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的湍動磁場重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深空探測實驗室教授陸全明和王榮生研究團隊,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的直接證據,揭示了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發生率和背景太陽風風速的關系,證實了湍動磁場重聯可以有效地加速和加熱行星際等離子體。在此基礎上,通過統計研究發現行星際太陽風中湍動磁場重聯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突破了之前普遍認為的太陽風磁場重聯是準穩態的看法。11月10日,該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自然-天文》。 磁場重聯是一種將磁自由能快速地轉化為等離子體動能和熱能的基本物理過程。近來的研究表明,磁場重聯耗散區演化為湍動態時(即湍動磁場重聯),磁自由能可以被爆發式地釋放、轉化為等離子體動能和熱能。湍動磁場重聯是太陽表面的爆發性能量釋放事件(如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行星磁層內部全球尺度爆發性事件(地磁暴及磁層亞暴)的主要驅動力。 太陽持續地向行星際空間噴射高速等離子體,稱之為太陽風。高速等離子體裹挾著磁力線充滿整個日地......閱讀全文
慢速太陽風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軌道器。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多年來一直讓科學家著迷的太陽風的一個最大謎題也可以概括為:不知風從何處吹來。現在,利用太陽軌道器飛行任務首次近距離飛行時收集的數據,科學家對太陽風尤其是慢速太陽風的神秘起源有了全新的認識。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天文學》上。太陽風其實是帶電等離子粒子從太陽向太空的
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極區冕洞的太陽風初始外流在漏斗狀開放磁結構的高度形成 過去幾年中,美國宇航局多次發出警告:2013年太陽會再次蘇醒,達到其活動高峰,可能會爆發更多強太陽風暴。如果一切成真,人類又沒有得力的應對措施,它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太陽打“噴嚏” 地球就“發燒” 1859年,英國天文
先進光子科學技術安徽省實驗室啟動建設
3月1日,記者從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獲悉,依托該實驗室建設的先進光子科學技術安徽省實驗室日前啟動。該實驗室將面向國家戰略性前沿基礎研究,在先進光子源、基于先進光子源的測量及診斷方法方面,開展理論創新、打造國際領先的光子源裝置,發展原創性研究方法,為相關領域占領國際學術高地以及高端產業發展提供新機
研究揭示地球磁場“阻擊”太陽風過程
借助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研究人員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交鋒”后在電子尺度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為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大氣免遭太陽風“傷害”提供了新證據。圖片來源于網絡 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遇處會形成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研究人員此前推測,弓形激波將太陽風的能量轉化
探尋太陽風起何處-帕克踏上旅途
除了給予地球光和熱外,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一種被稱作“太陽風”的高速等離子體流時刻從太陽表面涌出,并向太陽系的深處奔去。當它到達地球附近時,會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場的劇烈變化,對航天、供電、通訊、航空、導航等一系列領域和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8月
中科大最新《PNAS》文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和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所張承才教授課題組合作,闡明了藍藻全局性轉錄因子NdhR通過結合不同的代謝小分子,快速響應環境變化,協同調控碳氮代謝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
中科大最新Nature文章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消息,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水鳥和濕地生態研究組的研究人員日前聯名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Birds and people both depend on China’s wetlands的通訊(Nature 460, 173; 2009)。該通訊簡要介紹了長江流域濕地和水鳥
科學家揭示太陽風日地之旅詳細過程
太陽風由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不斷向太空拋射物質粒子流形成。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9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西南研究院利用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環日立體攝影衛星(STEREO)數據,首次制作了清晰的太陽風視頻圖像,顯示了一團木星大小的物質云所含的各種等離子和粒子,及其在行星際空間分布的形
美研究揭示地球磁場“阻擊”太陽風過程
借助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研究人員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交鋒”后在電子尺度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為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大氣免遭太陽風“傷害”提供了新證據。 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地球繞太陽旋轉過程中,會穿過太陽風。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遇處會形成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看起來就像破浪前進
美研究揭示地球磁場“阻擊”太陽風過程
?? 借助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研究人員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交鋒”后在電子尺度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為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大氣免遭太陽風“傷害”提供了新證據。 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地球繞太陽旋轉過程中,會穿過太陽風。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遇處會形成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看起來就像破浪前進
美研究揭示地球磁場“阻擊”太陽風過程
借助衛星觀測數據,美國研究人員揭示了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交鋒”后在電子尺度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為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大氣免遭太陽風“傷害”提供了新證據。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地球繞太陽旋轉過程中,會穿過太陽風。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遇處會形成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看起來就像破浪前進的摩托艇前方
研究發現太陽風暴讓鯨迷路并擱淺
灰鯨更有可能在出現更多太陽黑子的日子里擱淺。近日,研究人員找打了灰鯨可能依靠磁感在海洋中判斷方向的初步證據。它們可能完全迷失了方向,而不是內置GPS給出了錯誤信息。 美國杜克大學的Jesse Granger一直在思考:“是太陽風暴改變了磁場,給了灰鯨錯誤的信息,讓灰鯨以為自己是在第四大街而實際
研究發現火星殼磁場可捕獲太陽風離子
太陽風與殼磁場的相互作用引發了某種物理過程,使太陽風離子“鉆進”火星殼磁場中,進而被火星殼磁場捕獲,并在殼磁場中做漂移運動。同時,離子的漂移運動使得高能量離子傾向于分布在殼磁場內部,而低能量離子傾向于分布在殼磁場外部區域。 太陽風離子究竟能不能被火星殼磁場捕獲?針對這個問題,我國學者聯合國外學
太陽表面發生劇烈太陽風暴-今日將抵達地球
專家警告過分劇烈的太陽風暴會破壞地球衛星,并導致全球大范圍的電力和通信系統中斷。 各國天文臺近日觀測到太陽表面發生劇烈的太陽風暴,科學家預測,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將在8月3日抵達地球,在兩極產生強烈的極光現象。 據報道,上周末各國天文工作者目睹了一場劇烈的
太陽風暴昨日“擊中”地球-破壞力暫時未知
美國時間周日清晨的NASA照片顯示,上方暗黑部分為太陽表面巖漿爆發產生的細絲(日冕氣體),左方極光部分為太陽耀斑。 中新網8月4日電?太陽風暴又來襲。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各國天文臺近日觀測到太陽表面發生劇烈太陽風暴,科學家預測,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于3日“擊中”地球,沖擊保護地球的磁場,同時
新觀測顯示太陽風離開太陽形成粒子流過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太陽看上去像一個平靜有序的太空實驗室,但事實上當太陽風離開太陽表面時完全不同于湍流風掠過地球,目前,最新觀測圖像顯示,太陽風離開太陽表面時出現粒子射線流。 最新研究顯示,太陽風具有清晰射線結構,就像兒童繪畫的簡單太陽。但是日冕和太陽高層大氣中清晰射線如何形成太陽風仍是一個未
科研人員揭示太陽風中大尺度磁洞奧秘
磁洞是空間等離子體中的一種重要結構,因為磁場強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被稱為“洞”。大尺度磁洞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帕克太陽探測器(PSP)衛星和日地關系探測器-A (STEREO A)衛星的數據,研究發現了太陽風中大尺度磁洞的起源和特征,該研究對于理解太陽風結構的起
新研究揭示火星上游太陽風的分布和變化
行星空間環境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外部太陽。除太陽輻射外,太陽還會以“太陽風”的形式不斷地向外噴射出速度高達400 km/s左右的高速等離子體流(主要由質子、電子和少量α粒子組成),“凍結”著太陽風磁場傳輸到行星際空間中,并與行星發生相互作用(圖1)。太陽風的產生主要由日冕底層熱等
中科大研究“神奇材料”獲進展
記者13日從中科大采訪獲悉,中英兩國教授通力合作,在被稱為“神奇材料”的氧化石墨烯薄膜離子篩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海水快速淡化成飲用水等領域不再科幻。 中科大吳恒安教授與諾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等合作,在石墨烯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氧化石墨烯
美觀測到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猛烈相撞場面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顆專門設計用于考察太陽系邊界地帶的探測器轉身回眸,觀測到太陽風迎面撞擊地球磁層的震撼場面。 美國宇航局的官員在一份聲明中稱:該機構所屬的星際邊界探測器(IBEX)首次記錄到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猛烈相撞的場面。太陽風是太陽發出的時速數百萬公里的高能粒子流。如果地球磁
太陽風暴小尺度能量耗散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新疆天文臺科研人員王新博士通過粒子模擬方法在空間擴散激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2013,209,18,IF=16.238)。 該項研究提出了粒子注入率主導了擴散激波能量耗散
美韓研發預警太陽風暴潛在危險的新系統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日前研發出一種新型太陽風暴預警系統,該系統能分析太陽風暴中飛向地球的高能、高速帶電粒子流強度,并根據其中的質子能量提前166分鐘發出預警。 由美國特拉華大學、韓國忠南大學和漢陽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研發的這一預警系統,可針對特定輻射級別,預測高能帶電粒子何時達到峰值。該系統的設
美歐兩探測器將揭秘日冕和太陽風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伊卡洛斯用蠟做成翅膀飛向太陽,結果因飛得過高,蠟被太陽融化跌落水中而喪生……這些故事至今仍在人們耳邊流傳。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類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陽風和帶電粒子也會引發某些太空天氣事件,干擾無線電通信、電網等。這些事件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對地球將產生何種影響?迄今
科學家發現火星殼磁場捕獲太陽風離子證據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氣候最為接近地球的星球。與地球不同,火星當前不存在類似地球那樣的全球性偶極磁場(圖1)。由于缺乏全球磁場的保護,外部太陽風可直接轟擊火星大氣,并剝蝕火星大氣粒子致其逃逸,使得當前火星的氣候環境比地球惡劣得多。而火星表面殘剩的巖石磁場表明,至少在37億年前火星具有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風入侵地球高緯窗口
地球磁層是保護我們家園的最外層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于遭受太陽風帶電粒子的轟擊。但是一小部分太陽風粒子仍可通過各種“窗口”入侵地球磁層。一些已探明的窗口主要發生于地球磁場活動較為活躍的時期,而在地球磁場活動相對平靜的時候,這種窗口在何處,以何種方式開放,一直懸而未決。最近,一個由
王華寧:“超級太陽風暴”不等于世界末日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之一。太陽黑子數量有11年左右的周期變化,稱為太陽活動周期。劇烈的太陽活動是指太陽上的爆發現象,如太陽耀斑、日珥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等,被通俗地稱為“太陽風暴”。社會越發達太陽風暴造成的影響越增加 在一個太陽活動周期中,往往發生許多次大大小小的太陽風暴。太陽
中科大X射線成像技術獲突破
中科大X射線成像技術獲突破 CT輻射有望大大降低 今后,病人做CT不僅有望更方便有效,而且輻射也可能會大大降低。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取得了“近二十年來X射線成像的重大突破”,它彌補了傳統X射線成像技術對輕元素材料不敏感的不足,為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醫療診斷等展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圍繞一種關鍵小蛋白:Stc 1的結構和功能展開了研究,從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與染色質修飾之間的分子作用機制,指出了非編碼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
中科大院士PNAS解析“垃圾”RNA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圍繞一種關鍵小蛋白:Stc 1的結構和功能展開了研究,從中揭示出了裂殖酵母中RNAi與染色質修飾之間的分子作用機制,指出了非編碼RNA的又一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
中科大頒發第31屆郭沫若獎學金
4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31屆郭沫若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校長侯建國院士為27名獲獎者頒發了證書。這27名獲獎本科生全部到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其中20人到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 “科大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是其中的部分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