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華大基因大股東華大投資公告減持不超過3%的股票。10月16日,華大基因股價應聲跌停。經過此次跌停之后,華大基因市值僅剩202億元,已經低于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時的估值水平,十余家VC/PE又一次陷入浮虧。 華大投資,即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有限合伙),是華大基因的高管持股平臺。持股比例最大的是華大基因前CEO王俊,占有53.7932%份額。華大基因現CEO尹燁占有0.9614%的份額,并擔任普通合伙人。 華大投資目前持有華大基因16.72%的股份,是華大基因的第二大股東。按預披露公告,華大投資本次擬在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 12,003,000 股,占總股本的3%。按目前的股價,高管團隊本次可以套現6億元以上。華大投資手中的股票目前剛過解禁期,減持比例也是新規下的最大值。華大基因上市一年時間,VC/PE沒來得及逃,高管倒是要先撤了。 華大基因在上市前,包括其前身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在內,進行了三輪融資,參與的......閱讀全文
伴隨著圣誕節的悄然而至,2015年即將過去。回首2015,體外診斷投資并購發生的大事不勝枚舉。本文總結了2015年體外診斷投資并購行業一覽(1月到12月)。 一月 迪安診斷收購愽圣生物,進軍優生遺傳檢測領域 2015年1月9日,迪安診斷與杭州博圣生物技術簽署了《股權轉讓并增資協議》,累計使
就深交所問詢函,華大基因回復表示:“14 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項目無外方合作機構。項目分析工作均在境內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14 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來自同意將樣本和數據供科學研究的受檢者。研究披露的是群體分析結果,不包含任何可識別個人身份信息,不存在泄露個人隱私的風險。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
2014年被當作深圳創新樣板的兩家企業,在2015年6月雙雙迎來了“借殼上市”的傳聞。大疆創新將借殼山西某上市公司的傳聞遭到否認并指稱假新聞之后,華大基因或將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合并,放棄港股改投A股的消息,則因華大基因公關部的緘默顯得“可能性極大”。 “深圳式創新”貫穿了整個2014年,華大基
“過去4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包含紅杉、軟銀、云鋒基金、光大控股、深創投等知名機構”。 在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里,作者詳細的梳理了過去4年里所有積極參與華大基因投資的金主,這其中囊括了大量主
2000年6月基因圖譜完成的發表會上,克林頓說:”這是上帝創造生命所用的語言”。而如今我們逐漸開始解讀上帝的語言了,人類一直受到病痛的困擾,如果可以預先知道可能會患有什么疾病,就可以提前預防,安吉麗娜·朱莉在2013年4月27日接受預防性的雙乳房切除術,以降低罹癌風險,皆因在此前被檢測出BRCA
華大基因集團董事長汪建。圖/視覺中國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再次成為媒體焦點。5月28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出席論壇時稱,他們公司要求員工要活到100歲,針對這項要求,汪建規定了“三大紀律”,即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腫瘤晚于醫院發現、不允許放支架(心臟搭橋)。此前,他還因反對打宮頸癌疫
美國FDA宣布23andMe獲得首個直接面向消費者(DTC)的癌癥風險基因檢測授權。這項檢測的意義是什么,中國市場如何?基因慧就此專訪了7位相關企業創始人,并分析相關市場趨勢,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 劃重點 1. 此產品針對3個癌種的BRCA基因的3個突變 2. FDA對DTC基因檢測政策
一篇《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讓話題不斷的華大基因陷入了“圈地門”。 6月28日,新京報記者在蘇州白馬澗生態園附近的生命健康小鎮走訪發現,華大基因集團子公司參投蘇州高新生命健康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而健康小鎮的二期項目名稱為“房地產項目”,土地取得方式為出
2020年5月28日,華大智造官宣了10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未公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基因測序領域最大的單輪融資。根據官方發布的通稿,該輪融資的領投方為IDG資本、CPE,基石資本、上海國方資本、華興新經濟基金、華泰證券紫金投資跟投,老股東中信證券、松禾資本等機構也繼續加碼。 據投中網了解,實
基因測序能夠提前發現疾病或者找出更多病因的本原,有助于提前診斷或準確診斷,從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此外,基因測序技術突飛猛進,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已進入商業化階段,對傳統治療方式的改進,使得基因測序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增長預期強烈 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已經從2007年的7.94億美元增長
事件及投資建議: 第一,4月17日-4月21日,AACR 2016(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上腫瘤免疫在治療多種實體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進展:重組CD4 T 細胞攻擊 MAGE-A3 蛋白對于黑色素瘤、宮頸癌等多種轉移性實體瘤都具有顯著療效;此外,LOXO-101 在治療 NTRK 基因
鐵了心擴展業務版圖的Illumina(因美納)在中國邁出了自己的步子。 2月1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因美納共同宣布,將啟動紅杉中國智能醫療基因組學孵化器。新聞稿中稱,因美納和紅杉中國旨在通過該創新孵化平臺進一步推動中國基因領域創新產業生態的發展,扶持生命科學初創企業,推動其在基因技術創新應
華大基因的 “多事之秋”還在繼續。 中止審理 7月18日早間,《國際金融報》記者得到消息,原定于當日下午14時30分在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第二十五法庭公開審理的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南京昌健”)起訴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名譽糾紛一案暫不開
華大基因在招股說明書披露,此次華大基因IPO的主承銷商為中信證券,財務顧問為瑞銀。本次發行的股票數量不低于4000萬股,發行數量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華大基因本次發行新增募集資金17.32億元,占華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凈資產比例的58.20%。按此推斷,發行價應
如果說大盤藍籌的上揚得益于政策的引導,那么潛伏在中小板及創業板的醫藥公司則憑借一波波概念為股價造勢。在大盤站上3600高點之前,醫藥上市公司已悄然發動了一場以“基因測序”為龍頭的反擊戰。正如博時醫藥保健基金經理蘇永超所言:“2014年醫藥行業指數全年累積漲幅排名在所有行業中表現不佳,整體行業指數
導言 :古羅馬神話中有專門一族神明負責守護小孩的懷孕、妊娠、分娩等過程,同時還守護嬰兒的發育等過程。Abeona就是這些眾神中的一個,她的任務就是專門負責小孩學習走路的。今天介紹的這家公司的名字就叫Abeona Therapeutics。 Summary Abeona采用的罕見病策略
導言 :古羅馬神話中有專門一族神明負責守護小孩的懷孕、妊娠、分娩等過程,同時還守護嬰兒的發育等過程。Abeona就是這些眾神中的一個,她的任務就是專門負責小孩學習走路的。今天介紹的這家公司的名字就叫Abeona Therapeutics。 Summary Abeona采用的罕見病策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大俠,帶著幾代人的武俠夢,隨風而逝。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武林俠客行走江湖,或為民族大義,或為國恨家仇,或為兒女情長。有人追逐武功絕學,有人追逐武林至尊,有人追逐名利雙收,也有人獨孤求敗,退隱江湖,超然世外……一幕幕大戲在你我腦海回蕩。 CR
迪安診斷實控人減持832萬股,套現約2.6億元 迪安診斷(300244)是一家以提供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的獨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機構,其董事長陳海斌隨著公司股價上漲,現已躋身全球億萬富豪行列。 20年前,當年僅26歲的陳海斌向復星集團老大郭廣昌提出辭職,準備創業時,郭廣昌雖苦口婆心一再挽留
近日,福布斯公布了截止到2015年1月9日,美國市值最大的十家生物技術公司排名。其中,吉列德以1543億美元的市值排在榜首,安進和新基分別以1199億美元、919億美元的市值排在第二和第三名。 據計算,這10家生物技術公司在過去5年的平均銷售額增長率達到了26.8%。生物技術公司是制藥行業中規
9月8日,第三方醫學檢驗企業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域檢驗”)正式在上交所掛牌,成為繼迪安診斷、達安基因之后第三家登陸資本市場的第三方醫療檢測企業。 本次金域醫學上市發行股份6868萬股,募集資金凈值為4.14億元,發行價格為6.93元/股。 招股說明書顯示,君聯資本通過
對于全球市場而言,2020 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隨著年中分水嶺 6 月如期而至,疫情帶來的 “黑天鵝” 效應影響逐漸減弱,全球范圍內,生命科學領域 1-5 月的投融資進展穩步進行。 結合疫情對行業的影響,醫療健康已成為當下最直接的需求,包括醫藥在內的醫療健康領域則成為私募股權投資(PE)與風險
王曉東與歐雷強 納斯達克敲鐘儀式現場合影 本文來源于《E藥經理人》雜志2016年9月刊,原標題“百濟神州:牛人搭檔”。 2016年2月,百濟神州在美國納斯達克實現上市,成為國內屈指可數赴美上市的創業型生物技術公司。在中概股紛紛退市的大環境下,百濟神州能夠逆勢而上,足見資本市場對其產品、團隊以及企
7月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公告,批準華大基因無創產前檢測臨床應用的測序儀和試劑盒上市,一時間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因為這是自今年2月CFDA喊停所有未經批準的測序臨床診斷服務后,DNA 測序分析技術用于無創產前診斷首次在中國獲得官方批文。 應該說,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件
執行官兼總裁倫納德·施萊弗爾(左)、首席科學家兼研發部門總裁喬治·雅克波羅斯(右) 兩位創始人用一致的追求與理念共同執著地譜寫了Regeneron的傳奇故事,它講述了生物制藥、商業和科研之間的完美結合。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的倫納德?施萊弗爾擅長各類商業交易,通過尋求外部的合作來擴大企業的商
生物醫藥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應該是創新研發,這是業內多年來公認的成功要素。但是,究竟是把真金白銀投資在研發上,還是投資在收購和資本運作上,會有不同的思路和布局,從而產生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結局。 若干年前,摩根斯坦利的股票分析師Andrew Baum曾經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大藥廠的研發效率很低,不如把
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給財新記者畫了一張曲線圖:2016年,中國移動醫療公司的商業估值處于爬坡狀態,尚未達到波峰;但與前兩年的大斜率增長相比,資本市場趨于平淡。 一位投資了平臺類和工具類移動醫療公司的基金經理,也給財新記者畫了一張曲線圖:2014年至2015年,移動醫療商業估值爬至波峰;
2015年1月12日~15日,超過400家生物技術公司以及9000名業內人士如候鳥一樣一年一度齊聚舊金山。他們來參加一個名為“JP摩根健康產業投資大會”的活動。這是業界認為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醫藥行業年度盛會,原因有三:其一,JP摩根將之進行了33屆的持續號召力和會議品質,其二,各大公司掌舵人在此
跨國制藥企業瞄準中國制藥研發領域 即便擁有全球眾多的高素質研發人員、充足的研發經費、領先的技術,近幾年美國新藥上市速度依然出現減緩的趨勢。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只批準18種新藥上市,低于近六年來的平均水平,相應的,很多大型制藥企業已加快從世界各地引進新的研發項目速度。據
如果說大盤藍籌的上揚得益于政策的引導,那么潛伏在中小板及創業板的醫藥公司則憑借一波波概念為股價造勢。在大盤站上3600高點之前,醫藥上市公司已悄然發動了一場以“基因測序”為龍頭的反擊戰。正如博時醫藥保健基金經理蘇永超所言:“2014年醫藥行業指數全年累積漲幅排名在所有行業中表現不佳,整體行業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