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越好”的老話似乎有點過時了。日前,《新科學家》雜志的文章指出:生態學家們認為,氣候變化將使生物體形變小。 但科學家們認為,馬上就能找到縮小的動物是不現實的,因為這種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顯現。盡管如此,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羅伊指出,“我們現在就需要考慮如何保護體形較大的物種了。” 羅伊對《新科學家》雜志說:“人類的許多行為正在對生物的形體大小產生反作用。”眾所周知,人類喜歡獵殺或捕撈個頭大的動物,這就造成了一種選擇性壓力,使得個頭小的動物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存活并繁殖小個頭的后代。目前許多品種的鱈魚變得越來越小,就是由于大規模的捕撈活動造成的。 “自然環境的惡化產生了同樣的后果。”羅伊說:“食物數量的不斷減少,使小型動物更具優勢,因為它們需要較少的食物。” 與此同時,羅伊還相信另外一個因素可能威脅世界上的大型動物。他說:“全球變暖可以通過溫度-大小規則加強這種變小的趨勢。” 溫度—大小規則也叫Bergmann規則:......閱讀全文
因地制宜: 開展中國國家水環境 基準體系研究勢在必行 《科學時報》:國際上環境質量基準研究起源于何時何地?您剛才也提到了水環境基準是環境管理和保護工作的基石,那么在國際上相關研究是怎樣的情況? 吳豐昌:環境基準研究是國際環境保護科研的發展趨勢和前沿領域,也是世界各國國
隨著全球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人們目前正在竭力尋找可替代石油的能源為汽車提供動力。同時,這些新能源為人們帶來的還有比石油更好的環保效果,首先就是生物燃料。然而,最近一項科學調查表明,生物燃料很可能比石油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生物燃料的綠色光環
印度西部德干地盾堅硬的熔巖流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GERTA KELLER 誰殺死了恐龍?自從幾十年前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以來,答案似乎很簡單: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同時塵埃遮住了太陽,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但這顆小行星并不是當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土地沙漠化作為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領域的重大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沙漠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是造成沙塵暴等沙害頻發及荒漠地區人民貧困的主要根源,對我國的
在氣候變化的戰爭中,人們剛剛得到了一件新的化學武器:一種破壞化合物中碳—氟鍵的方法。日前,國外媒體披露了這一消息,由于碳—氟鍵在污染大氣環境的許多工業氣體中廣泛存在,所以這項新技術有望破解頑固的氟污染。 由碳、氟和氯組成的化合物,稱為氟利昂(CFCs),又稱為氟氯烴,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
據加拿大通訊社報道,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將會威脅到北極鯨魚的生存。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報告表示,全球變暖對鯨魚的影響堪比其對北極熊的影響,他們的生存環境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現在我們還不確定鯨魚會如何在短期內適應氣候變化的速率。”報告說
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啟動了數個大項目。圖片來源:Hilary Schwab 近日,美國下一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布了初步政策框架,這是特朗普團隊在競選后首次全面闡述其政策立場。《自然》雜志羅列了美國政府科學部門將面臨的前景。 國立衛生研究院 在現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管理下的
【導讀】在很多地方,科學家對土壤中生存著哪些生物或者單獨有機體所扮演的新角色幾乎沒有概念。如今,土壤學家表示,一套全新的工具能幫助研究人員填補這些空白,包括先進的DNA測序方法能決定一份泥土或水樣本中生活著多少種微生物。生態學家和生物保護學家深入挖掘泥土的時候到了——以便更好地了解對健康生態系統和人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綠色的污泥在縱橫交錯的管道里安靜地冒著泡。它吸收著荒漠的陽光,吞噬著附近工廠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長著。每天,工人們刮掉一些污泥,將他們帶走轉化為石油。照這樣看,人們在一天內做著地質學上要4億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確實,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屬于一類神奇的“負碳”燃料,能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導讀】在很多地方,科學家對土壤中生存著哪些生物或者單獨有機體所扮演的新角色幾乎沒有概念。如今,土壤學家表示,一套全新的工具能幫助研究人員填補這些空白,包括先進的DNA測序方法能決定一份泥土或水樣本中生活著多少種微生物。生態學家和生物保護學家深入挖掘泥土的時候到了——以便更好地了解對健康生態系統和人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指出,面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環保主義者應該利用新形成的生態系統,注重維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多樣化,增進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而不應總是試圖讓生態系統保持過去的狀態。 這個國際小組由4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學家、生物保護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組成
周生賢 人類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自人類出現以后,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就緊密聯系在一起。生物是在與環境的對立統一中存在的,而存在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環境問題是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增長模式的產物,根本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
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指出,面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環保主義者應該利用新形成的生態系統,注重維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多樣化,增進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而不應總是試圖讓生態系統保持過去的狀態。 這個國際小組由4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學家、生物保護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組成。他
中國云南省一名正在采茶的女性,她采摘的茶葉隨后會經過發酵制作成馳名中外的普洱茶。 “嘗嘗這個。”Selena Ahmed一邊說,一邊拿出從山坡梯田里的茶樹上采摘的精致綠芽。初嘗口感略苦,像一小杯濃縮咖啡,隨后便是其帶來的舒適感。當Ahmed回到執教的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波茲曼分校之后,這位民族植物學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23日說,盡管該機構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有關“喜馬拉雅冰川消融”的表述存在錯誤,但他不會因此辭職。 帕喬里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冰川消融數據確實是個錯誤,冰川消融數據在沒有按照規程展開審核后就予以公
摩爾和自己的中國座駕騎行在北師大校園。 租住在鼓樓胡同里的英國科學家摩爾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騎著自行車、穿過護城河,來到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下稱“北師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爾來北師大全職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的引進學者
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澳大利亞近期的大選結果對于該國的氣候政策來說恐怕不是個好消息。隨著新政府即將上臺,原有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計劃可能會被廢止,原來設置的氣候咨詢機構、碳減排政策研究所都有可能被裁撤,有專家認為,這將使得澳大利亞本就不高的減排目標更加難以實現。 由新任總理托尼?阿
10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青島召開,來自全球55個國家的300余名科學家共同探討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 會議為期3天,主題為“變化的海洋與海洋中的生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松擔任大會主席。 海洋生物多樣性變
“太陽屏風”: 應對全球變暖的方案 入夏以來,席卷中國南方的熱浪來勢洶洶。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發布了內地“四大火爐”新排名,福州成為高溫王者,榮獲“冠軍”寶座,重慶和杭州分列二、三名。一位浙江網友“晚上34℃、白天43℃,全天候無死角360度純天然桑拿”的自嘲,引來眾人圍觀
到2030年,全球的糧食需求量將增加50%;到2050年,地球將需要為90億人口提供食物。在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情況下,保持全球食物供給以及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也許不必等到10年后,人們就已面臨糧食問題。3月7日,津巴布韋公共服務、勞工和社會福利部常務秘書朱迪絲·卡泰拉
磷蝦以浮游生物為食,是食物鏈的關鍵部分。 圖片來源:AUSCAPE INTERN-ATIONAL PTY LTD 雖然磷蝦是一種比香煙還小的甲殼類動物,但它在南極附近海洋的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企鵝、鯨和其他捕食者以這種蝦類動物為食。如今,研究人員對磷蝦在斯科舍海的主要棲息地進行了廣泛的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它的有力,就仿佛是眼前的攀繩,每刻都引人前行。這幾乎是我們能找到的唯一一件“錯誤也意味著進步”的事物——即便是理論的崩塌、技術的匱乏,卻能在卷土重來后因趨利避害而更為接近真相。“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這原本不像在說杰克·凱
丁先生在寫作 “身材敦實,留著魯迅式的鋼絲寸發。款步鏗鏘有力,經過處總留著紅木煙斗逸出的絲絲香氣。”近日,在成都紀念丁錫祉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廣友深情回憶與恩師相處的點滴,幾度潸然。 丁錫祉是我國冰緣地貌學創始人,現代地貌學、沼澤學的領導者。他為我國地理
Bob Paine Bob Paine,華盛頓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首次提出了“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概念,在2016年六月因急性髓系白血病去世,享年83歲。Paine制定了基石物種的生態框架,所謂基石物種即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一種物種的存在與否,會影響群集中其他相關物
6月1日,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進入第43天,對這條漫長海岸線上的居民而言,這一天意味著“黑色夏日”的開始。由于英國石油公司(BP)封堵海平面1.5公里以下斷裂油管的多次嘗試宣告失敗,整個夏天數以萬桶計的原油將被不斷排入墨西哥灣,一幕現實版的生態災難片才剛剛拉開序幕。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共400項,每項批準金額130萬元。具體如下: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依托單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由美國、英國、中國等12國科學家參加的大洋鉆探旨在打穿地球殼幔邊界。1月16日,美國微生物學家在“決心”號大洋鉆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樣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大洋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上,科考隊員順利回收我國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于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