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士沙龍建議:抗菌藥研發應聯合攻關
“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應由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攻關,才能突破一批新型核心關鍵技術,促使抗菌藥物的研發和投產逐步回暖。”近日,在以“新型抗菌藥的創新研發策略”為主題的上海院士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等專家提出建議。 據專家們介紹,自1909年奧地利科學家Paul Gelmo首先報道、1932年德國科學家Gerhard Domagk第一個將合成磺胺類藥物百浪多息(Prontosil)應用于臨床以來(Domagk因此獲得1939年諾貝爾醫學獎),抗菌藥物的研發在整個藥物研發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以來,雖已有十多種抗菌藥物上市,而且還有多種藥物正處于研發之中,但新藥上市的速度已不能完全應對臨床上因致病菌耐藥譜不斷增強而產生的對抗菌藥物的需求。 “細菌耐藥性已成為當前人類健康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而傳統抗菌藥物的研發由于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等問題,其研發速度已無法完全滿足臨床上的需求。”聞玉梅說。 ......閱讀全文
聞玉梅院士:用心育人、用心科研
與83歲的聞玉梅院士對話,她的智慧、隨和、雅致,不時流淌出來。 作為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與研究,享譽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聞玉梅最看重的是自己對學生的引領和影響。“用心育人、用心科研,我希望通過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她說。 理想:從各方面引導人、培養人 聞玉梅在課堂上
聞玉梅院士:布局“大醫學”-開啟“新征途”
今天,醫學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各國政府、社會團體和各族人民對醫學有著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 作為最具有人文性和社會性的學科,醫學科學發展到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時期,醫學已成為一門關心“怎樣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全新內涵”的學科。醫學自身也要更好地交叉整合,同時加入人文
聞玉梅院士:為了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
聞玉梅,湖北浠水人,1934年出生于北京。醫學微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歷任上醫大微生物教研室講師、副教授、教授。現為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教授。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主編《中國的病毒性肝炎:問題與控制策略》等。 純白如
聞玉梅院士:為了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3980.shtm ???學人小傳聞玉梅,湖北浠水人,1934年出生于北京。醫學微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歷任上醫大微生物教研室講師、
聞玉梅:傳染病沒有國界
近日,“瞰見未來”2023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在線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分享了以《新時代醫學的新內涵、新目標》為題的主旨演講。她表示,醫者的新征途是從單純治病擴大到推進人民健康,從關愛生命、關愛患者擴大到關愛人民生命共同體,擴大到預防,擴大到環境。發展醫學新內涵 聞玉梅指出,醫學是最具
比血漿治療更有優勢!聞玉梅院士詳解“單克隆抗體”
這幾天,多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接受血漿抗體治療效果顯著的消息傳出后,“血漿治療”一時大熱。 有人稱其為抗疫“新希望”,也有人質疑血漿治療存諸多風險,且來源是一大問題,只能算作一根“稻草”。 “不要只盯著血漿,血細胞也是個‘寶’!”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治療型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聞玉梅
聞玉梅:別讓排名先后影響科研合作
一直非常關心我國科研體制問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發現了一個在科研合作過程中的奇怪現象——有些歸國華裔學者表示,在國外時與國內合作很方便,但是回國之后,合作反而變難了。 “這和目前國內需要合作的科研項目過分強調排名有關,其背后有制度和環境的因素。” 她對記者呼吁,科研項目各參與者
聞玉梅:中國治療性乙肝疫苗開拓者
聞玉梅(1934 年 ~),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 1956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80~1982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國立衛生院進修肝炎病毒學。1985年經衛生部批準建設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她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發現了我國乙型肝炎
上海院士沙龍建議:抗菌藥研發應聯合攻關
“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應由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攻關,才能突破一批新型核心關鍵技術,促使抗菌藥物的研發和投產逐步回暖。”近日,在以“新型抗菌藥的創新研發策略”為主題的上海院士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等專家提出建議。 據專家們介紹,自1909年奧地利科學家Paul Gelmo首
聞玉梅:H7N9禽流感研究有待深入
聞玉梅 從上海宣布發現第一例H7N9確診病例以來,我國H7N9禽流感患者不斷確診,特別是進入4月以來,每天都有新增病例在不同地方出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生物學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表示,在短期內控制疫情、積極治療,是當務之急;雖然病毒不可怕,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H7N9禽流感仍存一
培養“有溫度”的醫者
我第一次參與拍攝聞玉梅院士,是2016年10月15日周六上午,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明道樓102網絡教室,即“人文與醫學”見面課錄制現場。這是一門在線課程,聽課的除復旦的同學,還有通過網絡實時連線的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的選課學生。 這門課原名“人文醫學導論”,是聞院士聯手復旦大學原黨委副書記、
“吃疫苗雞蛋就能抵抗禽流感”太夸張
時下有媒體稱“吃疫苗雞蛋就能抵抗禽流感”。日前正在參加“新發、再發傳染病防控對策國際研討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教授就此明確表態:“這種說法過于夸張,且不可思議。”?聞玉梅院士說,國外有報道說,科學家可通過“轉基因雞” 產雞蛋的方法獲得目標產品,因此會議上有專家認為,可以用這一
楓林醫澤——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士精神展開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36.shtm“當選院士不是學術生命的終結,而是更重要的終身使命的開始,生命不止,奉獻不停。”11月15日,楓林醫澤——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士精神展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
關于治療性乙肝疫苗的上市時間介紹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學委會主任聞玉梅22日在這里透露,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研制出一種復合型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疫苗的二期臨床試驗進展順利。 正在此間參加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的聞玉梅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說,疫苗的二期A組臨床試驗已于2011年底開始,36名乙肝患者參加了試驗
已證實!用過的一次性醫學口罩電熱吹風吹半小時可再用
9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的建議與關心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聯合公共衛生學院,在《微生物與感染》雜志在線發表科研論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醫學口罩的實驗研究》證實:使用后的一次性醫學口罩,以家用保鮮袋包裹,家用電熱吹風處理30分鐘后可再次使用,不影響其原有的
抗原抗體疫苗的基本介紹
抗原抗體復合物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商品名:乙克,2002SL0038,簡稱YIC或YK)上海復旦悅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復旦大學和江蘇悅達集團合資,現已轉給上市公司華麗家族) 由復旦大學醫學院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聞玉梅院士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趙鎧院士等人合
復旦上醫再添教育基地和文化陣地
9月16日,復旦上海醫學院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生物科學館)舉行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上海市科協副主席陳馨等相關領導和師生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科學家精神首先是一種創新精神,是一種孜孜不倦揭示事物本質的探
上海院士沙龍呼吁加強代謝科學研究
近日,在以“代謝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上海院士沙龍上,來自全國該領域的47位專家學者圍繞制約代謝科學深度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和探討。多位院士專家表示,我國應該加強代謝科學研究及戰略布局,盡快占據代謝基礎研究及其轉化應用的制高點,從而實現以代謝科學為導向的持續性科學與工程技術
“科學與藝術跨界融合”院士沙龍舉行
中科院院士孫家棟、歐陽自遠,著名藝術家遙遠出席應博會科學與藝術跨界院士沙龍,中科院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趙宇波院長、北京格分維科技有限公司陳志成教授參與對話。 中國科技制造的現狀及未來是怎樣的?人文、科技與藝術之間如何跨界?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探月工
上海院士沙龍研討“新能源發展戰略”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能源,隨著對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能源的使用帶來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正在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趨勢發展,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為了
葉玉如院士Nature子刊新文章
來自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rkB phosphorylation by Cdk5 is required for activity-dependent structural plasticity and spatial memory”的文章,證實了C
著名化學家陳茹玉院士逝世
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茹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3月11日3時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 陳茹玉簡介 陳茹玉 有機化學家 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籍貫福建閩侯。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52年獲美國印第
科研人員參演,舞臺劇《群星閃耀》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錢學森在“兩彈對接”漫長的等待中回憶起艱難的歸國路與新中國科研的篳路藍縷;聞玉梅在遠方的哭聲下為解決乙肝問題矢志不渝;“抓斗大王”包起帆在領銜主導制定我國在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國際標準時創新不懈;對自己所學專業感到困惑的“00后”大學生在圖書館與百年前的“10后”錢偉長發生了一場跨越古今的青年交流
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合作成效顯著
近日,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在滬舉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府秘書長李逸平,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市政府副秘書長徐逸波,中國工程院秘書長鐘志華出席會議。會議由李逸平主持。
葉玉如院士將出任港科大校長
據香港科技大學官方微信5月20日發布,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董會今日一致通過任命葉玉如為港科大下任校長,由2022年10月19日起生效,接替卸任的史維。葉玉如為港科大自1991年創校以來首任女校長。 葉玉如院士將出任港科大校長 港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與港科大首位女校長葉玉如(右)于20
葉玉如院士:發現老年癡呆新療法
由香港科技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逆轉小鼠阿爾茨海默病樣的病狀和認知功能下降。這項研究發表在4月1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及格拉斯哥大學感染、免疫與炎癥研究
劉友梅院士:院士不能只靠一頂帽子過日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接受記者采訪 8月23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和國資委聯合組織的網絡媒體走轉改報道組,在湖南株洲采訪了中國南車的兩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株機公司的劉友梅先生。 劉友梅,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力機車專業,從事電力機車研究超過半個世紀,提起
華人科學家向母校捐贈174冊珍貴的微生物專業圖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46.shtm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孫國根 陳靜)記者22日獲悉,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美國傳染病協會會士、EMI(《新發病原體與感染》)雜志副主編湯一葦教授將他珍藏的174冊珍貴的微生物專業圖書捐
中外學者研討乙肝表面抗原之謎
日前,在以“乙肝表面抗原持續陽性的防治策略”為主題的第189期東方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莊輝和來自國內外的40余位專家學者就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策略展開了研討。專家呼吁,應加強多學科的合作研究,重視基礎和臨床的緊密結合,進一步闡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續陽性的機制和清除HBsAg
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上海復旦大學
“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7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正式啟動建設,將以乙肝治療性疫苗研發為起點,全面推進中國治療型疫苗研發。 據悉,繼抗體藥物之后,治療性疫苗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新戰略制高點。疫苗是生物技術極為重要的部分,除預防性疫苗外,治療性疫苗可通過其調節人體免疫應答,為治療持續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