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7日報道,一個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稱,他們首次通過納米級化學反應改變了碳納米管的內部結構。這一研究推翻了之前人們認為的中空納米結構內表面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發生反應的結論。研究表明,改變了形狀的碳納米管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新材料,它將會在天然氣存儲設備、化學傳感器和晶體管等電子器件的研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化學系博士安德烈·柯羅畢斯托夫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碳納米管內部和其凹面都被認為是惰性的,不易發生反應,因此科學家們也經常將碳納米管作為納米反應器加以使用。然而,他們在新研究中偶然發現,在碳納米管的空腔中對活性過渡金屬元素進行催化時,作為反應器的碳納米管本身竟然發生了化學反應。 碳納米管是一種典型的納米結構,直徑約為1納米到2納米,比人類的頭發細8萬倍。柯羅畢斯托夫和其同事此前還發現,碳納米管可以......閱讀全文
2014已經翻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學工作者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做出了哪些精彩的發現?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領域著名新聞媒體《化學化工新聞》從年內諸多報道中精選出十項重要的科研成果,與我們一同分享化學學科各個領域的重要進展。1.元素周期表:氧化態的新紀錄在銥的化合物中實現 氧化態表示化合物中某
近日,美國化學會出版的《化學化工新聞》(Chemical&Engineering News,C&EN)雜志發布2014年全球十大化學研究,中國研究團隊參與的兩項研究成果在列。北京大學李彥教授的研究團隊制造高純度特定類型單壁碳納米管的新方法,復旦大學化學系周鳴飛教授科研團隊關于過渡
化學家一直在突破極限。他們用各種技術手段不斷合成新的分子,探索各種分子結構及其性質。一些新分子可以帶來直接的應用,而另外一些則揭示了獨特的性質。 2019 年,美國化學會旗下的 C&EN 像往年一樣,邀請讀者投票,從今年新合成的分子中評選出“年度分子”,反芳香性納米籠以最高票數當選。除
據美國《連線》雜志7月19日報道,日前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材料,能夠按需儲存和釋放熱能。以這種材料制成的儲熱設備不但能量存儲密度大,還具有成本低、運輸方便、儲能時間長的特點,有望開創一種捕獲和存儲太陽能的全新方式。相關論文發表在《納米快報》雜志上。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據西安交大9月27日通報,該校電氣學院科研人員在碳素材料研究過程中取得突破,合成了碳的又一個新型同素異形體。 據介紹,2011年,科學家通過計算預言了T-carbon(T型碳)的可能性,但從來沒有人觀察到、能夠在實驗室合成。近日,西安交大電氣學院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
▲大面積石墨炔薄膜▲宏量制備高純度石墨炔▲二維碳石墨炔的結構模型 石墨炔是一種新的碳同素異形體,其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一直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隨著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陸續通過物理方法成功制備,如何制備石墨炔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
納米技術的介入為生物傳感器的發展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近日,據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報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趙永生課題組利用高比表面積的一維納米材料,制備出一種更加靈敏的電化學發光納米生物傳感器。該項研究也為低維納米材料制
拉曼光譜(Raman Spectra),是一種散射光譜。拉曼光譜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學家C.V.拉曼(Raman)所發現的拉曼散射效應,對與入射光頻率不同的散射光譜進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動、轉動方面信息,并應用于分子結構研究的一種分析方法。今天分享一些問答集錦,希望對你有幫助。一、測試了一些樣品,得到的
一、測試了一些樣品,得到的是Ramanshift,但是文獻是wavenumber,不知道它們之間的轉換公式是怎么樣的?激光波長632.8nm。 1. 兩者是一回事。ramanshift即為拉曼位移或拉曼頻移,頻率的增加或減小常用波數差表示,拉曼光譜儀得到的譜圖橫坐標就是波數
看到旁邊的圖片,千萬別以為是哪個抽象主義藝術家的后現代之作。完成這些的,全是正兒八經的科學家。 這些“藝術畫”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只能借助特殊的手段“捕捉”,因為它們實在太小了,是用“納米”作為計量單位的。 1納米,僅相當于10個氫原子排列的長度。如果將一個典型納米顆粒放
18個原子組成‘環碳’雖然難以捉摸,但卻可能是邁向分子級晶體管的重要一步。 在大多數化學家放棄嘗試很久之后,終于有研究團隊合成出了第一個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狀純碳分子。由原子力顯微鏡拍攝的碳-18分子的三維圖像。來源:IBM Research 化學家先合成了一個由碳和氧組成的三角形分子,然后
科學家們在開發微觀電路方面面臨著一些障礙,比如如何可靠地控制流經一個只有單分子厚度的電路中的電流。現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助理教授亞歷山大·謝斯特帕羅夫成功做到了這一點,朝著研制納米級電路又邁進了一步。 “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可靠地直接引導電流從一個分子流向另一個分子
波音787型“夢想”客機 2009年度材料科技的進展 材料科技的進展成為人類進步的強大“引擎”。《今日材料》2007年在評價材料科學時,將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掃描式探針顯微鏡、巨磁電阻效應、半導體激光器和發光二極管、美國國家納米技術計劃、碳纖維復合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碳納米管、軟刻
2011年正值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為了紀念化學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08年,聯合國大會將2011定為“國際化學年”。 化學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
復旦大學26日發布,該校材料科學系吳仁兵、方方教授團隊在高效非貴金屬析氫電催化劑方面獲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先進材料》。圖片來源于網絡 氫能原料豐富、燃燒值高、零污染,被科學家和大眾寄予厚望。要想發展氫能技術,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把水通過電化學反應轉換成氫氣,這就是析氫反應。但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吳仁兵、方方教授團隊在高效非貴金屬析氫電催化劑方面獲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先進材料》。 氫能作為一種原料豐富、燃燒值高、零污染的清潔能源,被科學家和大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想發展氫能技術,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把水通過電化學反應轉換成氫氣,但析氫反應所需過電位較高,需要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在印刷電子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令在各種柔性或硬質材料表面直接手寫電子器件成為現實。相關研究文章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Y. X. Gao, H. Y. Li, J. Liu, Di
科學家們把聲音每秒鐘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它的單位是赫茲(Hz),人類耳朵能聽到的聲波頻率為20Hz-20000Hz。因此,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它的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在水中傳播距離比空氣中遠,可用于測距、測速、清洗、焊接、碎石、殺菌消毒等,在醫學、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最近,美國IBM研究所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通過“計算化學”將實驗室實驗與高精計算相結合,模擬新材料的形成反應,開發出兩種能循環利用的新型高聚材料,有望給運輸、航空、微電子等行業的加工制造帶來變革。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這些新材料首先具有抗開裂性質
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個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將于今年8月底實施期滿,進行結題驗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
美 國 新型電池研究獲得突破;證明慣性約束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比燃料吸收的多。 佐治亞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直接以生物質為原料的低溫燃料電池,借助太陽能或廢熱即能將稻草、鋸末和藻類甚至有機肥料轉化為電能,能量密度比基于纖維素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高近百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開發出一種主要原料是普通沙子的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Stuart Licht設計了最終循環機。他和同事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實驗室建造的這個太陽能反應堆,可以借用太陽光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氧化后的副產物——再一次轉化成燃料。這中間有幾個步驟:這一反應過程中需要用到水,水可以分解成氫氣和一氧化碳;然后分解物可以與液態烴燃料相混合。可以說,Lic
新年將至,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網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終大餐:2015年化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一直關注X-MOL的讀者朋友也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成果已經在X-MOL平臺報道過了。不過,我們覺得,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讓這一
從明年開始,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以下簡稱“化學部”)項目的科研人員會發現“出大事”了——化學部延續了30年的七大傳統學科居然變成了八個,而且相應的學科申請代碼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調整。 化學部主任、中科院院士張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基金委領導支持下,化學部結合國際國內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