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學報》:中國農科院專家發現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
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為高效分子育種提供了選擇標記 經過4年多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一個課題組人工合成了小麥新種質CI108,發現其含有一個抗條銹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標記對該基因進行了染色體定位。該成果不僅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而且為高效分子育種提供了選擇標記。 這篇名為《硬粒小麥—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麥CI108抗條銹病新基因的鑒定、基因推導與分子標記定位》的論文發表在《作物學報》2007年第7期。課題經費由國家“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資助。 小麥條銹病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曾幾次在我國大面積暴發,引起小麥大面積減產。它是一種真菌病害,病菌的孢子就相當于植物的種子一樣,從發病的基地(即菌原地)通過氣流傳播到新的發生區域。在適合的氣候條件下,其孢子萌發,侵入小麥,經過5到7天的潛伏期后,小麥葉片像生銹一樣,直......閱讀全文
《作物學報》:中國農科院專家發現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
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為高效分子育種提供了選擇標記 ?經過4年多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一個課題組人工合成了小麥新種質CI108,發現其含有一個抗條銹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標記對該基因進行了染色體定位。該成果不僅為抗條銹病小麥育種提供了新抗源,而且為高效分子育種提供
青島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聯合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10月17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青島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聯合中心”揭牌儀式在遺傳發育所舉行,遺傳發育所所長薛勇彪、書記宋秋生、副書記胥偉華,青島農科院院長萬述偉等參加揭牌儀式,儀式由胥偉華主持。 宋秋生首先代表研究所對青島農科院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揭示成花素基因分子新機制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毛龍領銜的創新團隊在麥類作物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開花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從成花素基因FT2的可變剪切角度揭示了一個新成花素基因轉錄后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系列刊物《自然通訊》上。 據介紹,小麥抽穗期和開花期的調控
我國科學家篩選出高抗小麥“黃疸病”的新基因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霍殿林、李斌)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學家不久前從小麥優勢品種中篩選出具有高抗性的新基因,為抗擊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武器”。 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小麥條銹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小麥
小麥新品種科農2009通過國家審定
黃淮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黃淮麥區北片為我國強筋小麥生產的優勢產業帶,高產優質抗病是該區小麥育種的主要目標。二十年來,該區域小麥產量和品質的矛盾在育種上一直難以解決,生產上也缺少面包加工品質性狀穩定的高產品種。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李俊明研究組長期致力于小麥分子染色
張增艷:新基因解決小麥條銹病
張增艷,這個美麗而開朗的女科學家讓小麥抗病基因的研究占據了她幾乎全部生活時間,就在不久前,張增艷領導的小麥抗病分子育種課題組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最近中國科協向媒體重點推薦了她的研究成果及論文。 專家簡介 張增艷,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杰出人才,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
遺傳發育所揭示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制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
“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在西高所掛牌
11月21日下午,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邢小方一行3人來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為2012年新獲準的“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掛牌。 西高所所長張懷剛、副所長陳世龍和實驗室成員共24人參加了掛牌牌儀式。會議由陳世龍主持。實驗室副主任沈裕虎博士作了實驗室建設情況介紹;張懷剛
中國小麥抗病遺傳育種大會在楊凌舉行
為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推動我國小麥抗病育種聯合攻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5月10日至11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辦、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協辦的“全國小麥抗病遺傳育種會議”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趙振東研
一箭雙雕:抗“癌”又穩產的小麥有戲了
條銹病被稱為小麥的“癌癥”,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發生過8次大流行,防治后仍累計損失小麥138億公斤。我國農業農村部將條銹病列為一類農作物病害。 7月14日,《細胞》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團隊歷經18年的研究成果。該團隊首次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的“真兇”——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編
我科學家克隆到新型抗條銹病基因
日前,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付道林領銜的小麥生物育種團隊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術體系——性狀關聯突變體測序技術,在小麥中克隆到一個新型抗條銹病基因YrNAM。這一重要科研成果20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將為小麥抗病機理研究、生物育種和種質創新提供重要的基因資源及技術支撐。 小麥條銹病是世界范圍內嚴
我國科學家克隆到新型抗條銹病基因
日前,山東農業大學教授付道林領銜的小麥生物育種團隊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術體系——性狀關聯突變體測序技術,在小麥中克隆到一個新型抗條銹病基因YrNAM。這一重要科研成果20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將為小麥抗病機理研究、生物育種和種質創新提供重要的基因資源及技術支撐。 小麥條銹病是世界范圍內嚴
曹曉風:促進基因編輯作物育種成果轉化
“鑒于基因編輯育種與常規育種、生物技術育種并無實質差異,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基因編輯作物品種審批相關的管理條例。”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曹曉風在兩會期間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她表示,傳統育種方法耗時、費力、不確定因素較多,研發新一代的育種技術是各國農業爭奪的制高點。以CRISPR/Cas
成都生物所在小麥穗型形成的遺傳基礎解析方面取得進展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約20%的能量攝入和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我國是小麥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培育高產小麥品種,不斷提高小麥產量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長和穗密度作為重要的穗相關性狀,與產量密切相關。因此鑒定、驗證和克
“重要農藝性狀分子設計及新品種培育推廣”通過驗收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小麥、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分子設計及新品種培育推廣”驗收會議在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中科院計財局、生物局、遺傳發育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項目負責人、遺傳發育所所長薛勇彪和課題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 “小麥、水
曹曉風院士:促進基因編輯作物育種成果轉化
她表示,傳統育種方法耗時、費力、不確定因素較多,研發新一代的育種技術是各國農業爭奪的制高點。以CRISPR/Cas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近年來連續突破,為實現精準、高效、省時、省力和安全的農業育種技術革命提供了新契機。 迄今,以“產品監管”為代表的美國已對基因編輯的高油酸大豆、抗氧化蘑菇、糯玉米
23家機構共同揭秘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第二大植物蛋白質來源。中國花生在單產、總產和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花生栽培種為異源四倍體植物,基因組大、重復序列比例高,組裝難度大,全基因組測序一直未能突破,嚴重影響了花生研究和應用。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
分子育種和分子設計育種的區別
區別如下:1、分子設計育種。通過多種技術的集成與整合, 對育種程序中的諸多因素進行模擬、篩選和優化,,提出最佳的符合育種目標的基因型以及實現目標基因型的親本選配和后代選擇策略, 以提高作物育種中的預見性和育種效率,實現從傳統的“經驗育種”到定向、高效的“精確育種”的轉化。2、分子育種,就是將基因工程
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基因研究獲進展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分別由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傳播,水稻染病后表現嚴重矮縮滯育、結實率低等癥狀,甚至造成死苗和絕產。SRBSDV與稻瘟病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水稻上僅有的兩個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也是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中唯一的病毒病害。? ? 然而,高抗穩定抗源的
玉米全基因組選擇育種973項目啟動
2月1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的973項目“玉米產量和品質性狀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的基礎研究”啟動會在京召開。科技部基礎司副處長錢萬強、農業部科教司巡視員石燕泉、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等領導出席了會議。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萬建民致歡迎辭,對各級領導及各位專家
IMGE:作物育種的“馬良神筆”
高產優質新品種是農業的基石,但傳統作物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新的作物育種技術不斷涌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作物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較多不足。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基于單倍
“未來水稻”:你在多遠的未來?
“未來水稻”時代,是個增加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工具”的育種時代,能促使水稻產量、品質、抗性等的全方位、大幅度提升。 不久前,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活動之一的“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研討會”,在深圳舉辦。一種基于生物分子育種技術的“未來水稻”,受到廣泛關注。 據稱,
節水多抗:小麥精準育種再發力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以下簡稱小麥良種攻關)開展以來,加快培育推廣了一批節水多抗小麥新品種,引領了我國小麥品種選育方向的調整,促進了綠色小麥品種的研究創新。 5月21日,來自全國13個省份的100余名代表齊聚河北石家莊,參加良種攻關黃淮麥區北片節水多抗
番茄基因組作圖與分子育種
摘要:? ?? ? The cultivated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is the second most consumed vegetable worldwide and a well-studied crop speciesin terms of g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串聯激酶蛋白(tandem kinase protein, TKP)含有兩個激酶結構域,是在麥類作物(小麥和大麥)中發現的一種新類型的抗病基因。目前從麥類作物中已經克隆到的串聯激酶基因有大麥抗稈銹病基因Rpg1,大麥抗散黑穗病基因Un8,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15和小麥抗稈銹病基因Sr60。 近
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大會在京召開
第13屆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8月28日~9月1日在京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院士在會上指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和消費國,種植面積達2280萬公頃,產量超過1億噸,但小麥病害,特別是小麥條銹病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禾谷類作物包括小麥、大麥、黑麥、
“植物分子設計與品種創制技術”主題成效顯著
近幾十年來,生命科學迅速與計算機、數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的飛速進步使植物育種這一傳統領域迅速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傳統遺傳育種、雜種優勢利用還方興未艾,基因組編輯又使得人工定向改造成為現實。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長期重視對植物育種研發的支持,“十二五”以來,領域專門設置“植物
泛基因組:賦能未來作物育種的基石
?繪圖:黃怡可 泛基因組(Pan-genome)是一個物種內所有基因組信息的總和,它比單一參考基因組涵蓋了更多的遺傳多樣性。 近年來,科學家已經獲得了多個作物的泛基因組。如何利用這些更為全面的基因組信息培育下一代良
基因組學結合傳統育種獲得優質主食作物
“我喜歡這個。”Ismail Rabbi邊說邊將手掌放在木薯上,就像父母在夸贊自己心愛的孩子,他羞澀地笑了。“它們看上去沒什么了不起的——并不高。”Rabbi說,“但它克服了我們設置的所有障礙。” Rabbi是尼日利亞伊巴丹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的遺傳學家。他和同事正在開展一項改良木
我國主導水稻基因國際研究離“設計水稻”更近一步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結出碩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水稻種群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的作用機制,是水稻育種改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