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世界低估中國對全球科學的貢獻
據國外媒體報道,通常來說,隨著一個國家越來越富裕,其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越來越見長。那么中國正在崛起為一個科學大國就不足為奇了。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很快就做到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中國在全球科學產出中所占的份額,目前已遠遠超過其在全球經濟產出中所占的份額。 這項研究由南京大學的謝慶南(Qingnan Xie,音譯)和美國權威經濟研究機構NBER的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共同完成,他們認為世界一直低估了中國對科學的貢獻。到目前為止,在國家級水平上衡量科學平貢獻的方式是基于有多少科學論文的作者在某個特定的國家有地址。但這項新研究認為,使用地址無法解釋中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大學工作期間撰寫論文的情況。 論文作者發現中國研究人員現在比其他人發表更多的科學論文。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科學論文發表作者中有中文姓名或地址。如果算上中文論文,這一數字將躍升至37%。相比之下,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約為15%。 評論家指出,......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報:基金帶動科研熱情
從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統計資料(2011)》和《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可以看到,2011 年(至11月底),基金委批準資助各類項目32114項。其中研究項目系列各類項目16063項,人才項目系列各類項目15644項,環境條件項目系列各類項
中國科學報:“冷門”科研期待“走紅”
圖片來源:昵圖網 從事“冷門”科學研究的辛苦,不僅體現在研究環境艱苦,而且在項目經費上,與那些“熱門”科研相比僅僅是杯水車薪。然而有這樣一批研究人員始終堅持著他們鐘愛的事業。 “冷門”科研何時能迎來春天?? 4月9日,星期一,80后博士王傳超坐在辦公桌前,QQ不
中國科學報:科研項目衍生物影響科研生態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前執行院長、水環境研究院前院長陳英旭涉嫌貪污和非法占有千萬元科研經費被檢察機關起訴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在大學和整個科學界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從學者的反應看,經常獲得科研項目資助者,不論出于本能,還是利益攸關,都不自覺地捂緊了口袋,但他們更多地仍是從合理的一面去看待科研項目的申
中國科學報:科研儀器共享困局背后
當某種尖端科研儀器在歐美國家只有幾臺,但在我國卻能找到十幾甚至幾十臺時,您會為國內科研力量的“壯大”感到興奮嗎? 事實上,僅就數量而言,國內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設備擁有量并不次于國外。以某種型號的衛星地面接收站為例,美國在2009年只擁有16座就已滿足需要,而我國早在2005年就建成了30
《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志中國科研崛起
《科學》雜志3月16日發表文章,報道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并稱此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文章說,大亞灣研究人員放棄春節休息,連續作戰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確定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幾率。他們于3月8日向世界宣布了該項成果。 大亞灣研究團隊擊敗了日本、美國、法國和韓國
楊衛為《科學》撰寫社論談中國科研誠信
11月2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了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撰寫的社論——《中國的科研誠信》(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以下為全文中文翻譯: 中國的科研能力過去十來年大幅增長,正在重塑著全球科研圖景。但是,快速增長的科研能力并不必然意味著科研文化
中國科學報:作科研的放棄與堅守
最近,饒毅辭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職務終獲批準,將于今年9月卸任,北京大學此時也正在向全球科學界招聘新一任的院長。對于辭去行政職務,饒毅表示:“與有些人認為行政在中國萬能的觀點不同,我認為,雖然有些事情需要有行政職務來做,有些事情會因為沒有行政職務才可以做得更好。”顯然,他這里指的是科學研
【中國科學報】科研人員時間從哪兒省
無論是在科研院所還是在高校,加班加點地工作已經是大多數科學家的常態。即便如此,還是會經常聽到他們抱怨時間不夠用。“科研人員的時間去哪兒了”,最近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與此同時,很多公眾也在質疑“為什么科研人員這么累,卻沒有多少成果”。 近年來,各類評價評審占用了科研人員大量的寶貴時間。中科院科技政
【中國科學報】讓內審成為科研管理的臂膀
“審計就是找茬兒。”這是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地化所)副所長、紀委書記何宏平主抓該所內部審計工作之初,一些科研人員的看法。“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感覺壓力很大,怕得罪科學家,將來會影響自己的崗位競聘。”何宏平說。 然而,這一切近幾年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從2012年開始,地化所探索以內部審計
中國科學報:科研倫理咨詢能否排疑解惑
“我們不是道德警察。我們只是幫助科學家擺脫麻煩的另一個渠道。” 當Stacy Hodgkinson和Amy Lewin招募一名15歲的懷孕少女參與研究時,他們絕對帶有最好的初衷。兩位心理學家正在評估一項針對年輕準父母的教育項目,而上述女孩符合所有的入選標準:頭胎、孕期在15~32周、年齡低于19歲
專訪《自然》、《科學》四位主編:他們看好中國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國舉辦的自然科研全球峰會。據介紹,此次峰會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舉辦地,是因為《自然》全球編輯團隊希望增加對中國科研人員的了解與互動。 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科研界的領先者之一,科研數量與質量都有突出的表現。過去20年,我國科研人員
中國科學院大學采購250余臺科研設備
2012年11月28日中國政府采購網消息,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 中國科學院大學 (招標人)的委托,就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院設備采購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所需的貨物和服務,以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采購: 招標編號: OITC-G12023442 1、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報:什么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有人問我,你現在還要寫SCI論文嗎?我笑了。我說:“我偶爾寫一寫博文,博文是我自己親自寫,SCI論文都是研究生寫,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不少人詬病當今科技界以SCI論文及論文數量的多少論英雄,我卻不這么看。就像高考一樣,雖然有許多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還算是比較公正的標準。 論文作為科研
中國科學報:科研人員為何用“醬油錢”“買醋”
春季來臨,自然處于萌發之中。這個季節,也是研究人員寫本子、申請科研經費的關鍵期,經費申請是他們所有事務中的重中之重。 “手里的一個大課題明年結題,后年的科研經費還沒有著落呢。如果申請不到,我就‘死’了。”2月26日,南方某科研機構研究員張磊(化名)在回答記者電話提問“是否正在申請課題
中國科學報:科研經費管理不能由官員說了算
近日,廣州市紀委官方微博稱:經查,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王可煒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賄賂,數額巨大,行為已構成嚴重違紀并涉嫌犯罪。經廣東省紀委常委會議審議并報廣東省委批準,給予其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并將其涉嫌犯罪問題及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查處。 此前,有媒體
《Natural-》子刊!中國科學家團隊長壽科研成果
近日,《自然·衰老》雜志在全球范圍內發表關于“百歲老人的長壽表征研究成果”。此項科學研究由總部位于中國南寧的長壽科技公司廣西愛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愛生生命)科學家團隊主導完成。 該研究論文稱,長壽人群具有獨特的腸型和衰老模式;與普通老人相比,百歲人群具有與年輕人更相似的腸道菌群結構和更高的菌群多樣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發現江西大鯢野外純種種群
今年春季,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確認在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江西大鯢野外純種種群,江西大鯢也成為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中國大鯢純種種群。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俗稱娃娃魚的中國大鯢存在隱存物種。201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所帶領的團隊在全
中國科學報:科研評價不能迷信刊物的國際性
科研成果評價是對科研工作者研究工作的肯定與否定,被當成科研資源分配的主要依據之一。當前大多數單位科研成果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科學引文索引(SCI)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統計,統計的方法各個單位有所不同。一些單位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算成果;一些單位SCI刊物上的
-中國科學報:誰來為研究生科研“爛尾樓”買單
要想改變科研“爛尾樓”現象,必須要精簡研究生課程、保證學生科研最基本的科研時間,同時要給予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更多的主動權,并對研究生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圖片來源:www.quanjing.com “研究生畢業季正式拉開帷幕,投簡歷、面試、簽約等劇情逐步登臺。這個學期,快畢業的研究生幾乎都無
中國科研亟需畫龍點睛
中國科研發展到何階段?是何水平?應如何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三大問題。對此,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有清醒的認識、正確的定位和積極的措施。 我們有全世界最多的科研人員,海外人才大量回歸,在幾乎所有領域都開展研究,并取得不錯的成就。國際著名期刊發表中國論文已經司空見慣;國際會議
Nature關注中國科研新走向
上周,中國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Li Keqiang)發布了其上任一年后的第一份預算報告,讓中國的科學界了解到了他們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但一些觀察人士則謹慎地表示為了鼓勵創新,國家應該將更多的支持放到基礎研究上來,遠離急功近利的做法。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研究與發展(R&D)總經費支出每
Nature專題:中國科研的分量
近年來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研發支出國,論文發表數量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本期Nature推出專題“Assessing Science (China)”,介紹和探討了中國科研的現狀、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研發支出 2013年中國研發經費比上一年增加了15%,成為僅次于美
中國科研邁入新原創時代
當前創新驅動已成國策,面向科學前沿開展原始創新,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研方向,已經成為我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一個又一個基礎科學前沿披荊斬棘、屢獲佳績: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干細胞、納米……一個個原始創新成果,為中國科研步入新原
Nature專題:中國科研的分量
近年來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研發支出國,論文發表數量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本期Nature推出專題“Assessing Science (China)”,介紹和探討了中國科研的現狀、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研發支出 2013年中國研發經費比上一年增加了15%,成
秸稈變廢為寶-科研助力美麗中國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廢棄秸稈非常多,秸稈的種類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量大、低值、體積大、不便運輸,而其自然降解的過程又極其緩慢,因此很容易導致以堆積、荒燒的形式直接傾入環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收割的普及,讓留在地里的秸稈茬更高也更多了。尤其到夏收、秋收時節,秸稈的集中燃
中國科研團隊破解乙肝之謎
????? 全球有超過3.5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須通過結合細胞表面受體分子來感染宿主細胞,只有弄清病毒入侵機制,才有可能找到預防和治療的有效方法。 ????? 早報訊 昨天,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當天出版的《eLife》雜志上發表題為“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是乙
《科學》關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科研投入部分
3月5日,《科學》雜志發表題為《中國科學又一個豐收年》(Another Bumper Year for Chinese Science)的文章,關注了溫家寶總理中涉及對科研投入的部分。 文章引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稱,2012年中央政府對科學技術的投入達2285.4億元人民幣,比去年
美科學家警告白宮勿限制中國公民赴美科研
北京5月2日電 (姚麗娟)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披露,美國白宮正考慮限制中國公民在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從事敏感領域研究。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許多美國科學家的強烈質疑和反對。 美國《紐約時報》4月30日刊文披露,出于對中國在科技領域迅猛發展的擔憂,特朗普政府考慮采取嚴厲措施限制中國公民參與美國大
中國科學家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古高度最新科研進展
2014年5月12日,Nature雜志以“比喜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脈(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為題報道了丁林研究員為首的研究組在國際地學著名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通信》發表的成果。該項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在5500萬年時已隆升到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吸引本科生走進科研實驗室
黃微(右二)指導學生做實驗 許星星最近雙喜臨門,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大四女孩,不僅拿到全額獎學金將赴瑞典深造,還收到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的論文錄用通知,她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一篇論文不久將發表。 “是‘無機化學實驗’激發了我對化學合成的興趣,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