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里,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地球從此前的“雪球”狀態中解放出來。而在《科學》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則認為,2.5億年前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大爆發,不僅釋放了足夠的二氧化碳才徹底將地球變暖,同時也使得海洋變酸,90%的海洋物種死亡,三分之二的陸地生物隨之滅絕,這也就是大滅絕時代。 兩篇文章都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可推知即使我們現在排放的少量二氧化碳也會對地球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哈佛大學榮休地質學家保羅?霍夫曼(Paul Hoffman)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幫助完善了地球曾經是“雪球”的理論假說:遠古時期大陸逐漸漂移到離赤道更近的地方,......閱讀全文
聯合國氣候協約的193個成員國每年一度聚集起來討論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如此已經進行了20多年。哥本哈根會議一年之后,氣候變化在許多領域和地區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 據美聯社消息,美國的頂級科學家們已宣布行動起來拯救地球環境。 美國國家科學院去年5月份的一份報告中斷定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1月27日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發生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現已找到,科學家稱海洋苔蘚大范圍死亡,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反應,影響地球大氣層的變化,氧氣減少,硫化氫氣體增多,氣溫升高,最終在這種連鎖生態效應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滅絕消失。 海洋苔蘚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海洋酸化是地球約2億5000萬年前最大規模物種滅絕的關鍵驅動因子。 根據這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西伯利亞火山在2億5200萬年前激烈噴發出大量二氧化碳,可能使得海洋嚴重酸化,導致超過90%海洋生物與2/3陸地生物因此滅絕。 研究人員研究阿拉伯聯合大
養魚場威脅野生鮭魚 一項新研究預測,加拿大西海岸鮭魚養殖場的海虱暴發可能在大約10年內導致當地野生鮭魚的滅絕。鮭魚養殖場容易受名為鮭瘡痂魚虱的寄生甲殼綱蟲的侵擾,這種又叫鮭魚海虱的寄生蟲能殺死細鱗鮭魚苗。在野生種群中,那些接觸過養魚場的魚苗通常得到保護,因為任何被感染的成年鮭魚在魚苗進入海
任何一個曾嘗試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筆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這是海水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對于像珊瑚一樣的石灰質生物來說是一件壞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許多珊瑚的病態中到底產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項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種人們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鈣片”抵消酸性,從而分離出了海洋酸化對珊瑚礁健康產生
圖片來源:《自然》 全球變暖并非不斷增加的碳排放量所導致的唯一令人憂心的后果。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更多的氣體溶解到海洋中,使海水的酸性增強。 海洋科學家擔心,目前的境況將破壞生態系統。然而,對于這種影響,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在小規模的實驗室測試中,某些物種表現出驚人的適應力,有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報道,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海洋酸化可能造成的影響類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滅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版上。 以往的研究發現,海洋酸化不僅可以降低個別物種,而且還會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這導致在均質海洋群落中,
全球變暖已經日益威脅到生物的生存,北極熊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據美國《新聞周刊》雜志9月12日報道,《美國學者》季刊的封面出現了一個不合理的觀點:地球對你是否駕駛混合動力車毫不在意,雜志中還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為標題的文章。根據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克林的觀點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據美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以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威廉?薩瑟蘭為主的30名科學家列舉了未來25大環境威脅,值得關注。其中最危險的隱患包括:人造生命和生物模擬仿生機器人,它們可能成為未來新的入侵物種,影響生態系統;對生物燃料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可能造成動物棲息地減少;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火災和極端天氣
由于受碳排放影響,北冰洋的酸化速度越來越快。 參與“北極監測與評估計劃”的科學家們在北極地區監測到了海洋化學物質的大面積變化。 他們說,即使現在停止碳排放,也需要上千年的時間才能讓北冰洋中的化學成分重回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包括有商業價值在內的魚類等許多棲居在這一地帶
聯合國有關機構預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00億,如果出生率略高于預期,世界人口屆時有可能突破150億。地球是人類的家園,隨著人口增加,過度開發和利用土地,科學家們對地球環境設定的九大安全防線中,生物多樣性喪失、氮與磷污染和淡水枯竭等幾項地球底線正瀕臨失守……生態信貸短缺挑戰人
美國《科學》雜志15日刊文警告,人類活動已經突破地球9條“生態界線”中的4條,把世界帶入“危險地帶”。這項研究成果可能于今年9月被納入聯合國新的全球發展目標,以替代即將在今年到期的“千年計劃”。 動植物滅絕速率 超正常值數十倍 科學家2009年定義并量化了地球生態可承受的9條安全界線
乳齒螈和喙頭龍。乳齒螈是晚三疊紀生物滅絕前最大的陸地動物之一。喙頭龍也是此次滅絕的一種爬行動物。 北京時間7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荷蘭古生態學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海底釋放的甲烷將可能會導致地球上再次出現生物大滅絕。研究人員認為,根據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的特點,生物大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敦促各國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將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污染將是重要議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涌著謎一般的深邃,詩一般的靜謐,撩撥著人們悸動的情愫,它激發人類熱情,催動人類征程,賜予人類財富。 為了揭開
最近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后,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氣候會逐漸開始變冷并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一時間遠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萬年之久。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解在雨水中,與巖石中的某些化學成分發生反應
印度西部德干地盾堅硬的熔巖流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GERTA KELLER 誰殺死了恐龍?自從幾十年前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以來,答案似乎很簡單: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同時塵埃遮住了太陽,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但這顆小行星并不是當時
新聞緣起 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作業方式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 珊瑚碓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海洋酸化威脅全球,國際海洋檢測網應運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過去3億年來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萬年前極熱時期。 據《Nature》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共同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將于本周擬定搭建國際監測網絡的具體方案,希望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檢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皮膚中的調節性T細胞促進毛發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小鼠實驗發現作為一類
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盡管瑪雅日歷預言2012將是世界末日,但人們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這一年,諸多大事仍將輪番上演,為人類歷史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日,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列出了2012年我們應該了解的10大智慧新理念。包括:中微子超光速實驗將接受新一輪的檢驗;美國總
《自然——地球科學》 南部海洋酸化導致貝殼重量減少 有孔蟲類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表面、像變形蟲一樣的生物。科學家們發現,自從前工業時代以來,這種有孔蟲類的貝殼重量越變越輕,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 新發現證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增加對微生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澳大利亞大堡礁將在20年內消亡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前,澳大利亞一位著名的海洋學家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海水逐漸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將在20年內消失。 這名科學家叫查理·貝隆,是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前首席科學家。他是在倫敦動物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在倫敦舉行
像蛞蝓這樣的無脊椎動物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根據英國倫敦動物學會(ZSL)的一份最新報告,全世界1/5的無脊椎動物物種正面臨著絕滅的危險。 從棋子蝶到巨型烏賊,無脊椎動物被認為代表了地球上99%的生物多樣性。然而,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從未試圖全面審視它們的保存狀
對人類而言,地球迄今仍然是個得天獨厚的樂園。過去一萬年以來,人類在農業、工業、科技以及文化上所取得的絕大多數成就都發生在一個十分溫和的時期。在地球自然系統的調節下,這個時期的地質、氣溫以及環境都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范圍內,沒有太大的波動。較之此前的“更新世”和“上新世”,這一萬年的“平靜”實屬難
最近,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了兩種珍稀的新物種。這些隸屬于蝙蝠魚科的怪魚生活在深海450多米處,樣貌十分奇特,它們可以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在水底“行走”。可是,科學家擔心這些深海生命還未被人類所認識,就要遭遇滅頂之災,原因就是它們恰好生活在原油泄漏的事故現場。深海再現生機 據路
我們知道,大量各式各樣的病毒飄散在我們的空氣中,那么我們與病毒接觸的機會有多大?最近的一項研究首次探討了這一問題:每一天,都有數以億計的病毒落到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不過,在感到頭皮發麻的同時,下面這件事你也應該了解一下:除了帶來疾病疫情,病毒對于人類演化和整個生態系統,起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作用?
編者按 201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對于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氣候變化及其適應行動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了幫助各級部門和全社會多方面深入了解《戰略
《科學》雜志近期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自1950年以來,地球海洋的整體含氧量下降了2%,而低含氧量的沿岸海洋死區數量從50個左右增加到了近500個,增加的面積相當于整個歐盟地區。各方面的研究證據表明,這一切皆由污水排放和溫室效應加劇所致。圖片來源于網絡 陸地上,既有生機盎然的熱帶雨林,也有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海洋酸化的環境后果》的最新報告。報告指出,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增加使地球海洋的酸性加重,不僅危害海洋生物,而且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新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這份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同時也改變了海洋內部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