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四、全社會參與 五、參與國際談判 六、加強國際合作 七、“十二五”時期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行動 八、中國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基本立場 結束語 前言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近年來,全球酷暑、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影響日益顯現。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能源資源匱乏,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發展很不平衡。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2......閱讀全文
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大發展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世界高度,繼“一帶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議,是對傳統能源發展觀的歷史超越和重大創新,是中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聯合國2015年后發展議程作出的重要
今天,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歷史和史前時期,氣候變化能否或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文化、文明發展,近百年來,一直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爭論的話題。 氣候變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周期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
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南非德班召開。即使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德班會議的啟幕仍然引發公眾關注。 《京都議定書》(下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將是德班會議期待解決的首個關鍵問題。這一問題雖然已經經過漫長拉鋸,各國依然矛盾重重。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隨著全球對地球變暖擔憂的加劇,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國政府一直為應對氣候變化作著積極的努力,2015年12月,中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莊嚴宣布,將在2017年全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解決突出的資源環境問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高度重視
無論我們是否面臨氣候變暖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人類能夠利用的化石能源終將面臨枯竭問題,人類必須尋找相應的替代能源。據統計,世界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基礎儲量靜態可供開采的年限分別為162年、40年以及65年。而且,化石能源使用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峻,酸雨、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會議11月1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研究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面臨的形勢,就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行了部署。 眾所周知,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我國人民根本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參加這次會議的開幕式。在國際社會繼續應對金融危機、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來自各國的智庫代表、政要和前政要、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以及國際組織代表齊聚北京,就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問題進行深入研討,這不僅
丹麥創新基金會聯合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近日發布了《丹麥減緩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解決方案白皮書》,白皮書由來自丹麥學術界、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政策制定者組成的專家組完成。 確定對二氧化碳排放影響最大的氣候解決方案和技術是一項非常復雜而且具有挑戰的艱巨任務。組建跨領域和部門氣候解決方案專家組,旨在
5月16日,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葛全勝研究員主持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全球環境變化應對技術研究與示范”第十一課題“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的檢測與分析技術研究”驗收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召開。驗收專家組由11名專家組成,國家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劉燕華研究員,國家自然科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楨在此間表示,近年來,我國全面實施了低碳發展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但低碳絕不僅僅是政府的行動,更應調動市場的力量積極參與。 在15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上,孫楨說,我國正在努力通過氣候變化立法、建立全國性碳市場
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工信部、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等6個部門11月18日在京聯合召開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高層論壇。論壇的主題是“應對氣候變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發來賀信。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出席會議并講話。 論壇設置4個分論壇:氣候變化科學認識,技術創新與綠色
周生賢: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要著力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道路問題至關重要,事關全局。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選擇什么道路,堅持什么道路,從來都是黨和國家事業成敗得失的決定性因素。“十一五”以來,環保部門圍繞著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
“十二五”規劃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后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
摘要: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
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和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氣象工作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國氣
人類與環境污染宣戰,始自卡森《寂靜的春天》環保吶喊。卡森揭露了資本主導的大型污染企業和制藥公司向環境釋放污染物,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后,國際組織、各國政要紛紛采取了相應的行動,試圖拯救日益危機的地球生態系統。這個計劃從1971年人類環境宣言就開始了,直到后來各種公約出現。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國際
2013年6月21日,北京市領導與志愿者一起參加公租自行車騎行活動,鼓勵市民采用低碳環保的方式出行。 2013年6月17日是中國首個“全國低碳日”,中國也是世界唯一設立低碳日的國家。 6月21日,中國首個針對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的調研報告《中國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調查報告》(下稱《報
發改委確定在廣東遼寧等5省和天津重慶等8市開展低碳試點 發改氣候[2010]1587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 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國務院提出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后,各地紛紛主動采
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在南非德班召開。中國政府在22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中稱,德班會議應在三方面達成具體成果。 白皮書認為,第一項成果是要明確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行大幅度絕對量化減排的安排。這是德班會議最為緊迫的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冰湖中采樣。 雄偉的高山、壯麗的冰川、湛藍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風光吸引陶醉的同時,也不無擔心:在人口較快增加、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環境可能發生什么變化?未來的環境會比今天更好還是更糟?通過什么措施保護好“世界上最后的凈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布《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2013)》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與非洲國家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近年來,中國與許多非洲國家在農業、環境、醫藥、衛生、信息等科技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水平不斷提高,已發展成為中非全面友好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皮
國科發社〔2011〕27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中共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為積極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民經濟和社會
●目前,我國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尚未取得全民的理解和支持。要通過建立制度和機制,來保障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使氣候變化應對事業全民化, ●公眾參與,已公認成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氣候變化屬于環境問題,并與霧霾等大氣環境問題同根同源,公眾參與應當在《氣候變化應對法》中得
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
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和發展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正在成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將對各國的能源資源戰略產生直接影響,而且將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性選擇問題。盡管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已有大量科學依據,但仍然存在一些質疑和不確定性,而應對氣候變化卻必須有一個確定的戰略,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