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成英國學者曾目睹學術造假
據《英國醫學雜志》(BMJ)1月12日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說,有十分之一以上的英國科學家和醫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偽造數據。調查結果還發現,有6%的科學家稱,知道本單位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且這些行為沒有得到適當的調查。這項調查收到了2700多份回復。 BMJ在一項聲明中說,調查結果顯示學術不端行為在英國不在少數,并凸顯了需要更完善的機制來予以制止、發現和調查。BMJ總編菲奧娜·戈德利為調查結果撰寫了評論。她說,引人注目的學術不端案例促使很多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瑞典、挪威和波蘭,建立正式的機制來監督學術操守。 這項調查通過電郵向研究者發出9036份問卷,迄今收到2782份回復,回復率為331%。調查目前仍在進行中。 在調查中,醫生被問及是否曾“目睹或者直接知道在英國的科學家和醫生在研究中或者為刊發目的而不恰當地調整、排除、修改或偽造數據”。有13%的調查對象作出肯定回答。 戈德利說,調......閱讀全文
學術不端的罪與罰:國際學術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超一成英國學者曾目睹學術造假
據《英國醫學雜志》(BMJ)1月12日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說,有十分之一以上的英國科學家和醫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偽造數據。調查結果還發現,有6%的科學家稱,知道本單位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且這些行為沒有得到適當的調查。這項調查收到了2700多份回復。 BMJ在一項聲明中說,調查結
代表委員批駁學術不端:造假之風緣何甚囂塵上
學術造假,要人人喊打 學術打假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十年來,方舟子實名打假盡顯執著本色。舉報李連生造假的西安交大6位教授對學術凈土的捍衛值得欽佩,他們打假之路的艱辛令人深思。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呼吁,對學術造假要采取“零容忍”態度。 “在誠信建設方面絕不讓步,從嚴懲處治理學術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直接開除!因涉嫌學術不端,杰出學者被通報
2022年3月21日,根據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 (ORI) 的新發現,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2位研究人員(分別是孫惠斌及Leong Daniel)在 2013 年開始的六年內,在 16 項 NIH 基金申請中偽造了 50 個數據。在調查結果中,他們都被稱為“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工。
委員熱議學術不端:管得了作者 治不了造假公司
“我們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總局,總局表示我們目前沒有法規規定論文服務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談起論文造假的產業鏈十分無奈。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中國論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協、基金委都進行了調查,并對當事科研人員進行了處理。對科研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技術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劉堯:學者、學術與學術生命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
如何有效揭露學術不端行為
《科學家》網站日前刊登了一篇來自前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學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對學術不端行為時應該如何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