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 德國研究人員于2月7日在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網站上貼出了一個滅絕人類基因組的首個高分辨率版本。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同行能夠免費下載最完整的序列數據。 1年前,研究人員公布了至少3萬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中的一名史前女孩的首張基因組草圖。 今年1月,馬普學會的古基因學家Svante Paabo在瑞典參加一次會議時注意到,其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還在關注這個1年前發布的序列數據,而與他的同事在實驗室用更靈敏的新方法對序列的古DNA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果相比,前者遠不是那么完整。Paabo說:“在得知我們已經擁有了相同基因組的更佳版本,并且他們要再過幾個月才能夠使用時,我感到很難受。” 因此,Paabo及其同事決定允許他們的同行下載該序列數據的高分辨率版本——盡管他們正在準備發表一篇有關該基因組研究的論文。利用從史前女孩的手指骨中提取的不足10毫克的DNA,研究小組......閱讀全文
CRISPR–Cas9工具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幾乎隨意地改變基因組。人們稱贊它比以往的技術明顯更簡單、更廉價及更通用,CRISPR–Cas9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大放光彩,已發現了一些醫學和基礎研究的新應用。 但CRISPR–Cas9有其局限性。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工程師Prashant Ma
DNA如何存儲下整個世界的數據 對于英國欣克斯頓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組長Nick Goldman來說,在DNA中編碼數據的想法是從一個玩笑開始的。 2011年2月16號星期三,Goldman正在德國漢堡的一家酒店中,與他的一些生物信息學家同事談論如何將大量現有的基因組序列和其他被世界
日前,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三位歷(現)任所長回顧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大科學項目實施所取得的歷史經驗。他們認為,幾年前圍繞HGP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該計劃已經或將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帶來何種見解。但現在明確的是,HGP除了極大地加速了生物醫學研究,還開啟了科學研究的新方式和組織管理
自1987年秋以來,PCR技術的應用開創性地推動了產前單基因缺陷者及攜帶者的 診斷。目前PCR還不能用于診斷所有已知缺陷疾病,但極大地擴大了實驗診斷學家對 診斷方法的選擇。John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在診斷基因缺陷疾病方面PCR技 術具有快速、準確、操作靈活等特點。每項
誰也不知道已在中國造成560多人感染、204人死亡的H7N9禽流感是否有可能進化至可以很容易地在人群間傳播。而現在在家禽中針對H7N9開展的一項迄今最大規模的基因組調查提供了關于這一病毒進化和傳播更為詳細的圖像。 H7N9首先是在2013年3月底在上海及周邊地區被發現,當年的4月病例開始飆升。
RNA曾被認為只是細胞中的信使分子,后來人們逐漸意識到,RNA具有許多不同的形態和出人意料的功能。近年來,神秘的長非編碼RNA(lncRNA)受到了廣泛關注,它們的存在是否有意義一直是相關領域的熱點話題。 長非編碼RNA是長達兩百個核苷酸以上的RNA鏈,此前有研究指出lncRNA與發育、癌癥、
2月27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 同時,最新研究表明,繼蛇、穿山甲、水貂之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有關新冠病毒溯源的新進展源源不斷。然而,它從哪里來?如何到達人類?又為什么是武漢?這些問題迄今沒有答案,
2月27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 同時,最新研究表明,繼蛇、穿山甲、水貂之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有關新冠病毒溯源的新進展源源不斷。然而,它從哪里來?如何到達人類?又為什么是武漢?這些問題迄今沒有答案,
日前,有一篇題為《請問武漢病毒研究所,你是能未卜先知嗎?》的網文在網絡上流傳,對“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泄露人造病毒”、“搶注瑞德西韋專利”等問題再次提出了質疑,并引發公眾關注。 那么,這些問題到底是另一種“陰謀論”,還是合理的科學懷疑?記者采訪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
來自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基因組編輯工具:TALE分析家蠶油蠶突變基因BmBlos2,首次在個體水平利用人工核酸酶實現可遺傳的大片段基因組刪除。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西南大學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夏慶友,第一作者為馬三
1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基因組學實驗室趙方慶團隊題為MetaSort untangles metagenome assembly by reducing microbial community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從多種環境中收集的DNA序列數據有助研究人員構建出600多種蛋白家族的三維結構模型,而在此之前,它們的結構是未知的。這些宏基因組數據能夠讓人們在多種物種之間進行蛋白序列比較,從而允許利用統計學力量預測這些之前不可能預測的蛋白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0日那期Sci
25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了,時至今日,它所提供的經驗仍舊指引著由它開啟的,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198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前,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舉行的的班伯里會議。弗朗西斯·柯林斯與詹姆斯·沃森位于前排。 25年前,新落成的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即現在的國立人類基因組研
世界范圍內正在爆發的SARS-CoV-2引起的肺炎COVID-19正在給全球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了解其來源對于開發治療和防止以后的再次流行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蝙蝠很可能是SARS-CoV-2的宿主,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可能促進其轉移到人類身上的中間宿主。3月26日,香港大學/汕頭大學聯合病毒研究所著
CRISPR-Cas系統被譽為新一代的遺傳學工具。但是,CRISPR-Cas系統需要與靶標相鄰的PAM序列以促進Cas酶識別和結合至該位點。 CRISPR靶向特異性是由兩部分決定的,一部分是RNA嵌合體和靶DNA之間的堿基配對,另一部分是Cas9蛋白和一個短DNA序列,這個短的 DNA序列通常
消失的零號病人 零號病人并不一定是第一個發病者。 而是第一個感染,并且把病毒傳播給其它人的人。 因此,第一個出現癥狀并發病的人叫做一號病人。 那么,零號病人的醫學意義是什么呢?專家給出了提示: 1. 能夠鎖定傳染源,比如是否接觸了什么動物? 2. 鎖定傳播方式,比如跟動物是如何接觸的?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病理學家是形態學的支持者。對他們來說,組織切片上的點點顏色能幫助你區分良性和病變的組織,為治療提供線索。當然,關鍵詞是“染色”。組織切片在光學顯微鏡下是沒有特征的,因此病理學家(研究人員)必須染色,才能看見細胞。 在許多情況下,蘇木精和曙紅(H&E)染色就足夠了,這揭示了基本的組織結構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近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人類與黑猩猩差別僅有1%嗎?》的評論,文章歸納了近兩年來世界科學家有關人類與黑猩猩物種差異比較的研究成果,并認為這些研究已經將1975年提出的“1%差別理論”推上末路。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副所長于軍研究員指出:“當談到物種差別時,無論是公眾還是科學家,如果沒有
近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人類與黑猩猩差別僅有1%嗎?》的評論,文章歸納了近兩年來世界科學家有關人類與黑猩猩物種差異比較的研究成果,并認為這些研究已經將1975年提出的“1%差別理論”推上末路。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副所長于軍研究員指出:“當談到物種差別時,無論是公眾還是科學家,如果沒有
十多年來,由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片段(沒有明顯功能的纏繞在一起的DNA長鏈)帶來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如今,一個團隊最終破解了這個謎題。 這個謎題集中在不編碼蛋白質但在很多動物中保持相同的DNA序列。通過刪除其中一些“超保守元素”,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序列能微調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表達,進而指導大
隨著埃博拉病毒橫掃西非,科學家缺乏重要基因數據來解答引發眾多擔憂的猜測:這種病毒會變得更具傳染性和更致命嗎?它會發生變化,讓其逃避診斷測試或疫苗嗎?非洲和歐洲實驗室的冰箱里存放著取自埃博拉患者的數千份血液樣本,但它們并未被使用,且少數幾個獲得新基因數據的研究小組并未公開信息。 研究人員渴望近
在很多細菌中發現的CRISPR/Cas免疫防御系統,因其能夠簡單地而又優雅地編輯宿主基因組,而成為時下最火熱的生物技術,在近期產生一大批發現。在今年3月,來自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Didier Raoult和同事們發表一篇論文,指出一種被稱作mimivirus的巨病毒(giant virus)擁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Supratim Mukherjee在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發現數以百計的微生物基因組中會重復出現同一種噬菌體序列,這令他感到很驚訝。這位來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最開始是為了比對這些微生物的代謝途徑,但后來他發現了幾乎無處不在的序列,“我以為我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他回憶道,“在
科學界的“壞小子”克雷格·文特爾又有驚人之舉。他創立的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近日中心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 這么說,人類已經具備造物能力了?這個念頭讓不少人心慌慌。英國小說家阿道司·赫胥黎曾在1932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
安捷倫科技針對模式生物,推出世界首款 商業化下一代測序外顯子靶向序列捕獲試劑盒 2011 年 1 月 19 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今日推出 ,這是全球首款可用于模式生物外顯子靶向序列捕獲的商業化系統,用以簡化下一代測序
安捷倫指定華大基因為中國首家認證的靶向富集服務提供商 2011年4月4日, 安捷倫公司宣布,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BGI)已經正式成為安捷倫認證的SureSelect XT靶向序列捕獲系統服務提供商(CSP)。安捷倫CSP計劃是一項供應商合作計劃,有望為客戶提供更高水平數據質量的服務。
臨床類 杜克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David Goldstein David Goldstein提出運用精準醫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Goldstein專注于幾個癲癇患者大規模研究的課題,其中包括一項對超過350個患病的兒童及其父母進行測序來發現新突變的項目。盡管許多發現的突變屬罕見突變,但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