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品種存在大量遺傳變異
美國種植的大豆品種同中國種植的大豆品種有何不同?依據新近完成的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科學家發現,中美大豆品種在基因組上存在著大量的遺傳變異。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為優良大豆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大豆起源于中國,隨后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目前,我們廣泛采用的大豆參考基因組來源于美國品種“Williams 82”(Glycine_max_v2.0)。但這一品種的基因組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豆的遺傳變異,特別是距離遙遠的亞洲品種和美國品種具有明顯的遺傳變異。不了解這些差異,就會影響大豆功能基因的定位挖掘。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聯合中國科大、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運用單分子實時測序、單分子光學圖譜和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對中國國審大豆品種“中黃13”的基因組(Gmax_ZH13)進行從頭組裝,最終得到其......閱讀全文
全基因組測序確定腦瘤的基因變異
日前,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鑒別出了一種兒童腦瘤亞型一半以上患者的致病性突變。此外他們還證實這些腫瘤對已經在研發中的一些藥物敏感。這項研究論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
大豆突變體基因定位測序方法的改良
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發展和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成本的不斷下降,基于WGS的分離群體分組分析(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已經成為快速定位候選基因的常規工具,但已報道的方法依然有待完善。例如,依賴于自交系雜交的QT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千年前,華夏始祖將野生大豆馴化,變成今天的“五谷”之一。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 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
中美大豆品種存在大量遺傳變異
美國種植的大豆品種同中國種植的大豆品種有何不同?依據新近完成的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科學家發現,中美大豆品種在基因組上存在著大量的遺傳變異。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為優良大豆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大豆起
Science發文:RNA測序有助于發現罕見基因變異
近日,來自紐約基因組中心、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了RNA測序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題為“Genetic regulatory variation in populations informs transcriptome analysis in rare disease
我國已完成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
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項目研究成果,“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11月14日在國際著名雜志《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該研究首次對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組進行了大規模遺傳多態性分析,為全球大豆的遺傳學研
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并非“實質等同”
在開始這篇博文前,讓我們先來解釋一個名詞——實質等同原則。如果對轉基因食品各種主要營養成分、主要抗營養物質、毒性物質及過敏性成分等物質的種類與含量進行分析測定,與同類傳統食品無差異,則認為兩者具有實質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如果無實質等同性,需逐條進行安全性評價。支持轉基因食品上市者,一直宣稱
大豆協會: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
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沖擊下,我國大豆業“奄奄一息”。15年來,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爭議聲中,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日前,農業部批準發放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又掀起了一場無解的爭論。 轉基因大豆進口爭議中前行 協會稱與腫瘤高相關 央視網(記者李文學
二代測序鑒定鋁脅迫下野生大豆miRNA及其靶基因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之一。相比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脅迫如干旱,堿,鹽脅迫。對野生大豆的性狀進行系統研究,將有助于栽培大豆的遺傳改良。近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年海教授領銜的課題組聯合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測
二代測序鑒定鋁脅迫下野生大豆miRNA及其靶基因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之一。相比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脅迫如干旱,堿,鹽脅迫。對野生大豆的性狀進行系統研究,將有助于栽培大豆的遺傳改良。近日,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年海教授領銜的課題組聯合使用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