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已導致了許多環境和社會問題,因此在人口眾多的亞洲季風區,歷史水文氣候變化以及其可能的驅動機制研究已經被越來越重視。我國華北平原近幾十年來降水量持續偏少,而溫度持續升高,已經被認為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地區之一。利用現代器測資料,氣象學家推測出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對于華北平原水文氣候變率的可能貢獻,然而,為了揭示這種關系在長時間尺度上是否穩定,或者怎么變化,我們需要建立華北地區更長的水文氣候時間序列。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李強博士及其合作者通過分析1784年以來山西北部華北落葉松的樹輪穩定氧同位素比率, 發現其主要反映季風季節降水、相對濕度以及palmer干旱指數,響應范圍可擴大至整個華北地區。該樹輪穩定氧同位素時間序列高頻信號與歷史文獻記錄中的極端干濕年對應,低頻信號上對應歷史干旱頻率,并與干濕指數序列顯著相關。樹輪氧同位素序列與中、東太平洋SST空間......閱讀全文
200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集體獎)是對他5年工作的最好注解 龐忠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同位素水文學委員會主席、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最近,他的頭銜又多了一個——國際地熱協會理事。 在龐忠和看來,當選國際地熱協會理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2011年泰國最大的河流——湄南河發生嚴重洪澇事件,造成大量農田、工廠被淹,導致400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超過其GDP的1%。但目前對于洪澇發生的原因以及未來變化的預估仍然存在爭議。例如有模擬研究指出全球增溫的情景下,湄南河豐水期徑流會加強,但也有模式研究指出徑流會減少。導致上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形成沙漠之前那片廣袤地區是什么樣的?一直是公眾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在其線上版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題為《晚中新世時間歇性的廣大湖泊群出現于現今極度干旱的塔里木盆地》(Late Miocene ep
南亞地區是“第三極環境”研究的重要區域,而尼泊爾是該國際計劃實施的重要一站。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坡。地理上,尼泊爾是“第三極”的南緣,海拔跨度從南部的幾十米到北部的八千米以上。尼泊爾也是印度季風輸送過程中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季風對第三極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的理想的地區。 2009年10月
139江南大學 食品微波加工技術基礎 范大明130140江蘇大學 分子印跡選擇性分離 潘建明130141江蘇師范大學 隨機偏微分方程理論 劉偉130142江西財經大學 多媒體內容分析與質量評價 方玉明130143蘭州大學
喜馬拉雅山是古氣候學研究的重要區域之一,分布有各種古氣候代用資料,如冰芯、樹輪、湖芯等。在這些代用資料中,δ18O是最為通用的化學元素指標。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代用資料氧同位素反應的氣候信號卻不相同。樹輪氧同位素主要反映了季風強度 (降雨量或干濕等水文氣候信號),而冰芯氧同位素卻指示了溫度
自土壤水“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兩種水體理論被提出以來,對水文模型改進、生態水文和水文過程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受土壤非均質性、土壤裂隙、大孔隙等因素影響,土壤水存在“優先流”和“活塞流”兩種運動方式,因此土壤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水庫(“可移動”水和“不可移動”水),“可移動水”主要補給地下水和
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首的國際團隊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o 4區)厄爾尼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目前全球最長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溫度(SST)變化序列,它對分析未來熱帶太平洋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過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熱帶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該地區的降雨變化不僅影響著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且對全球水文循環和能量平衡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后半葉,隨著全球變暖,北半球熱帶地區的降雨呈下降趨勢,但其原因到底是自然變化(如火山噴發、內部海氣濤動)還是人類活動(如硫酸鹽氣溶膠和溫
穩定同位素技術現已成為食品檢測技術的“寵兒”,然而仍有部分人對其知之甚少,今天小析姐就和大家一起在穩定同位技術的定義、分類、意義、理論基礎和應用案例這幾個方面來,揭開穩定同位素技術的“神秘面紗”。 近年來食品摻假問題屢見不鮮,而且摻假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伴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食品
穩定同位素 由于原子核所含有的中子數不同,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質量,這些原子被稱為同位素。例如,碳的3個主要同位素分別為12C、13C和14C,它們都有6個質子和6個電子,但中子數則分別為6、7和8。 同位素分類 同位素可分為兩大類: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isoto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9月9日,時值第34屆中國質譜學會學術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召開前期,賽默飛召開2016質譜客戶交流會,分為有機會場和無機會場兩個部分。在無機質譜客戶交流會會場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的氣候解釋一直存在爭議。準確地理解降水穩定同位素變化過程是揭示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氣候意義的基礎。隨著對西風和季風兩大環流對青藏高原水汽傳輸認識的逐步深入,急切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其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冰芯穩定同位素的影響過程和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亞洲風塵循環的過程、機制和環境效應”項目團隊在中國黃土沉積揭示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更新氣候轉型和10萬年冰期旋回出現的關聯機理,是長期困擾古氣候研究的難題。該項目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孫有斌研究員團隊與比利時和美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環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簽署的合作協議和之后達成的合作共識,2019年雙方將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經過公開征集,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36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清單,
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等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了全球變暖,也從而改變全球水文循環。模型模擬顯示全球和區域尺度上未來的降水格局還將發生顯著的變化。例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顯示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降雨量會增加、降雨量的年際間變異以及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也會增加。在干旱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且極不連續,下伏的表層巖溶帶裂隙管道發育,這不僅使得喀斯特生態水文過程和植物水分環境明顯區別于絕大多數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亦更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區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由于歷史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十一五”以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幾十年間,該區植被整體上經歷了
河流是連接陸地、大氣和海洋碳庫之間的重要界面和通道,對于碳在各個碳庫之間的交換過程有重要作用。多年凍土的碳儲量巨大,隨著氣候變暖和多年凍土退化,這些凍土碳會在凍土消融后隨產流過程進入到河流中,影響河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區域碳收支。然而,目前對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流域河流碳輸移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清楚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兒時現在應該正在麥田,和家人一塊放風箏。好吧,小編又矯情了,聊正事。好多人私信問小編:上周排行榜的詩寫的太驚艷了,簡直驚天地泣鬼神,可不可以轉載,小編這里統一回復:可以直接轉載,記得來源寫科學網就可以啦cheeky。上周寫的詩過于消耗精力,這周就沒有定場詩了,各位靜候
土壤侵蝕及其伴隨的顆粒有機碳(POC)搬運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對于理解當前人類活動背景下和地質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全球碳循環至關重要。作為世界上渾濁度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每年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沉積物和POC,它們主要來源于黃土高原的侵蝕作用。近幾十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黃河懸浮物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香港研究資助局(RGC)關于設立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協議,雙方每年共同資助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研究人員間的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項目申請239份。經初步審查并與香港方核對清單,確定有
土壤侵蝕及其伴隨的顆粒有機碳(POC)搬運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對于理解當前人類活動背景下和地質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全球碳循環至關重要。作為世界上渾濁度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每年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沉積物和POC,它們主要來源于黃土高原的侵蝕作用。近幾十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黃河懸浮物
#aabbccdd3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3{border:1px solid #666666} 1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它不僅孕育了亞洲幾大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學數據的整理和共享,對于科學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下稱數據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匯
8月29日至31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文獻情報中心青年創新促進會一行8人對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進行了交流訪問,并舉行了青促會2014年聯合學術論壇。來自三個單位共13名會員分別就黃土高原過去400年氣候變化、土壤干層、生態治理,蘭州和泥河灣盆地古環境演變、青海湖介形蟲和南海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俄合作交流項目。經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02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俄方核對項目清單,以下189項申請通過初審: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依托單位俄方申請人俄方依托單位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