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專家、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瘧研究首篇論文就發表在中國本土科技刊物《科學通報》上 40年前,作家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讓更多人知道了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而陳景潤的科學貢獻,可以上溯至1966年,時年僅33歲的陳景潤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這也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個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以來,比如袁隆平院士的巨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屠呦呦為代表的“523項目”攻關小組的論文,都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這些中國科研人員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中國科技期刊上發表,為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閱讀全文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要真正提升我國科研的國際影響力,僅僅靠一兩本刊物是不夠的。必須建立起我國科技期刊的體系。 雖然國際上有愛思維爾、斯普林格這樣的案例,但現階段,我們還不能把辦期刊看成是純粹的企業行為和商業行為,還需要從國家長遠戰略的角度去考慮進行整體規劃和政策上的扶持,發揮我們的體制優勢,有效地進行追趕和超越。
“國內很多科技期刊都是雞肋,主管單位領導覺得這本刊物已經活了幾十年了,在我任上死了不是成了我的責任嗎?所以放任自流,任其成為擺設。”采訪中,某國內英文期刊編輯忍不住“揭底”。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方面,為了保刊號甚至研究機構的顏面,大量低質量的科技期刊不死賴活,靠賣版面發“橫財”,大而散的亂象下潛
●醫生評價制度不合理,不能成為論文造假的理由。醫學論文造假比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圖財,前者可能害命 ●醫生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醫匠”,第二個境界是“醫帥”。科研是一名醫生從“醫匠”邁向“醫帥”的基石 最近,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