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志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于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當天,《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中央媒體在顯著位置報道了中科院神經所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的消息。 體細胞克隆猴是中科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四個率先”指示,深入推進“率先行動”計劃取得的重大原創成果,也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的支持下,完全由中科院團隊獨立完成的國際重大突破。 這一成果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在國際上搶占了腦科學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引領了國際腦科學研究的新方向,將有......閱讀全文
據discover magazine近日報道,幾位神經科學家在《自然?神經科學》的在線版報告,他們在大鼠大腦切片中植入了人工記憶。這幾位研究者通過用電流刺激嚙齒動物的大腦細胞,使它們產生了一些類似記憶的神經細胞活動,這些記憶會存在大約10秒左右。這是研究者第一次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創造了記憶。
近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則研究顯示,多虧新陳代謝率的增加,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這項研究還表明,人類可能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高的體脂率,是為了給人們更廣泛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儲備。 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活得更久、生育更多、體脂率更高、消化系統更小,而大腦更大。這些特征
2013年2月6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對樹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并對其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征進行了深度解析。樹基因組的完成,將為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用作動物模型奠定重要的遺傳學基礎,進而使其更好的應用于生物醫藥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
在對導致疾病的基因進行研究中,一種核心假設是這些基因簇集在與這種疾病直接相關的分子通路中。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事實并非如此。 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候選疫苗模擬HIV表面上的包膜蛋白三聚體刺突。在結構圖上,可在這種病毒表面上清晰地觀察到它的包膜蛋白三聚體。圖片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于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于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于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于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靈
去年10月13日《南方日報》報道了由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關于天然病毒m1具有選擇性抗腫瘤作用的研究成果,這種新型溶瘤病毒有望成為新一代抗癌利器。 不到一年時間,該團隊關于m1作為新型溶瘤細胞研究又傳來新突破。一種小分子化合物環磷酸腺苷的加入,使得m1
中國科學界高規格、高水平的學術盛會——香山科學會議3月11至12日首次在深圳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申請并組織。眾多國內外腦科學領域頂級院士專家將圍繞“國際腦與認知研究的前沿技術及發展態勢”和“我國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的狀況與攻關方向”兩大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9月28日,《神經科學雜志》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中腦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在癢覺處理中的活動及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通過利用在體光纖記錄、多通道電生理記錄和光遺傳操控等技術手段,該研究發現中腦腹
每年年底,Science雜志都會按慣例評選出十大科學進展。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癌癥免疫療法,其余幾項研究(與生物相關)包括:CRISPR技術,結構生物學指導疫苗設計,CLARITY技術,迷你器官,胚胎克隆,睡眠以及微生物健康。與往年相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中依舊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占
在RNAi新藥開發領域,Alnylam Pharmaceuticals是備受關注的“明星公司”。2018年,該公司研發的Onpattro(patisiran)成為首款獲得FDA批準的RNAi療法。本周,FDA又提前批準了該公司的Givlaari(givosiran)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二款獲得FD
圖片來源:美國每日科學網站 據國外媒體報道,烏鴉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鳥類,通體呈現黑色,科學家發現烏鴉有著驚人的“思考能力”,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類似于人類,調查顯示烏鴉、喜鵲等鳥類非常聰明,神經學家通過對烏鴉的研究認為它們可以產生一定的“智力行為”,雖然烏鴉和人類不存在共同的祖先,但是在某些決策
1997年2月,英國Roslin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Ian Wilmut)教授率領的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誕生。這只實際上出生于1996年5月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自此成為動物界的“明星”,也徹底顛覆了人類對生殖發育經典理論的認識。 “多莉”誕生
動物的選擇與應用 (一)口服避孕藥物的篩選研究 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的口服避孕藥(孕激素與雌激素的復合片以及單純孕激素藥片)其避孕效果都非常好,但還存在一定副作用。為了提高口服避孕藥的可接受率,有必要尋找更加理想的、有效、安全、經濟、方便的藥物。 篩選口服避孕藥的實驗動物多使用嚙齒類實驗動物,因
為模擬人類PD,理想的動物模型應具備以下一些特點: (1)多巴胺能神經元在出生時數量及形態正常,青年時期開始逐漸選擇性地減少,減少量超過50%,且容易通過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理學的方法檢測到; (2)模型應能容易檢測其運動功能的損傷,包括運動遲緩、肌僵直和靜止性震顫等PD的主要癥狀; (3)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生命在于運動,免疫在于平衡。一個健康的個體體內的免疫細胞足以消滅體內不斷出現的病變細胞,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細胞。T細胞是機體所有抗腫瘤免疫體系的主力軍,T細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陰”“陽”兩類分子的調節,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平衡分子。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杜克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大腦的觸覺和運動神經元除了能感知接觸、控制運動以外,還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橡膠手錯覺”,幫人們理解不同腦區共同形成身體圖式的機制,還有助于開發與癱瘓病人體覺和運動神經線路完全融和的神經假肢。相關論文發表于美國《
一家韓國新聞報紙報道稱,曾謊稱構建出與人類患者相匹配的胚胎干細胞的著名“造假”科學家黃禹錫(Woo Suk Hwang)與真正實現這一壯舉的科學家Shoukhrat Mitalipov打算開展聯合研究。根據報道,一家中國的再生醫學公司將為他們提供資金支持。 兩位科學家看起來像一對奇怪的科學組合
2013年6月6日,實驗室自動化與篩選協會2013亞洲會展在上海金茂君悅大酒店盛大開幕,國內外知名藥企、生物醫學研究專家、學者等應邀參會。“藥物研發科學”分論壇于6月7日上午舉行,由上海睿智化學有限公司生物制藥副總裁吳辰冰博士、默沙東研發(中國)有限公司Gaochao Zhou博士
分論壇1a:通過篩選獲得嶄新生物學作用機制和疾病靶點 聯合主席: 趙強博士,高級總監,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江蘇太倉 張立新博士,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分論壇簡介: 本分會涉及的內容為新型生物機制和疾病靶標的發現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同為靈長類的人類和獼猴的大腦皮質抑制性神經元,均起源于胚胎時期的基底神經節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學界長期以來所認為的來源于大腦皮質本身。該成果可能為治療癲癇和自閉癥等腦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日前,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 神經
記者近日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振綱率領課題組,在大腦皮質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同為靈長類的人類和獼猴的大腦皮質的抑制性神經元,均起源于胚胎時期的基底神經節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學界長期以來所認為的來自大腦皮質本身。該成果可能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