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475092、11475099、11675088、11725522)等資助下,清華大學牽頭的中國暗物質實驗(China Darkmatter Experiment,CDEX)合作組在暗物質直接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4-5 GeV能量范圍內自旋無關暗物質直接探測靈敏度達8×10-42 cm2, 是該能區正式發表的最好結果。相關成果以“Limits on Light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from the First 102.8 kg × day Data of the CDEX-10 Experiment(基于CDEX-10實驗首批102.8公斤·天數據的輕質量暗物質限制)”為題,于2018年6月13日在線發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論文鏈接為:https:......閱讀全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千人計劃”歸國,清華精儀系主任,普渡大學Cooks教授的得意門生,全球小型化質譜領域的頂尖學者,歐陽證身上已有眾多光環。他追求的還不止這些,北京清譜科技有限公司(PURSPEC Technologies)寄托了歐陽證將質譜產業化的更大夢想。仿制還是創新對歐陽證似乎不是個難題,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研究成果以“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0月19日,在第九屆上海中醫藥與天然藥物國際大會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安捷倫科技共同設立的中藥創新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大會現場還舉行了聯合實驗室的揭幕儀式。安捷倫科技高級副總裁兼生命科學與應用市場集團總裁 Patrick Kaltenbach與上海藥物所葉陽、果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近日,Nature Methods雜志(IF25.06)報道了清華大學歐陽證教授和瑕瑜教授在質譜小型化及脂質同分異構體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圖片來源于Nature Methods PB反應解鎖脂類C=C雙鍵位置 哺乳動物細胞脂質組中含有較多的同分異構體,這對于脂質的定量和分析是一個挑戰。近
1. 默沙東PD-1單抗Keytruda在中國獲批上市 7月26日,默沙東宣布,其PD-1抑制劑藥物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經一線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截至目前,帕博利珠單抗是國內唯一獲批用于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PD-
賽默飛世爾CTO Ian D. Jardine博士媒體見面會訪談實錄暨記者觀察 2008年10月9日下午,賽默飛世爾科技(原熱電公司)技術副總裁 (CTO) Ian D. Jardine博士一行訪問了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參觀了賽默飛世爾—清華大學聯合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多位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探測到氦核的反物質粒子——反氦核。這種新型粒子又名反阿爾法粒子,是迄今為止所能探測到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STAR國際合作組的該研究成果于4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 位于紐約長島的美
【導語】每屆BCEIA,北京吉天都會展出幾款新儀器,這些新產品讓客戶耳目一新,而且多是國內首創乃至國際首創。吉天的DCMA-200型直接進樣汞鎘測試儀再次榮獲本屆BCEIA金獎,這是成立13年的吉天第5次獲BCEIA金獎。而吉天的董事長劉明鐘先生總是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
在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中,質譜獲得的是多肽序列結構的信息;那么用質譜是否可研究大分子蛋白的結構信息?近幾年來,董夢秋實驗室在中國做出了多項先驅性工作,主要集中在化學交聯質譜領域。在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研究結構生物學屢創佳績的當下,很多研究者都把樣品一分為二,一份做冷凍電鏡,一份做交聯質譜。那么交聯
——2017ASMS 訪安捷倫質譜事業部分析流程解決方案總監蔡小嘉博士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時值ASMS 2017在美國召開之際,安捷倫科技公司發布了令人震撼的最小體積、性能超強的三重四極桿液質聯用系統以及一系列新產品。除此之外,安捷倫中國近期還調整組織架構,整個安捷倫作為一個“實驗室解決方案”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5月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醫學院那潔研究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孫瑩璞研究組緊密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研究揭示基因組激活前后表觀遺傳轉換規律》(Chromatin analysis in human early development revea
魂牽夢縈:還一個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但他卻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做了最真誠、最實質、也是最為具體的工作。 大陸出生,臺灣長大,美國留學,又回到中國來
【90】2020年6月28日,中國科學院,海南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多單位合作,高福,秦川,嚴景華及戴連攀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9月中旬,教師節過去不久,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辦公樓里仍掛著學生們自己設計的謝師海報,特色明顯。與這些海報并排貼著的便是各種講座信息以及中心新近發表的論文,90%是英文,內容五花八門,有關于大氣環流的,有關于濕地保護的,有力學領域的,還有計算機領域的……涉及的領域和學科十分廣泛。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3月29日,2019年北京質譜年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質譜與生命科學”,邀請了活躍在我國的青年專家知名專家作質譜前沿技術與應用新進展報告。本次年會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北京質譜學會主辦,北京質譜中心承辦。會議共有400余人出席,
中新網四川稻城6月19日電 (記者 劉忠俊)19日,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在四川甘孜州稻城縣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將躋身世界四大宇宙線研究中心之列,并占據三個世界第一,稻城縣也將成為重要的大天文觀測集群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月17日,為推動北京地區金屬組學研究相關機構合作與 交流,充分發揮各單位優勢,經相關機構與專家協商,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金屬組學與健康和環境聯合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2014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主辦,華中科技大學承辦的2014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大樓順利召開。會上來自國際上的300余名微流分析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期間來自中
2015年1月22日,“2015CNHUPO生物質譜高級研討會”在北京文津國際酒店隆重召開。此次活動以“蛋白定量”為主題,旨在積極促進我國生物質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強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特邀Dr. Mike MacCo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共計261項。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現將初評通過的5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5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在科技部網站(http://www.most.gov.cn)和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初評通過通用項目序號評審組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提名單位(專家)初評建議等級1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組優質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西農979的選育與應用王 輝,閔東紅,李學軍,孫道杰,馮 毅,張玲麗,黑更全,王令濤,嚴勇敢,王學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金粒種業有限
成都,這座擁有2600年歷史的城市,正以創新為起點,描繪自己嶄新未來。 今年3月《成都市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出臺,提出“把成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的目標定位。今年6月,國務院批準的《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中,成都提出將開展8個方面 26項改革任務,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