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云距地球17萬光年。用銀河術語來說,它是“隔壁鄰居”。所以哈勃能辨認出恒星形成的多產地區的個體恒星。 在數百萬年里,劍魚座30以非常快的速度大量生產著恒星。哈勃展示了不同年齡的星團,從200萬到2500萬年不等。 星團霍奇301已有2000萬到2500年歷史,擁有許多年邁的紅巨星,這意味著它是個相當古老的星團了。已有約40個大恒星爆炸,成為超新星。 這個地區閃閃發亮的核心部分是巨大的年輕星團NGC2070,它只有200萬到300萬年歷史。它的恒星居民數量約有50萬個。這個星團是年輕的巨大恒星的溫床。 蜘蛛星云圖:這張拼圖是有史以來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組合成的最大的一個,還包括了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望遠鏡的數據。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哈勃”太空望遠鏡近日捕捉到一個“星爆”,它由從“劍魚座30”繁衍出來的數百萬個年輕恒星組成。該星座是“蜘蛛”星云中心的一個......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網站最近日前公布了美國宇航局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學成就,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鳳凰號圓滿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以及NASA幫助設計的第四代鯊魚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學成就名單: 1.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圖片說明:這是4月16日由美國航天局公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銀河系照片的一小部分。在這張照片中,可以看見距離地球13000光年的80億“歲”的星群NGC 6791。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3月6日,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站刊登了過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圖片,包括太陽海嘯、狼蛛星云以及“發現”號航天飛機在內的精彩圖片紛紛榜上有名。1.太陽海嘯 照片由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攝,展現了太陽左側噴出的巨大等離子體環。這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哈勃從發射之初,就滿載了天文學家的期望,試圖通過它來進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奧秘。在20年的服役歷程中,它幫助天文學家們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并且引導著天文學界產生新的整體理論來解釋這些結果,推動了天文科學的進步。以下列舉了哈勃的重
北京時間10月1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期國家地理精選的圖集包括歐洲探測器最新發回的火星洪水遺跡,美麗的月暈和極光,以及其他來自地球,火星和宇宙深處的美麗圖像。 1、火星洪水遺跡 這是火星阿瑞斯谷(Ares Vallis,即戰神谷)底部古代侵蝕地貌的遺跡,
中國實現第一次太空行走入選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對太空飛行來說,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性時刻:世界上最強大的伽馬射線望遠鏡、國際空間站上最大的太空艙、印度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和正好是美國首位宇航員后代的太空游客都被成功送入太空。以下是20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及其他國家航天機構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圖以及瀕死恒星最后狂歡等壯觀景象。1.船舶航跡 船舶航跡 在這張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
北京時間5月3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一顆恒星要到生命盡頭并發生爆炸時,它會發射出一顆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00萬英里(800萬千米)的“宇宙子彈”,這就是N49超新星殘余物新照片中顯示的內容。這張照片與其他的一些照片成為本周太空活動的焦點。1.太陽“疤痕”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大質量速逃星時速超過40萬公里 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一顆“重量級”速逃星正以時速超過每小時40萬公里(這一時速可以在兩小時內在地球
火星,在英語中被稱為瑪爾斯(Mars,意為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除了絢麗的外表,火星因其“類地”的內在,更吸引著現代科學家。 浩渺星空,擁有無數反射著太陽光的星體,其中有一顆,人類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北京時間6月24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及其他國家航天機構最新捕捉到的太陽劇烈爆發、太陽帆在太空完全展開等壯觀景象。1.太陽爆發壯觀場景 太陽爆發壯觀場景 在這張由美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5月份
新華網華盛頓12月17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科學》雜志17日公布了該刊評選的2009年十大科學進展,其中對迄今最古老原始人“阿爾迪”的化石進行的研究名列第一位。 科學家成功將埃塞俄比亞發現的零碎原始人化石拼出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 “阿爾迪”屬于地猿始祖種,生活在距今440萬年以前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宇航局又公開了一些太空圖片,其中既有哈勃拍到的“神秘山”,也有火星上裸露的冰。 1.哈勃的神秘山 哈勃的神秘山 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拍到的這張圖片,顯示的是一個被稱作神秘山的氣體塵埃柱。為了慶祝哈勃太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據國外媒體報道,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宇宙生命?科學家已經開始了尋找地外生命的旅程,太陽系內有數顆星球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比如火星和一些衛星,即便現在不支持生命,并不代表其過去不支持,這一情況非常適合火星,科學家認為遠古的火星擁有液態水環境,因此生命也很可能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生命的痕跡。但也
北京時間11月16日消息,據美宇航局太空網報道,大約兩周前,一顆名為“霍爾姆斯”的彗星突然爆發,亮度增加了近百萬倍,天文學家對這種百年不遇的天文景觀欣喜若狂。如今,這顆彗星亮度雖然變暗,但不斷膨脹的“身體”讓其體積超過了太陽。 設于莫納克亞山上的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拍攝到的彗星“霍爾姆斯
北京時間2月21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幅令人吃驚的太空照片,展現了螺旋星系NGC 2841。照片揭示了一個巨大的塵埃帶盤,上面散布著大量恒星。照片中一個明亮的星光尖角便是這個星系的中心。在外部做螺旋運動的是塵埃帶,在發白的“中年”恒星的映襯下顯現出輪廓。 大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領導的一個聯合團隊,在星團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項工作是繼2014年在《自然》雜志發表星團中復雜恒星星族的研究之后,國家天文臺在天體物理焦點問題研究中取得的又一突破。 幾乎所有的恒星(包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道,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一組星系分解圖像,這組圖像顯示強烈快速的宇宙風能夠分解一對星系,扭曲它們的外形,并阻止星系內恒星的形成。據悉,這組圖像是在宇航員進行維修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前拍攝的,經過天文學家的分析后才于近期公布。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室女座星系簇中的NGC 4522星
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藝術概念圖。這顆衛星正在執行一個雄心勃勃的任務,繪制銀河的三維地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蓋亞”太空望遠鏡正緩慢進入聚焦狀態,開始執行繪制迄今最精確銀河系起源圖的任務。這顆衛星于2013年12月發射升空,現已抵達距地球150萬公
這張藝術想象圖描繪了已知最年輕的系外行星—— 繪架座β星b 北京時間6月13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最新一項研究稱,雖然它們不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嬰兒照”,但最新紅外圖像卻證實已知太陽系外最年輕的行星確實存在,而且,這些系外行星可以快速成長。 研究人員表示,繪架座β星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告別之吻”:瀕死的“船底座V382”恒星向外噴射超高溫氣體,而在美宇航局廣域紅外探測器捕捉的照片中,這些氣體宛如兩片嘴唇的形狀。“上帝之眼”:寶瓶星座內的螺旋星云看上去就像始終不眨動的大眼睛。 北京時間6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公布了廣域紅外探測器(簡稱WISE
仙女座里的著名巨型旋渦星系M31(NGC 224)迄今最為清晰的圖片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宇航局的“雨燕”衛星拍攝到我們的近鄰——仙女座里的著名巨型旋渦星系M31(NGC 224)迄今最為清晰的圖片。 M31包含1萬億顆恒星,是我們這個微小的宇宙區域里最為龐大的星系。在尋找遙
圖為霍金微博上微型飛行器概念圖 困于患病身體的第五十四年,世界聞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計劃發起“極速飛行”。 4月13日,大都會歌劇院,這位歪在輪椅里、靠機器發聲的天才在臺下靜候。他剛剛完成了一件“正經事兒”:與尤里·米爾納以及馬克·扎克伯格一起,“啟動了一個全新設計的長距離太空旅行項目”。
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另一個地球,這一直是人類孜孜探求的目標。世界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自去年升空后,其一舉一動也因此備受關注。 6月15日,“開普勒”項目組的科學家公布了一份疑似可孕育生命的約350顆行星的名單。世界各地翹首以盼的天文學家一旦
這張藝術概念圖顯示的是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可能的樣子。最新研究稱,利用太空望遠鏡更容易在這種行星上發現生命跡象。 這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的是一顆恒星正在擺脫它的外層,這些物質在它周圍形成一個繭狀物。內核形成的白矮星是圖片中間的一個白點。
在浩瀚的宇宙花園中,其中最重的黑洞也是從小小的“種子”長大而成。通過吞噬氣體星塵或和其他致密物體的融合,這些種子黑洞在體積和質量上不斷增長,直到形成星系的中心,就比如我們生存的銀河系。但與真實的植物不同,這些巨大黑洞的種子也是黑洞,但至今沒有人發現這些“種子”黑洞。 有一種觀點是認為,相當于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