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稱溫室氣體減排缺口可以彌合
位于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太陽能發電塔荷蘭的風電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各國政府即刻采取行動,那么欲在2020年以前削減足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確保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的安全范圍內,從技術上和經濟上而言是可行的。 來自環境新聞服務網的報道稱,這份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召開前夕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已經有解決方案在手,可以避免出現破壞性的氣候變化。 報告建議,應加速利用可再生能源、轉換能源形式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增加公共交通和更省油車輛的利用率,加強對農業和廢棄物的管理,由此可減少一大部分的排放。 盡管相對于無所作為而言,各國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有助于2020年的減排,但報告發現,這并不足以讓排放量降低到與2攝氏度目標相一致的水平,差距也因此而產生。 報告預測,如果各國兌現其承諾的目標上限,并遵守“嚴格”的法規,那么2攝氏度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報告估計,在最樂......閱讀全文
了解氣候變化術語:二氧化碳當量
什么是二氧化碳當量? 人們在談論溫室氣體時,會提到二氧化碳當量。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當量呢? 二氧化碳當量是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各種不同溫室效應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 貢獻度皆有所不同。為了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又因為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最新研究揭示遠古時期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關系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里,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
全球變暖:從二氧化碳單月濃度創紀錄看氣候變化影響
不久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消息稱,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月平均濃度達到400.83ppm(1ppm=百萬分之一),創造了200萬年來的最高值。 NOAA溫室氣體首席科學家彼得·坦斯說:“這既讓人不安又令人生畏。讓人不安是因為發生的速度如此之快,與地球自身的自然變化進程相比,
全球氣候變化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加劇水華藍藻爆發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的研究性論文。該論文從藍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創新性地將實驗室數據與數學模型模擬成果相結合,預
英研制特殊土壤應對氣候變化 可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去除
如切實可行,研究人員將鼓勵人們在含鈣豐富的土壤里栽種更多的植物和莊稼 在這片加拿大草原土壤上,沙礫層的上面有一層棕色有機層,含有可以產生鈣的碳酸鈣,能夠幫助應對全球變暖。 (圖片提供: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理事會) 把地球從全球變暖中拯救出來可以部分依賴于我們腳下的土地嗎?英國科學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遏制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會導致全球變暖,而據Climate Central網站報道,今年4月至6月已經連續出現三個月月平均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00ppm。 ppm常用來表示氣體濃度或溶液濃度,即百萬分率,如1ppm可表示100萬千克的溶液中含有1千克溶質。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0ppm標志
新材料可從濕氣中捕獲二氧化碳 或為對抗氣候變化有效工具
一個由瑞典和韓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研制出一種微孔晶體材料,能夠比已有材料更有效地捕捉潮濕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這種新材料或是對抗氣候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 減緩氣候變化的一個辦法是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實施起來還很難,因為水的存在阻
氣候變化報道聯盟成立 共享氣候變化新聞資源
2014年彼得堡氣候對話在德國柏林首都舉行,環保人士手持標語在勃蘭登堡門前集會。 5月2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于年底在巴黎召開之際,英國《衛報》、西班牙《國家報》、法國《世界報》和《中國日報》等25家國際新聞機構宣布結成“氣候變化報道聯盟”(Climate Publishers Ne
氣候變化談判落幕
長達12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未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不過,在專家們看來,大會的爭議、收獲大小只是戰術性問題,重要的是各國能從中吸取教訓,并為此堅持不懈地作出努力。 11月23日晚,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經歷了長達12天的艱難談判后,終于在波蘭華沙落下帷幕。 然而,一
氣候變化的影響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