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助力“透明海洋”觀測
日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重大項目“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與示范應用”實施方案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 據了解,該項目是海洋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立體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聯網技術在海洋觀測和漁業管理領域的拓展應用。由中國工程院潘德爐院士、周志成院士和趙春江院士等同行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認為,漁業船聯網是海洋立體綜合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海洋國家實驗室戰略目標需求,該項目的實施有望突破“漁業船聯網”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與應用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制。項目實施方案總體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合理,技術路線和方案可行。因而專家組一致同意該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評審。......閱讀全文
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 助力“透明海洋”觀測
?? 日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重大項目“漁業船聯網構建技術與示范應用”實施方案在北京通過專家評審。 據了解,該項目是海洋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立體觀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聯網技術在海洋觀測和漁業管理領域的拓展應用。由中國工程院潘德爐院士、周志成院士和趙春江院士等同行
首家“國家漁業船用齒輪檢測中心”落戶蕭山
漁船能平穩快速地大海中行駛,必須要有一個優質的齒輪箱,因為它是提供動力的“心臟”。昨天,我國首家“國家漁業船用齒輪檢測中心”落戶蕭山。 “國家檢測中心的建立,補充了我國漁業船舶船用產品檢測能力建設,提高檢測能力與水平的需要,逐步形成公開、公正、公平的檢驗檢測機制。”國家農業部漁業船舶
“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科考船隊
11月24日,“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遠海科學考察船隊儀式在廣州舉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主任徐皓,上海崇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長盛紀綱,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肖焰恒,及中國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志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據悉,“淞航”號出塢后,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于7月驗收交船,9月或10月進行首航,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
國家實驗室:籌建的“舊船票”能否登上“新船”
“有時候出國碰到同行,他們很不理解,怎么后面這個括號里還寫著‘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信息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驗室主任馮丹代表有些苦惱。2003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和其他4家實驗室一道,開始了籌建工作。這一籌,就是14年。 國家實驗室已經從籌建變成了“愁”建。有時候,大家還開玩笑,“我們是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
9月12日上午,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在上海正式下水,該船建設單位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這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志性工程”之一。 據介紹,“藍海101”號總長84.
上海海洋大學: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近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志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配備了先進的漁撈、科考系統設備和實驗室,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在青島成立
我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日前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掛牌成立,實驗室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研究員擔任。 我國是世界上率先提出漁業碳匯概念和倡導發展碳匯漁業的國家。漁業碳匯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CO2,并把這些已經轉化為生物產品的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
5G+衛星將助力海聯網建設,保障海洋效益
??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12月4-5日在海南博鰲舉行。福州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華智能科技”)董事長陳融圣出席了4日召開的“創新合作 5G賦能產業高峰論壇”平行論壇,圍繞5G時代的創新實踐等話題,分享了他對于5G應用場景的體會和感悟。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檢測能力再獲“國家認證”
9月18日訊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再獲“國家認證”。記者昨日獲悉,該中心日前通過了農業農村部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2018年水生動物防疫系統實驗室檢測能力驗證,全部11項實驗室檢測能力驗證結果均為“滿意”。據了解,該中心此次參加了鯉春病毒病、對蝦白斑綜合征、鯉浮腫病等11項水生動物疫病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