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包括100余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193個國家的代表在閉幕式上通過了會議最終成果文件———《我們憧憬的未來》。大會通過的文件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筆者認為,文件通過容易執行難,因此,可持續發展需要世界各國協調步調。 當前主要經濟體陷入發展困境 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一個立足眼前放眼未來的扎實推進的世界系統工程。但就眼下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來講,可謂“百病纏身”,面臨諸多待解難題。 美國方面,雇主5月僅增加了6 .9萬個就業崗位。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為25 .2萬個,情況良好,但此后,已降至平均每月9.6萬個,表現平庸。這一令人失望的消息表明,美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年中疲軟。5月的失業率從上月的8 .1%升至8 .2%,因為有64 .2萬美國人新涌入勞動力大軍,但只有42.2萬人就業。就在公布就業數據前......閱讀全文
前不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旅英華人學者孫來祥教授于當選為英國社會科學研究院(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院士。他也是當選該院院士的第一位大陸旅英學者。 英國社會科學院是由英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團體及相關機構組成,其院
中央政治局會議4月30日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業內專家看來,這無疑釋放了一個信號:即京津冀一體化不再是過去多年以來的“說一說”“議一議”,而是有了頂層設計理念。 此次《綱要》的出臺,給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社會科
2017年6月15日,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上海市共同舉辦“OIML證書制度國際研討會”。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吳清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昆林、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第一副主席羅曼?施瓦茨出席開幕式并致辭,OIML顧問組主席蒲長城以及來自23個國家和
在巴西里約舉行的首屆地球峰會曾作出保護環境以造福子孫后代的承諾,時隔20年,觀察員和決策者都認為,為避免氣候災難,需要加速采取行動。但即便日前有警告稱災難迫在眉睫――旱災加劇、疾病蔓延、海平面淹沒陸地,齊聚波恩的氣候磋商者們仍在為程序上的事情而爭執不休。 “讓我們這樣
近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環境保護部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環境保護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就《指導意見》與《規劃》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指導意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些理念在國與國之間是非常新穎的,正是這樣重大創新的理論推動著‘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9月19日,在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分論壇開門見山地闡釋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4日在內羅畢總部舉辦的全球空氣質量行動報告發布會上,發布了《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效果顯著,為全球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創造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5月8日下午,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分論壇――“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京舉行。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趙曉宇先生做了主旨演講,演講實錄如下: 尊敬的吳曉青副部長,沈教授,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我非常高興能夠在今天下午參與到這次關于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分論壇,我
2010年,中國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毋庸諱言的是,時至今日,中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并未得以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壓力未曾稍減。 “中國同時面臨自身和全球環境問題,必須調動生產消費領域全方位力量,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國情的低碳發展之路。”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對中新社記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再生資源遙感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左麗君以第一署名在Nature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發表題為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China challenged by land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 新浪財經訊 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1地壇論壇”于2011年6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以下為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先生的致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能源部長會議2日召開。21個APEC成員經濟體的能源部長和有關國際組織官員齊聚北京,共商亞太可持續能源發展之路。 中國是2014年APEC東道主,本次會議是APEC中國年系列會議之一。會議以“攜手通向未來的亞太可持續能源發展之路”為主題,旨在加強亞太地區能源合
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
4月24日,太原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推進會舉行。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羅清宇,副省長王一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分別講話。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巡視員孫成永宣讀《國務院關于同意太原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山西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謝紅宣讀聯合
從國際環境法的視角來看,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和本質特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機制來說,我國目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國際法學理論研究課題,就是從國際環境法維度對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構成要素和法律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確保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總體目標的攻堅時期。為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有效運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
在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前夕,尤其在當前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世界貧困程度、影響經濟復蘇之際,由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絡、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社會政策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共同組織的中美專家研討會在線上舉行。 學者針對貧困、社會發展、福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強國富民的進程中,能源始終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當前,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著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只有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把能源作為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崛起的重大問題,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準確進行戰略定位,科學謀劃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方略。國家
核心提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召開前的最后一次籌備會議(6月12-15日)已于巴西當地時間15日晚上結束,談判結果非常不理想。 相比20年前碩果累累的里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為下個20年鋪路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簡稱“里約+20”峰會)會否開倒車? 這是一個疑問
正值《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即將結束、“加強行動德班平臺特設工作組”將啟動具體討論之時,上承巴厘路線圖,下啟德班平臺談判,本次多哈會議既要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雙軌制”和“德班平臺”等領域取得階段性進展,又需對2020年后全球減排路線圖開啟工作程序。
2月27日起,持續籠罩我國中東部地區長達一周的濃重霧霾,在一股較強冷空氣的影響下,終于漸漸散去,京城迎來了久違的藍天。但這場持續多日的重霾天氣給我們帶來的警示是深刻的:過去那種靠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必須加速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必須進一步加快。 的確,面對“十面霾伏”的無奈之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十二五”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創新步入跟蹤與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在這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央提出了我
能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驅動力,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縱觀近代工業社會發展的歷史,200多年來,人類文明的主要動力,主要源于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 現在,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這種能源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即將走到盡頭,引起了全球許多國家政府和社會人士的深刻反思。 化石能源未來
5月8日下午,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分論壇――“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流劉世錦先生做了主旨演講,演講實錄如下: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大家必須要有足夠的動力,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是如此,對于一個城市來
由復旦大學主辦的“上海論壇2011”日前落下帷幕,會議期間,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一如既往成為重要議題。圍繞“亞洲經濟低碳化的技術愿景與機制設計”這一分論壇主題,參會代表從技術研發與擴散、工業化模式、政府和市場主導機制等方面深入探討亞洲經濟的低碳化道路。 引人注意的是,在眾多與會專家看來,今年
知名會計師及咨詢事務所安永公司最新發布一份報告稱,隨著新的競爭者不斷加入,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其中中國處于領先地位。 在安永公司最新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吸引力指數”排名中,中國已經位居首位。這一指數由安永每季度編制,涉及全球30個經濟體。 安永報告援引彭博社數據稱,中
北京4月3日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19年春季國際高峰會議4月1日-2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余劍鋒表示,福島事故以來,社會公眾對核電安全發展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復,核電的發展正在復蘇。 我國核電發展迅速 但占比仍較低 余劍鋒介紹,2018年,全球在建核電機組54臺,總裝機容量55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研究員團隊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其題為“中國能源相關行業碳排放變化驅動力(Drivers of change in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的研究成果于2019年12月23日在國際著名期刊《美國國家
根據一項在日前于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公布的全國性計劃,重新造林、恢復退化牧場、推行低碳農耕方法,并且終止亞馬遜流域的非法森林砍伐,將成為巴西在未來25年對抗全球變暖“配方”中的4個關鍵要素。不過,批評人士認為,這一計劃缺乏想象力,而且只是對巴西已經在做的事情的適度延伸。 由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