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日前在出席貴陽數博會論壇時稱,公司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并要求員工活到100歲。他提出華大基因的三大紀律,包括不允許員工的腫瘤晚于醫院發現。言論一出,外界一片嘩然,質疑者眾。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了解到,基因檢測在腫瘤早篩和助力腫瘤精準治療確實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多位腫瘤學專家表示,醫學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兩年前精準醫療更多的是一個概念,現在已經來到臨床醫生的身邊。基因檢測是腫瘤精準治療的基礎,在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即將進入千千萬萬的醫院之時,一方面,基因檢測技術本身需要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基因檢測在規范發展中也需要政策的引領和促進,大浪淘沙,兩三千家基因檢測公司能留下來畢竟是少數。 臨床腫瘤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久前在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與臻和科技聯合舉辦的2018“CSCO-臻和腫瘤精準治療論壇”上,中......閱讀全文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楊爽接受健康點獨家采訪時表示,“基因醫生計劃”可能通過華大自建的未來醫院實現,也可能把樹蘭的未來醫院變成國內第一家“基因醫院”。而樹蘭醫療總裁鄭杰則透露,“基因醫生計劃”可能利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先試先行政策,有可能突破衛生監管體制。 健康點獲悉,該計劃在全國
中國有60%的人把積蓄都花在生命的最后28天上。”這句話曾被網絡瘋狂傳播,因為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無奈卻真實。 這句話出自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作為基因產業的領軍人物
從基因檢測下游服務行業拓展至上游設備行業,中國的基因檢測企業存在感越來越強。欣喜之余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基因測序公司對于醫療實際場景缺乏深入了解,臨床信息與基因數據脫節,政策監管風險如同一只遲遲不落下的靴子,這些都是這個行業無法回避的痛點。 在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的眼中,基因檢測似乎“無所不能”。
“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患心腦血管疾病、要求員工活到100歲”,汪建說出這些言論到底是盲目自信還是真有科學依據? 近日,基因檢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再“爆金句”。 在5月28日的貴陽數博會論壇上,汪建要求員工活到100歲、不能有出生缺陷、不能患心腦血管疾病等,網友調侃,“高新技
華大基因集團董事長汪建。圖/視覺中國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再次成為媒體焦點。5月28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出席論壇時稱,他們公司要求員工要活到100歲,針對這項要求,汪建規定了“三大紀律”,即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腫瘤晚于醫院發現、不允許放支架(心臟搭橋)。此前,他還因反對打宮頸癌疫
多位腫瘤學專家表示,醫學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兩年前精準醫療更多的是一個概念,現在已經來到臨床醫生的身邊。基因檢測是腫瘤精準治療的基礎,在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即將進入千千萬萬的醫院之時,一方面,基因檢測技術本身需要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基因檢測在規范發展中也需要政策的引領和促進,大浪淘沙,兩
何菊虹(化名)41歲時懷上了二胎,在西安一家民營醫院產檢“唐氏篩查”時,被醫生告知“一切正常”,但孩子出生后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患者,一家人的生活從此陷入為孩子康復、治療的絕望里。 “如果當時就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樣的悲劇就基本不會發生了。”深圳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巖梅在朋友圈如此評論。 何
“沒有深圳,華大走不到今天。然而,在深圳經濟特區35歲生日時,我不想再為深圳唱贊歌。”“深圳在過去35年的進程中,已經習慣于追趕,這幾乎成為了一種路徑依賴。深圳能不能開啟一種顛覆、跨越乃至引領式的發展?”在鹽田北山道華大基因總部,這是華
后來成為深圳式創新樣板的華大基因,誕生于20世紀末的北京,出身于紅旗下,有著國字號基因。 而各級政府對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華大基因的發展歷程中,也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個旁人說不清是科研機構、國有公司還是民營公司的“機構”,得以獨樹一幟地發展壯大至今。 離開中科院 為完成中國承擔的
7月5日,華大基因正式申購發行,發行總數4010萬股,網上發行1200萬股,申購價格13.64元。此舉也被視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資本化的里程碑事件。 作為精準醫療領域的龍頭,華大基因被譽為“基因界的華為”,擁有傳奇的成長經歷,曾代表中國承接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任務,令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和科
我國世界最大的“基因工廠”目前的技術可一次性檢測508個腫瘤相關基因,解讀88種腫瘤藥物,全面、精準地解讀腫瘤藥物和基因的關系,根據患者的基因信息,協助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國際:已公布超過1萬個癌癥基因組數據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
6月30日,深圳鹽田,熱浪滾滾。北山道136號,幾棟白色的建筑并不起眼。龐大的數據如同螺旋一般,每天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涌出。偶爾從門口經過的人也許無法想象,這些數據有一天會完全改變他的生活。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筑里,“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
6月30日,深圳鹽田,熱浪滾滾。北山道136號,幾棟白色的建筑并不起眼。龐大的數據如同螺旋一般,每天從這里源源不斷地涌出。偶爾從門口經過的人也許無法想象,這些數據有一天會完全改變他的生活。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筑里,“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華大基因即將上市,這是近期的熱點之一。 而其董事長汪建就在最近,登上了混沌創新商學院的講臺。在他看來,華大的上市是必然的。 而未來,將會有一個又一個驚喜。 華大基因董事長 其實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來講華大,從賺錢的角度來講華大,華大也是響當當的。最近有人談到了華大的上市,我認
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推廣策略影響基因公司未來發展 中國基因產業發展迅速,幾乎進入了世界頂尖水平的陣營。尤其在近三年,基因測序從科研走向臨床,產業鏈逐步完整,不僅壯大了公司實力,更為普通消費者帶來多種選擇。華大基因旗下的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也將登陸資本市場。 進入2014年,隨
隨著華大基因上市臨近,基因檢測概念再度被關注。 華大基因CEO尹燁曾在公開場合介紹,給基因學家一滴血,能查到生育、腫瘤、感染,從三檢合一到N檢合一,液體活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相比于傳統的影像學檢測手段只能檢測出已經發生且長成一定大小的異物,基因檢測技術的優勢在于,在更早的發病初始期,從分子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
日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的創業家思享匯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介紹了目前全球基因技術的前沿進展,以及技術進入對人們健康管理帶來的改變。據了解,第一次邀請一家擬上市公司的創業家做客。去年,有著“生物版Google”之稱的華大基因曾被曝擬在剛上市,純姐打聽到的情況是,華大基因目前已經決定將華大科
華大基因在招股說明書披露,此次華大基因IPO的主承銷商為中信證券,財務顧問為瑞銀。本次發行的股票數量不低于4000萬股,發行數量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華大基因本次發行新增募集資金17.32億元,占華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凈資產比例的58.20%。按此推斷,發行價應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發起抗癌“登月計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再為抗癌研究注入1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是讓癌癥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1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 本月早些時候,由癌癥專家組成的美國“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抗癌“登月計劃”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
2015年浦江創新論壇今天在上海東郊賓館召開。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建在開幕論壇中作題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演講。 隨著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致力于治愈癌癥和糖尿病等疾病,與之緊密相關的基因測序技術受到強烈的關注。2014年,我國衛計委就發布了第一批基因測序臨床試點名單,這其
曾經的他被醫生診斷活不過50歲。 如今不僅年過花甲,更是成功登頂珠峰,上南極下雪地,人生仿佛開掛一般。 他被稱為基因“教父”,插過隊,留過學,學了西醫,又習中醫。當過研究員,正任董事長。半生獻身科研,半生投身產業,夢想是希望造福全人類。 汪建 華大基因董事長,華大集團創始
近期,“基因界騰訊”華大基因的上市,成為近年來A股最受關注的IPO之一。法國凱輝基金執行總監楊海鼎解讀道:“華大上市給投資者一個信號,基因測序是一個造福人類的產業。” 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兩年備受資本熱捧,且暗戰不斷。從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來看,被稱為“基因界騰訊”的華大基因正在告別“一家獨
去年7月14日,華大基因正式登陸A股;11月14日,盤中市值突破千億,股價從發行價累計漲幅超17倍,僅次于茅臺;2018年7月16日,2.06億的限售股解禁,當天開盤跌停,截至7月30日收盤,報74.19元/股,市值296億元。上市剛滿一年,華大基因的股價猶如坐過山車,市值“打折”,其相關業務問
在中國兩部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衛生計生委)用一紙禁令將基因測序打入“冷宮”僅兩個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儀器制造商Illumina的掌門人Jay Flatley先生就急沖沖跑來中國,并高調表示:“我十分看好中國基因測序市場。” 可能有人會懷疑Jay Flatley這一逆風言論,但沒有人會
開欄的話 當今時代,科技的較量早已超越了國家疆域的范圍。而在全球競爭的視野中,一批中國企業和機構漸成亮點:他們或通過刻苦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在市場中獨步天下;或以“國際并購+自主創新”雙輪驅動,成為后來居上的業界先鋒;或從行業全面下滑的環境中優雅轉身,在新興領域中闖出一片晴空……本報從今天起開設《
2015年10月24日,中國深圳--在第十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0)上,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基因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新型桌面化測序系統BGISEQ-500。該儀器是華大基因繼今年6月推出“超級測序儀”DRevolocity?之后的第二款測序系統。華大基因2013年全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