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4日,中國科學院“2012年度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研討會暨院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會繼續教育工作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長李和風、中科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委員及各分院人教處領導等30余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人事教育局繼續教育處處長張潔主持。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任海代表華南植物園致歡迎辭。李和風在會上作了《明確目標,加強協作,共同開創繼續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主題報告。報告闡述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內外繼續教育發展動態,介紹了2012年繼續教育與培訓開展的主要工作情況,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的思路。他希望各單位認真貫徹落實中科院“十二五”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總體部署,深化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主任、長春分院黨組書記甘建國就2012年委員會的工作計劃作了部署。 隨后,會......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90歲啦!12月4日,華南植物園舉行建園90周年紀念活動暨2019科學植物園建設國際研討會、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等系列活動,慶祝建園90周年。此前還舉辦了2010-2019十年工作進展與未來發展戰略國際評估會、“丹青?草木?求索——植物科學畫展”,以多種
會議現場 10月25日至26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邀請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在廣州開展了戰略合作對話與學術交流。學術報告會由華南植物園副主任傅聲雷主持。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首先詳細介紹了華南植物園的科研戰略方向、人才引進與培養、植物保育與引種、研究方向、科研項目
11月27日至28日,廣西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呂郁彪一行3人調研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任海、園藝中心副主任廖景平等熱情接待并開展座談。 座談會上,呂郁彪回憶了華南植物園與廣西植物研究所悠久的歷史淵源,表示兩所的深厚感情“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并提出了調研內容。任海轉
10月18日至26日,第五屆國際植物園協會亞洲分會暨東亞植物園網絡會議在南京中山植物園召開,來自亞洲及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植物園、科研機構、大學、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150余位專家和官員出席會議。 本次會議由國際植物園協會亞洲分會暨東亞植物園網絡主辦,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BGCI中國項目“珍稀瀕危植物長梗木蓮的保護生物學與回歸引種”暨“物種多樣性及保護”研討會召開 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中科院華南植物園、BGCI、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共同主辦的“瀕危植物長梗木蓮的保護生物學及回歸引種”暨 “物種多樣性及保護”研討會于11月9日在風景秀麗
交流會現場 4月23日,海南省發改委副主任王長仁率代表團在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黃寧生等陪同下,調研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合作交流洽談。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任海以及部分科研人員參加了交流座談會。 座談會上,任海就如何恢復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和海南省南藥利用進行交流與探討,并提出了一
中科院關于表彰2015年度科技促進發展獎獲獎團隊的決定 根據《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管理辦法(暫行)》(促字〔2014〕12號),經專家初評、初評結果公示、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并經院長辦公會議批準,決定授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超高產耐鹽堿優質水稻新品
近日,由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主辦、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承辦的“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研討班”在廣州舉辦。 此次培訓班學員來自巴西、秘魯、厄瓜多爾等8個國家共19人,他們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管理方面的科研人員。此次授課采用理論教學和野外實習授課兩種方式交替進行,讓
項目評審會現場 8月20日,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主持召開了由華南植物園承擔的植物園與生物分類學研究項目(共7項)驗收會。專家組聽取了7個項目的工作總結報告,審閱了相關材料,經質疑與答辯,一致認為,華南植物園承擔的7個項目已完成任務書的研究內容及主要考核指標,同意通過項目驗
應中國科學院的邀請,德國科學記者協會于9月19日組織了10名科技記者訪問華南植物園。植物園副主任傅聲雷研究員對代表團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并向記者團介紹了該園悠久的歷史、豐碩的科研成果與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情況。 在聽取了傅聲雷的介紹后,德國科技記者就中國經濟發展與森林恢復、經濟發展
7月29日,被譽為植物科學界“奧林匹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閉幕。百年大會首次來到中國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設、會展設施、植被資源、物種保護與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的發展也功不可沒。從2008年倡議申辦大會到2011年獲得舉辦權,至今,仙湖植物園始
9月19日至29日,應智利大學、厄瓜多爾天主教大學、哥倫比亞羅薩里奧大學邀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訪問智利、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推動與這些國家在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方面的交流合作。 在智利期間,張濤訪問了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聽取了南美天文中心工作進展匯報,并與中心員工就中心運行發展及存在問題
12月4日至5日,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9人在總工程師張信芳的帶領下,先后走訪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及廣東省科學院所屬的廣州地理研究所尋求科技合作。受訪研究所熱情接待了客人,并重點在學科領域、科研成果、戰略規劃、研究生教育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作了
5月20日,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組織專家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木蘭屬新品種綠衣紫鵑進行了現場審查,確定該新品種成立。 綠衣紫鵑為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科技人員所選育,是以長葉木蘭為母本、美麗二喬玉蘭為父本經人工雜交獲得的雜交一代品種,于2013年首次開花。專家組在華南植物園木蘭園實地考察了綠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在成功開展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報春苣苔生物技術繁殖及回歸后,又對同科另一種國家一級瀕危保護植物—單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開展了系統研究,并成功實現了人工繁殖。 單座苣苔屬苦苣苔科,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廣西特有植物。苦苣苔科植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10月29日至31日,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的“基于當地社區參與的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管理”項目研討會在鶴山站召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主任傅聲雷、BGCI中國項目官員文香英女士以及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鶴山站)、鶴山市林業局和鶴山林
6月10日,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等主編的《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一書正式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距《海南植物志》出版35年后歷經作者兩年多的編研終于與廣大讀者見面。 該書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等單位長期以來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調查所得的植物標本為基礎,并參考近年來發表的相
4月8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暨標本館科普網絡委員會2011科普工作年會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及院屬各研究所的六十多位領導和植物園科普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大會。 院士工作局局長周德進、中國科協科普部部
近日,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負責完成的“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廣東省科技廳成果鑒定。有關專家認為:該成果在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機理、集成生物技術與生態恢復技術進行珍稀瀕危植物回歸方面,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任海、邢福武、段俊、馬國華、張奠湘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品種保護辦組織專家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申請的野牡丹屬新品種“紫霞”“鋪地花2號”進行了現場審查。經專家確認,這兩個新品種成立。 專家組聽取了培育人對新品種的培育過程及其DUS測試情況的詳細報告,同時冒著大雨對新品種及其對照品種的特征性狀和栽培表現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觀測。最后專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品種保護辦組織專家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申請的野牡丹屬新品種“紫霞”“鋪地花2號”進行了現場審查。經專家確認,這兩個新品種成立。 專家組聽取了培育人對新品種的培育過程及其DUS測試情況的詳細報告,同時冒著大雨對新品種及其對照品種的特征性狀和栽培表現進
考評組參觀園史展覽館 7月12日,廣州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麥步初、宣傳處處長陳小文帶領考核專家組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度工作進行考評。園主任助理、園藝中心代理主任蟻偉民等接待了考評組。 專家組首先聽取了華南植物園2011年度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匯報,對
應秘魯國立圣馬庫斯大學、哥倫比亞科學院及巴西科學院等機構的邀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于9月19日至29日率團訪問秘魯、哥倫比亞和巴西。 訪秘期間,張亞平一行訪問了秘魯國立圣馬庫斯大學,與該校代校長伊麗莎白共同簽署《中國科學院與秘魯國立圣馬庫斯大學合作諒解備忘錄》,并見證了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秘
在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資助下,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葛學軍、夏念和、鄧云飛、李世晉、羅世孝博士5人組成的科考隊與秘魯國立San Marcos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植物學家一起,于8月3日至29日對秘魯西北部Ancash省的瓦斯卡蘭(Huascaran)國家公園(包括秘魯最高峰—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專題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領域曾宋君研究員、段俊研究員等科研人員,耗時10年時間對珍稀瀕危物種彩云兜蘭(Paphiopedilum wardii)進行了系統研究,包括其野生資源的調查、遷地保護、無菌播種和組培技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研究員任海與邢福武研究組等合作,日前成功實現了長梗木蓮和杜鵑紅山茶的野外回歸。相關研究日前分別發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態學》上。 長梗木蓮是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曾慶文和劉玉壺發現的新物種,目前僅在廣東南昆山自然保護區發現11株野生個體。研究人員利用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該專輯共收錄19篇文章,相關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復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該專輯共收錄19篇文章,相關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復了1
中國近30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致大量外來物種的入侵,并加速了外來物種在國內的擴散和爆發。這項研究是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丁建清課題組、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宏文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教授Richard Mack合作進行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上。 文章認為,中國30年來的對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