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與“超級細菌”:特效藥面臨失效危險
抗生素類藥物曾是人類對抗諸多疾病的一個“秘密武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發現,人類壽命得以大大提高。但發明還不到一百年,由于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性的不斷增強,抗生素也逐漸走下了“神壇”,甚至成為未來醫療衛生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 2015年12月,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她的獲獎演說中特別指出,在東南亞的大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的抗藥性已經產生。早在2005年,柬埔寨西部的病例首次證實了瘧疾對青蒿素出現抗藥性,盡管這尚未導致青蒿素治療的完全失敗,但它的確延緩了青蒿素清除病患體內的惡性瘧原蟲,這種原本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正面臨失效的潛在危險。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正在迅速擴散,具耐藥能力的細菌未被某種抗生素殺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約,甚至將其耐藥性傳給其他種類細菌。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贊華杰鴻表示,由于對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一些常見的病原體正在變成所謂的“超級......閱讀全文
抗生素的細菌抗藥性危害介紹
人類發現并應用抗生素,是人類的一大革命。但隨著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很快便出現了耐藥性,不僅使抗生素的使用出現了危機,而且“超級耐藥菌”的出現使人類的健康又一次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醫學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約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而中國這一比例甚至接80%。在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圖片來源:《自然·微生物學》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素可以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鉤環密合粘在一起那樣,使細菌無法逃脫,從而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素可以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鉤環密合粘在一起那樣,使細菌無法逃脫,從而無法繼續感染身體細胞。相關論
細菌為何“超級”――抗生素濫用的背后原因
“超級細菌”威脅人類,再次將人們的目光引向抗生素濫用問題。1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示公眾慎用抗生素,對抗生素使用要堅持不隨意買藥、不自行選藥、不任意服藥、不隨便停藥的“四不”原則;14日,衛生部官網發布《專家解讀耐藥細菌知識》,再次重申這一意見。 雖然提醒和呼吁接踵而至,
J-Bacteriol:致命細菌如何躲避抗生素攻擊?
細菌感染不僅是令人不快的經歷,而且還可能是主要的健康問題,尤其是目前有些細菌對抗生素已經產生抵抗力。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開發可以對抗細菌的新型抗生素,同時試圖使目前的抗生素治療更加有效。圖片來源于網絡 現在,研究人員在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中取得了突破,該細菌以感染肺部以引起囊性纖維化而臭名昭著。
濫用抗生素成就“超級細菌”-專家呼吁反思
近日有報道稱,一些赴印度接受治療的患者感染了一種新型超級細菌,其含有一種叫NDM-1的基因。這種細菌對現有的絕大多數抗生素都“刀槍不入”,甚至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具有耐藥性,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通常被認為是緊急治療抗藥性病癥的最后方法。 目前,這種變種超級細菌已經傳播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
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機制
① 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滅活; ② 對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穩定的廣譜青霉素和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其耐藥發生機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內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與大量的β-內酰胺酶迅速、牢固結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間隙中,因而不能進入靶位(PBP
直擊抗生素濫用①:“超級細菌”哪里來
醫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在美國買槍很容易,買抗生素很難,但在中國恰好相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抗生素在醫院的使用率不超過30%,而我國的使用率卻達70%左右。據統計,目前全國使用量、銷售量排在前10位的藥品中,抗菌藥物名列前茅。抗生素濫用成為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成為威脅公眾
Bioorganic-Chemistry:新型抗生素能夠殺傷“超級細菌”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耐藥性是2019年對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其中MRSA成為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盡管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藥物研發投資,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尋找新抗生素的工作一直沒有進展。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應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新型抗微生物劑“ Nusbiarylins”,被證明能
徐建國:“超級細菌”敲響“抗生素濫用”警鐘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徐建國在首都科學講堂上表示,中國內地首次在屎腸球菌里發現NDM-1基因,對于研究該基因的產生及其防治控制有重大意義;“超級細菌”不具備大流行的能力,但從中看出中國的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提倡抗生素的個體化治療,倡議“第二次
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機制
① 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滅活; ② 對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穩定的廣譜青霉素和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其耐藥發生機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內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與大量的β-內酰胺酶迅速、牢固結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間隙中,因而不能進入靶位(PBP
材料失效分析
由于材料成型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或貯存和使用環境等方面的原因 , 使得材料或構件在貯存和使用過程中失去原來的使用性能。通過對失效材料或失效件結構或斷面進行分析 , 可以了解失效的原因 ,為材料改進和構件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 也可澄清因失效而引起的事故責任。運用俄歇電子能譜儀可以分析斷口的化學成分和元素分
新冠特效藥來了!!!
新冠特效藥可以網售了。1藥網旗下互聯網醫院的新冠咨詢門診開始預售輝瑞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定價為2980元/盒。用戶在咨詢問診后,向導診員回復新冠,即會被分配醫生,由醫生詢問是否已確診新冠,是否需要購買Paxlovid。醫生強調該藥不能用于預防,僅用于確診患者的
快速測試細菌對抗生素的反應盒問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日(北京時間)報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人員將納米力學傳感器與激光技術結合,最近造出了一種火柴盒大小的設備,能在幾分鐘內測出細菌對抗生素的反應,從而找出有效的療法,而不必再花幾個星期。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上》。
科學家發現對抗耐藥細菌的抗生素
據外媒報道,美國科學雜志《細胞》刊登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意大利科學家從泥土中發現一種能對抗耐藥性細菌的新型抗生素。 據報道,這種新的抗生素被稱為“pseudouridimycin”,由土壤中的微生物所產生。 這種抗生素在實驗過程中殺死了20種細菌,對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特別有效。鏈球菌和
Science揭示抗生素治療下細菌的保命機制
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們取得重要的研究進展,揭示出了一些細菌細胞亞群逃避多種抗生素殺傷效應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1月10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細菌通過進入到一種停止復制的狀態變為“持續細胞”(persisters),從而能夠耐受抗生素。不同于抗生素耐藥是由于基因
完全不怕抗生素?“超級細菌”沒那么猛
所謂的“超級細菌”再次挑動公眾神經,傳播過程中其嚴重程度也被無端夸大。近日,一則關于“超級細菌”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消息稱,中國研究人員在從人體內采集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能對終極抗生素產生強耐藥性的MCR-1基因。有輿論稱,MCR-1基因的出現,意味著人類所用抗生素中的“最后一道防線”有被攻破
揭示細菌在抗生素攻擊下的保命伎倆
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第一次揭示出了某些細菌能夠在抗菌治療中存活下來的機制。他們的研究工作有可能為找到一些新的方法控制這些細菌鋪平了道路。 已知一些細菌可通過突變來對抗生素產生耐藥,除此之外,還存在另外一些 “持久存在的細菌”(persistent bacteria)類型,它們并沒
超級細菌全球蔓延-無視一切抗生素
“超級細菌”蔓延全球數百人感染 “超級細菌”NDM-1有蔓延全球的趨勢,美國3個州和加拿大也出現感染個案。醫學界表示,細菌正在蔓延,但未知蔓延速度有多快,呼吁各國設立監控系統,檢測入院人士,合力追蹤病菌蔓延情況,并呼吁民眾注意個人衛生,不要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性腹瀉的簡介
不同病原菌所使用抗生素不同,耶爾森菌感染的輕癥患者多為自限性,不必用抗生素治療,重癥或并發敗血癥者根據藥物敏感實驗選用,療程2~3天,該菌一般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氯霉素、磺胺類和氟喹諾酮類等敏感。腸侵襲性、致病性或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一般可選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口服,療程 3~5天。 艱難
用抗生素替代方法發現細菌的致命弱點
沙門氏菌對抗生素有特別的抵抗力,因為它們有兩層保護它們免受外部影響的膜。這使他們成為革蘭氏陰性菌之一。由于這些病原體的感染越來越難以用抗生素治療,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替代藥物。一個起點是細菌驅動 - 所謂的鞭毛。在這里,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發現了細菌的致命弱點。 許多革蘭氏陰性菌,如沙門氏菌,形成長絲
PNAS:抗生素可能是細菌傳播的幫兇
有些感染病原菌的人,會將病菌傳播給其他人,而自己卻沒有癥狀。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當科學家給感染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一種細菌可引起食物中毒)的小鼠口服抗生素時,極少數小鼠——所謂的“超級傳播者”,幾周來其糞便有大量的沙門
鐘南山:濫用抗生素易致超級細菌發展
最早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耐藥性“超級細菌”,目前全球已有200余人被感染。面對“超級細菌”,人們應當怎么辦?記者近日連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先生 問:“超級細菌”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細菌?它是怎樣產生的? 鐘南山:“超級細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桿菌或
為預防細菌污染可向血中添加抗生素嗎?
不可以。因為向血液中加入某種抗生素,雖可防止某些細菌生長,但對所有細菌有效的抗生素是不存在的。而且抗生素可以使患者產生擾體,或使已有此種抗體的患者發生過敏反應;有的抗生素還可使患者留有后遺癥(如耳聾)。抗生素不能與保存液一起消毒,若在采血前臨時加入抗生素,這本身就可能造成血液污染。
英國研究人員合成抗生素殺滅“超級細菌”
英國林肯大學研究人員合成一種抗生素,能夠殺滅“超級細菌”,治愈實驗鼠的細菌感染。研究論文刊載于最新一期《醫學化學雜志》。 這種抗生素名為Teixobactin,由美國科學家2015年在土壤中發現,是近30年來第一種新型抗生素,可以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
細菌隱藏的對付抗生素的秘密武器
圖片展示了兩類大腸桿菌菌株(野生型和GASP)在平坦表面生長時彼此競爭的狀態。 野生菌株是綠色,GASP是紅色。 當科研人員把細菌放入到更為復雜的微液體儀器時,他們觀察到了菌株迅速進化出不同類型的抗藥性變異。 華盛頓2014年9月9日—致病細菌能夠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的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
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機制介紹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細菌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進入細菌內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細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能使含β-內酰胺環的抗生素分解;細菌產生的鈍化酶(磷酸轉移酶、核酸轉移酶、乙酰轉移酶)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藥物作用的靶點發生改變
概述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機制
① 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滅活; ② 對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穩定的廣譜青霉素和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其耐藥發生機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內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與大量的β-內酰胺酶迅速、牢固結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間隙中,因而不能進入靶位(PBP
分子技巧使土壤細菌對抗生素特別耐藥
一些土壤細菌特別耐受青霉素。為什么長久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這種特殊抗生素耐藥性的神秘面紗。 許多土壤細菌本身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現在,波鴻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調節這種抗性的新機制。在最近的一份出版物中,由微生物生物學系的Jessica Borgmann領導的研究小組
耐抗生素的細菌的分子超能力
當腸道菌群被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擊倒時,我們自身攜帶的一種普通腸道細菌就會大量繁殖。由于這種細菌對許多抗生素具有天然的抗藥性,它反過來造成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醫療機構。由瑞典隆德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現在顯示了兩種分子機制如何共同作用使細菌具有額外的抗性。領導這項研究的隆德大學高級講師Vasili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