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世界波”折射創新之力
日前,由袁隆平帶領的中國研發團隊在阿聯酋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初獲成功,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成功實驗種植水稻。按照合作計劃,未來水稻有望覆蓋阿聯酋10%以上國土面積,形成大片“人造綠洲”,不但提升阿聯酋糧食自給能力,而且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會將目光投向中國的這一新技術”“這將有助于改善沙漠生態,提升地區糧食產量”“中國將荒漠變為綠洲”……中東乃至世界媒體紛紛贊嘆中國“水稻奇跡”。 其實,贊美中國“水稻奇跡”早就是一種世界級現象。去年中國兩米高“巨型水稻”的圖文報道掀起一陣火熱的“世界波”,而一再刷新單產世界最高紀錄的袁隆平“超級稻”更是令世界稱奇。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22年前,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萊斯·布朗曾提出這樣的質疑,現在看來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中國不僅糧食產量穩步提升,還實現了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突破。被稱為“東方魔稻”的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多養活了7000萬......閱讀全文
雜交水稻科技創新成效與重大進展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在中央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積極落實習總書記提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的指示,深入實施雜交水稻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戰略,在相繼攻克了我國超級稻育種前四期目標后,加快了超級雜交稻成果轉化力度。
湖南衡陽以科技創新贏得市場“藍海”
海外訂單排產到年底、億元大單頻頻出現……新春伊始,湖南省衡陽市各制造企業紛紛迎來訂單爆發式增長。這些喜迎新春“開門紅”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特征——以科技創新搶占市場高地,“創”出市場“藍海”。2月7日上午,在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以下稱“衡變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趕制出口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
水稻種子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調研推進會在長沙召開
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的精神和要求,科技部黨組將種子產業科技創新列為本年度重點調研工作之一。近日,由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牽頭組織的“水稻種子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調研推進會”在湖南長沙召開。科技部農村司、農村中心有關人員和湖南省科技廳領導,以及袁隆平院士、朱英國院
遼寧省水稻種業科技創新工作成效顯著
日前,遼寧省科技廳整合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提升水稻產量和品質、夯實產業科技創新基礎,共同實施“粳稻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培育及配套技術研究”項目。 該項目為遼寧省首批啟動的科技重大專項之一,現已通過實施項目收集
國家級水稻科技創新平臺在黑龍江落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98.shtm9月5日,我國首個國家級北方水稻重大科研平臺——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黑龍江省寶清縣正式落成。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黑龍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韓庫出席會議。
水稻“世界波”折射創新之力
日前,由袁隆平帶領的中國研發團隊在阿聯酋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初獲成功,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成功實驗種植水稻。按照合作計劃,未來水稻有望覆蓋阿聯酋10%以上國土面積,形成大片“人造綠洲”,不但提升阿聯酋糧食自給能力,而且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會將目光投向
水稻考種系統的創新點
???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開展水稻育種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途徑,而在水稻育種研究和功能基因解析中,都需要對水稻表型性狀進行檢測。因此就需要利用水稻考種系統來對水稻表型性狀進行檢測,以篩選出高產、優質、抗逆的水稻品種。? ? 以往傳統的水稻考種主要是采用人工測量的方式“
《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發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五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論壇”(下稱:“天府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首次發布了《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報告。 報告以全球19個國家的32個科技創新中心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影響4個一
海能科學儀器以科技創新掘金“一帶一路”
近日,第32屆迪拜實驗展在阿聯酋迪拜世貿中心舉行,山東海能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遠赴中東,向異國的朋友們展示自己的風采。 中東實驗儀器、分析檢測設備博覽會(ARAB LAB)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實驗儀器及檢測設備展覽會。海能儀器已經連續7年參加,此次,海能儀器展出K1100F全自動凱氏定氮儀、T960全
用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
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
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已有5年。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四個統籌”的重要要求,為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干部群眾一起探討“四個統籌”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 ——編 者 統籌不僅限于
“論道”新材料科技創新——“學科引領-科技創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學科建設與學術前沿論壇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論壇以“學科引領 科技創新”為主題,來自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話材料學科建設發展與學術前沿進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業新發展。 “我們正處于科學與技術大發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時代,材料學科不斷向縱深拓展,交叉學科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加速水稻產業創新與提質增效
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近日在黑龍江省寶清縣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首個國家級北方水稻科研平臺的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該中心的任務是集聚專業力量和整合資源,專注于解決北方水稻生產中的重大科技難題,以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和提質增效。9月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落成。艾
推進科技創新與商業創新共振
國內外頂尖科技、400多場主題演講、數萬平方米創新展覽體驗區……以“飛天·進化”為主題的云棲大會,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棲小鎮舉行。在這個展現中國創新力量的舞臺上,既有多項新科技的展示,也有關于互聯網商業創新、生態構建的廣泛討論。 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
白春禮:以黨建創新驅動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完成偉大事業的根本保證。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由創新來驅動,那么創新由什么來驅動?換言之,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好奇心驅動,也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經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學院科技創新巡展啟動
12月27日,“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學中心拉開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這一歷史性節點,重點遴選了近年來中科院在數、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進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兩套展品基礎
福建省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推進科技創新
一是支持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服務。出臺《福建省科技支行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試行)》及《福建省科技支行虛擬風險池管理辦法(試行)》,通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支持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科技支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服務。共支持5家商業銀行在
寧波出臺科技創新政策包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3月6日上午,寧波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寧波市2024年經濟政策新聞發布會,邀請市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王數參加新聞發布會。 關于今年寧波出臺的科技創新政策包對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具體有哪些政策舉措,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王
激勵引領創新-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近年來,北京市切實著眼于科技創新服務民生需求,讓科技攻關成果惠及首都市民,取得了顯著成效。北京市科委等相關委辦局形成聯動,以項目引導的方式集聚首都醫療衛生領域的優勢資源,搭建科技支撐體系,形成了集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的科技攻關與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條腳踏實地的醫療衛生科技創新之路,有
激勵引領創新-共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之一,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兩年來,北京在發展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揚帆啟航,碩果累累,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北京當前科技工作的重點和特點,展示了首都科技創新的
“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研究”啟動-構建高效科技創新體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中國經濟年鑒社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全球科技創新趨勢”課題啟動發布會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隆國強副主任到會致辭,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同志主持會議,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科學家Dan Shechtman教授,李嘉誠基金會執行董事周凱旋女士發表演講。該課題將
生物科技引領水稻育種創奇跡
大約7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并把稻米作為食糧搬上餐桌。如今,高新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于水稻育種,各類水稻優良品種層出不窮,不斷造福人類。據報道,孟加拉國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3種能夠抵御洪水襲擊的水稻新品種,其中一種正在農田試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掛牌
16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海南三亞掛牌。據了解,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中心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在地域上覆蓋全國所有典型鹽堿地生態區,研究領域涵蓋種質資
這項研究為水稻的種質創新帶來更多可能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真菌與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開發并展示了TadA-8e來源的胞嘧啶堿基編輯系統TadCBEs,和雙堿基編輯系統TadDE能夠用于高效率、高純度、高特異性的植物基因組編輯,為水稻等農作物的種質創新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這項研究為水稻的種質創新帶來更多可能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真菌與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開發并展示了TadA-8e來源的胞嘧啶堿基編輯系統TadCBEs,和雙堿基編輯系統TadDE能夠用于高效率、高純度、高特異性的植物基因組編輯,為水稻等農作物的種質創新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科技援藏助力日喀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近年來,山東省科技廳按照魯藏兩省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把科技援藏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作為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的具體行動,集聚創新資源,深化科技合作,強化項目、平臺、人才等方面支持,在科技支撐、智力援助、培養團隊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為日喀則高質量發展貢
科技周:再現科普盛宴-助力科技創新
5月20日—27日,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成功舉辦。本屆科技周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的重要指示,主場活動通過大型科普博覽,
科技創新是治污利器
我國當前面臨的大氣污染問題成因復雜、治理困難,而“技術不足”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不久前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就將“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十條措施之一,并明確提出要加快大氣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發。 西安市有關部門與企業共同研發降塵減霾車投入到
科技創新,多些“長情陪伴”
不勢利、不功利、有決心、有定力,如此“長情陪伴”,必會推動科技創新的進步,也終能贏得創新的“長情回報”? ? 隨著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問世,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都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更多幕后故事,也逐漸為世人所知。? ? “九章”研制團隊
上海科技創新大會召開
上海市科技創新大會8月15日在世博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科技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會議并講話。 俞正聲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具革命性的先導力量。當前,上海進入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結構性減速難以避免,應對結構性減速的關鍵是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