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首次獲得太陽系磁場邊緣“磁泡”顯示圖像
照新、舊理論分別繪制的有關太陽“日鞘”的結構。紅色和藍色的螺旋彎曲線是磁力線。太陽系邊緣的磁泡約1億英里寬,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相當。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家通過旅行者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首次獲得了太陽系磁場邊緣“磁泡”的顯示圖像。從電腦繪制的模型看,“磁泡”比較大,約1億英里寬。2007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進入了“磁泡”區,1年之后(2008年),旅行者2號探測器也進入了“磁泡”區。起初,研究人員并未明白旅行者探測器在遙感什么,但是現在他們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發現。 科學家奧爾夫稱,“太陽的磁場一直延伸到了太陽系的邊緣。在太陽旋轉時,其磁場變得扭曲和褶皺,看似像芭蕾舞演員的裙子。目前,旅行者探測器所處的位置離太陽仍然很遠,但那里的太陽磁場已處于褶皺狀態了。”當磁場折疊情況較為明顯時,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磁力線縱橫交錯,并被“重新連接”(磁力線重聯是與太陽耀斑同樣充滿活力的自然過程)。在發生褶皺的磁場區,......閱讀全文
NASA首次獲得太陽系磁場邊緣“磁泡”顯示圖像
照新、舊理論分別繪制的有關太陽“日鞘”的結構。紅色和藍色的螺旋彎曲線是磁力線。太陽系邊緣的磁泡約1億英里寬,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相當。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家通過旅行者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首次獲得了太陽系磁場邊緣“磁泡”的顯示圖像。從電腦繪制的模型看,“磁泡”比較大,約1億英里
美飛船拍到太陽磁力線清晰畫面
美飛船拍到太陽磁力線清晰畫面?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美國宇航局的飛船“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在觀察太陽熱區的活動時,捕捉到從太陽表面發出來的一束明亮的磁力線。 該飛船從7月6日開始對太陽熱區進行觀測,這期間它在光譜的遠紫外區獲得該發現。美國馬里蘭
高斯計的磁力線、磁通與磁通連續定理簡介
我們用磁力線來形象地描繪磁場,電流產生的各種不同磁場的磁力線,磁力線是環繞電流的無頭無尾的閉合線,電流方向與磁力線回車方向符合右手定則。 我們規定,磁力線任何一點的切線方向是該點磁場(也就是B)的方向,通過垂直于B矢量的單位面積的磁力線數等于該點B矢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磁場強的地方,磁力
探尋太陽風起何處-帕克踏上旅途
除了給予地球光和熱外,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一種被稱作“太陽風”的高速等離子體流時刻從太陽表面涌出,并向太陽系的深處奔去。當它到達地球附近時,會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場的劇烈變化,對航天、供電、通訊、航空、導航等一系列領域和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8月
太陽磁場起源有新解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新研究發現,磁場是在太陽表面下約3.2萬千米處產生的。這一發現顛覆了幾十年來流行的觀點,即太陽磁場源于表
中美研究人員確認太陽上存在“磁繩”
中美研究人員日前合作發現,太陽活動區存在著巨大“磁繩”,這種“磁繩”可能正是引發太陽風暴的罪魁禍首。 “磁繩”描述了太陽磁力線的一種分布方式,即圍繞一根中心軸線纏繞著很多根磁力線。長期以來,部分科學家一直猜測太陽的磁力線分布會出現“磁繩”式結構,但由于“磁繩”演化速度極快,存在時間極
空間中心提出新的亞暴唯象理論模型
亞暴是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的一種基本模式,是太陽風驅動的重要空間天氣事件。亞暴爆發性的釋放能量加速加熱粒子,功率達到10億千瓦。探索亞暴相關的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是中歐聯合SMILE衛星任務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亞暴的因果鏈由太陽風的南向磁場開始,經歷磁層頂磁重聯,在電離層產生極強的電流
探索太陽爆發物理機制找到“金鑰匙”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睿等人在太陽爆發活動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觀測到磁繩結構在爆發中形成的詳細過程,并揭示其內部磁場的扭纏分布。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上。 太陽爆發是太陽日冕大氣中發生的持續時間短暫、規模巨大的能量釋放過程,其噴
云南天文臺NVST望遠鏡觀測到滑動磁場重聯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申遠燈等人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道了扇面-脊(fan-spine)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并指出該運動反映了扇面準分界層內的三維磁場重聯精細物理過程。國際天
研究揭示木星極區軟X射線極光成因之謎
40年前,天文學家利用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X-射線極光輻射,并把它看作是認識宇宙空間X-射線輻射機制的重要參考。之后的持續觀測讓學界對木星X-射線極光特征有了系統認識,但對它的產生機理卻一直缺乏解釋。隨著國際上木星探測飛船的實施,學界首次直接“看到”了木星X-射線輻射時的空間過程,這為解釋木星
科學家觀測到耀斑磁重聯的重要證據
7月14日,在線出版的Nature Physics發表了蘇楊博士等人的最新觀測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美國的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SDO)和太陽高能像譜衛星(RHESSI)的同時觀測,對 2011年8月17日一個C級耀斑進行了多波段綜合研究,首次詳細展示了太陽耀斑發生時磁重聯過程的細節。
云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道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并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磁場重聯又稱磁場湮滅,是天
研究闡釋火星等離子體云逃逸機制
火星大氣逃逸是火星探測的核心科學問題。探索火星大氣逃逸,有助于闡釋火星全球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研究表明,太陽風是驅動火星大氣粒子逃逸的最有效驅動源之一。這是由于火星沒有全球磁場,太陽風可直接與火星電離層或大氣離子發生相互作用,并通過電磁力不斷剝蝕、加速大氣離子逃逸到行星際空間。 早期觀測表明,
超強磁暴期間的多衛星觀測數據揭示震蕩結構的演化過程
地球是一個多圈層耦合系統。從空間物質分布角度來說,地表向上依次分布著大氣層、電離層(熱層)、等離子體層、等離子體片等結構,物質特性從中性大氣逐漸過渡到等離子體(圖1)。電離層是地球大氣被太陽極紫外輻射和宇宙射線電離產生的,等離子體層的粒子來源于電離層,并在地球偶極磁場的作用下形成類似輪胎的三維分
國家天文臺利用SDO數據在冕洞邊界上發現磁重聯證據
SDO觀測到的冕洞邊界上磁重聯的證據——日冕噴流 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是美國宇航局(NASA)“與恒星共存”計劃的第一個探測任務,是未來十年太陽物理研究的基礎觀測儀器。SDO對太陽大氣進行全天候的成像觀測,具有全日面、多波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揭示金星磁鞘磁場三維形態特征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程,包括離子拾起過程、波粒相互作用、KH不穩定性的發生、磁張力加速粒子和磁場重聯的發生等。然而以往的
新理論解釋了快速磁重聯背后的奧秘
當相反方向的磁場線合并時,它們會產生可以釋放大量能量的爆炸。在太陽上,相反的場線合并會導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這些巨大的能量爆發可以在一天內傳播到地球。 雖然磁重聯的一般機制是已知的,但研究人員已經努力了半個多世紀來解釋發生的快速能量釋放背后的精確物理學。 發表在通訊物理學上的一項新的達
科學家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的湍動磁場重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深空探測實驗室教授陸全明和王榮生研究團隊,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的直接證據,揭示了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發生率和背景太陽風風速的關系,證實了湍動磁場重聯可以有效地加速和加熱行星際等離子體。在此基礎上,通過統計研究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是非常普遍
探傷儀使用范圍
適用范圍磁粉探傷儀只能檢測出鐵磁性材料制成的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裂紋及其它缺陷。其內部會產生很強的磁感應強度,鐵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磁力線密度增大到幾百倍到幾千倍,如果資料中存在不連續性,磁力線會發生畸變,局部磁力線有可能逸出材料表面,從空間穿過,形成漏磁場,漏磁場的局部磁極能夠吸引鐵磁物質。如果在工件
湍流模擬揭秘等離子體中能量流動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太陽日冕加熱過程,它有助解釋為什么圍繞太陽的大氣層——日冕會比太陽表面熱得多。這一發現或會提高解決一系列天體物理難題的能力,例如恒星形成、宇宙中大規模磁場的起源,以及預測可能擾亂手機服務和地球電網停電的空間天氣事件的能力。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
簡述核聚變的控制方法
1、太陽——引力約束聚變 地球上的萬物靠著太陽源源不斷的能量維持自身的發展。在太陽的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幾十億年來,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無休止地向外輻射著能量。太陽擁有極大質量
幾種主要的可控核聚變方式
太陽——引力約束聚變?? 地球上的萬物靠著太陽源源不斷的能量維持自身的發展。在太陽的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幾十億年來,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無休止地向外輻射著能量。太陽擁有極大質量,產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運動學以及與其在日球空間效應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的認知仍然很模糊。團隊結合多
強磁水處理的磁場強度
管內強磁水處理器的內部結構有兩種,一種是磁棒壓緊于閥體中部,水流從四周流過.一種是磁塊排列于閥體管壁,形成一圓形,水流從中間過.對于磁棒構造的內磁水處理器,其磁塊必須相斥連接,以增高磁場強度.對于磁塊排列的內磁水處理器,其磁塊必須相斥排列,斜切面才能達到zui強磁性.
科研人員揭示太陽風中大尺度磁洞奧秘
磁洞是空間等離子體中的一種重要結構,因為磁場強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被稱為“洞”。大尺度磁洞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帕克太陽探測器(PSP)衛星和日地關系探測器-A (STEREO A)衛星的數據,研究發現了太陽風中大尺度磁洞的起源和特征,該研究對于理解太陽風結構的起
空間中心電離層等離子體泡研究取得進展
等離子體泡是赤道區域較為重要的電離層特征結構,其主要表現為日落之后F區底部密度較低、尺度較大的等離子體空腔結構。這種空腔結構會通過垂直漂移抬升至頂部電離層及更高高度,并在此過程中沿磁力線擴展到低緯及中緯區域,形成不同空間尺度的等離子體耗空區域。等離子體泡會對高頻通信、星地通信以及GNSS導航定位
人類第三次水星探測的難點、看點和亮點
歐洲和日本航天機構聯合研發的探測器“比皮科倫坡”20日啟程,飛向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按計劃,它將于2025年抵達水星軌道展開觀測。 這是人類第三次無人水星探測任務。它將面臨哪些難點?整個探測任務又有哪些看點和亮點? 探測有何難點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這使水星的探
我科學家首次揭開“等離子體云塊”神秘面紗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地球南北兩極產生許多奇異的自然現象。在極區高空大氣中,飄忽不定的“等離子體云塊”常常對人類通訊、導航、電力設施和航天系統等造成危害。一個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導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揭開“等離子體云塊”的神秘面紗。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3月29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太
磁粉探傷儀的磁粉探傷原理
??? 利用在強磁場中,鐵磁性材料表層缺陷產生的漏磁場吸附磁粉的現象而進行的無損檢驗法,稱磁粉探傷。????? 磁粉探傷原理:首先將被檢焊縫局部充磁,焊縫中便有磁力線通過。對于斷面尺寸相同、內部材料均勻的焊縫,磁力線的分布是均勻的。當焊縫內部或表面有裂紋、氣孔、夾渣等缺陷時,磁力線將繞過磁阻較大的缺
太陽望遠鏡首“繪”日冕磁場圖
科技日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屬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是目前世界最強大的太陽望遠鏡,它首次直接繪制出詳細的日冕磁場圖,在太陽物理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一成果有望增強人們對太空天氣及其對地球影響的理解。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日冕是太陽的外層大氣,是一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