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蛟龍號”從大洋深處帶回的微塑料
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 據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來的,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體積小,肉眼往往難以辨別。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據悉,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通過過濾海水形成了濾膜。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觀測濾膜后發現,濾膜上有五六個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其中比較明顯的是濾膜中央的藍色纖維細線,密度略高于大洋平均水平。據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預警人類活動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據統計,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約占全部垃圾的60%至80%,在一些地區塑料比例可達90%至95......閱讀全文
震驚!“蛟龍號”從大洋深處帶回的微塑料
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 據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來的,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體積小,肉眼往往難以辨別。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
“雪龍”號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19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海洋微塑料取樣作業,這是科考隊出征以來首次在航線上開展調查作業。 當日下午,為實施科考作業,科考隊乘坐的“雪龍”號科考船航速降為每小時3海里。隊員們冒著細雨,用船上后甲板的絞車和A型架等大型設備將微塑料采樣器緩緩放入海中,約15分鐘后拖網收
“蛟龍號”又有新發現
4月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志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航以來,歷時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計18家單位94人參航,“蛟龍號”累計安全下潛1
“蛟龍”號將進行錳結核勘探
記者7月27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搭載著“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已從第三備選區抵達300多海里外的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按照計劃將于28日凌晨擇機下海,具體時間需由現場指揮部根據當時天氣、船體狀況確定。 該合同區為“蛟龍”號沖擊5000米深度的首選海域。7月16日抵達東北太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凱旋
本報青島7月16日訊(記者廖洋攝影報道)今天,搭載中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號深潛器的“向陽紅09”船順利抵達青島。 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介紹,“向陽紅09”船6月3日自江蘇江陰起航奔赴馬里亞納海溝執行海試任務,為期44天。“蛟龍”號共完成
“蛟龍”號成功回收采水器
? 記者從“向陽紅09”船獲悉,當地時間5月25日,“蛟龍”號首次完成了一項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成功回收2016年中國大洋37航次下潛中布放的保壓采水器。這是世界上同類型潛水器首次時隔一年在6000米以下深海完成科學儀器定點布放與回收。這次作業也證明了“蛟龍”號在大深度定點作業的
“蛟龍”號首潛海底熱液區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這是我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下潛作業。 海底熱液區由海底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帶噴出的高溫液體形成,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其中的熱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海底熱液區是“蛟龍”號從未去過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環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蛟龍”號赴南海海山區作業
? ???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凌晨5點,在福建廈門錨地避風的“蛟龍”號再次起航,前往南海海山區作業。 據悉,“蛟龍”號預計26日下午抵達預定作業海區,具體下潛時間將視海況而定。屆時,“蛟龍”號將繼續搭載科學家下潛,進行海底實際觀察、取樣和海底地形調查等。 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表示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72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海葵和寄居蟹第64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耳狀章魚第65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柳珊瑚第72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透明海綿 ????? 圖片均由國家海洋局大洋協會提供。(原標題:《“蛟龍”眼中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