將成為 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獲得 Watson for Oncology 在中國市場三年獨家總代分銷權,同時獲得其未來部分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優先談判權和上市新產品的研發合作權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脊髓損傷修復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 Rep:科學家有望利用鼻細胞成功治療人類脊髓損傷 doi:10.1038/s41598-018-28551-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
中歐預見,是中歐北京校區為EMBA新生打造的專屬演說論壇。2017年,有8位EMBA學員登上「中歐預見」的舞臺,分享新行業、新模式、新趨勢,碰撞新思,預見未來。 以下是我們整理自張天澤(中歐EMBA2016)的演說實錄,講述的是張天澤和他的團隊——零氪科技(LinkDoc)在利用數據力量和人工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達爾文理論也顯示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生物學的許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自然選擇”的進化論為基礎:只有最能適應環境的生命體才能在物種演化的洪流中獲得生存和繁衍的權利。這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也被稱為適應,而最容
“我們無法忍受人類仍舊對大腦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如此抱怨。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 活動現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2月9日,由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中國質譜學會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相關報道:千人質譜會再次來襲 看“高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每年12月,《科學》雜志都會公布年度突破及入圍成果。以下為今年的10大突破和贏家,排名不分先后。 1.時空漣漪撼動科學界 今年發現時空漣漪(即引力波)撼動了科學界。它完成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00年前完成的一項預測,為40年來尋找這種無窮小的漣漪畫上了句號。但這個故事并未結束,科學家將此次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為了救自己的命,60多歲的老李開啟了一趟遠行。 2019年11月,他從北京奔赴海南博鰲樂城,這里是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被稱為中國的“醫療特區”,可以用到國內沒上市的新藥。 老李被確診為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在過去,這樣的疾病5年生存率約為5-15%,3年生存率大約20%。而在博鰲,有一種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