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場學術會議上,兩位心臟病理學領域的“大牛”掐了起來。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Charles Murry教授站在講臺上,只講了一頁與自己工作有關的PPT后,就話鋒一轉,說:“我們驗證了Piero Anversa的研究,發現他的數據都是不能重復的。” 受到指責的這位Anversa當時就坐在聽眾席上。要不是有人拉架,兩人險些把學術之爭升級為拳腳之戰。 近日,Charles Murry“大仇得報”。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面臨撤稿,這些論文已被確認包含篡改或編造的數據。《科學》雜志將其稱為本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科學欺詐案件之一。 爭議的焦點:干細胞能否治療心臟病? “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馬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十多年來一直有人駁斥他的數據有問題。” 科學家們爭議的焦點,在于一種叫作c-kit的干細胞究竟能不能轉化為心肌細胞,進而治療心肌梗塞。 早在2001年,Anversa研......閱讀全文
學術造假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話題,歷史上的學術騙子也是數不勝數。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 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近期刊登在《醫學倫理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的十年中,至少有788篇學術文章遭遇撤銷。撤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文章是因為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而被撤,有的只是因為數據分析過于草率而被撤。不論如何,論文撤銷給文章作者的研究造成打擊,有的甚至給整個學術界都帶來極壞的影響。 鑒于此,《科
RIKEN改革委員會主席Teruo Kishi 日本干細胞研究正陷入一場愈演愈烈的科學丑聞中。近日,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所公開的報告指出,關閉研究中心以避免學術不端行為再次出現不失為一種必要舉措。一個委員會審查了神戶市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發現其監管松懈,且兩篇近日發表
在饒毅教授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風波后。當事的三位學者之一裴鋼院士又被舉報論文涉嫌圖像異常... 相關鏈接:驚爆學術圈!網傳饒毅實名舉報裴鋼院士 耿美玉 李紅良 據荔枝新聞報道,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Molkentin科研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干細胞心臟療法”的背后機制或與“干細胞”無直接聯系。 十五年來,科學家將各種類型的干細胞植入心肌損傷患者的心臟,使受傷的肌肉再生并增強心臟功能。最新研究顯示,這種細胞療法可能并非由于干細胞的再生功能,而是由人體傷口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國外費時費錢,國內輕松吸金美國公司OSIRIS在連續虧損18年,做了12年臨床試驗后,終于申請到了第一款上市的干細胞藥物;相比之下,中國眾多干細胞公司則省略了這個燒錢又費時的過程,直接將干細胞作為自己的吸金機器。OSIRIS公司在過去的20年內都不算太成功:連續虧損了18年,負債2億美元,股價從20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會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關注的文章(生物類)如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的一項調查發現Paolo Macchiarini存在學術不端,《柳葉刀》雜志隨后撤回其發表的兩篇文章。圖片來源:Stefan Zimmerman/《自然》 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近日撤回了由不光彩的胸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作為共同作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教授Paolo Macchiarini被質疑學術行為不端,其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論文被指同行評議存在問題。 Macchiarini是著名的胸外科醫生,他可以
引言:近年來,日本諾貝爾獎“花開遍野”,而中國卻在諾獎上收獲無幾。中日文化等方面相近,到底日本在國家政策制度和科學文化方面有哪些特點,又是如何幫助其科技進步的呢? 談到科技興國,人們常常拿美國做標桿,認真研討美國的政策、法令、機制、做法,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但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國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大膽的計劃。 軸子探測器原型機 在韓國大田市的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中,一項重要實驗已經展現雛形。走廊盡頭,在一個質樸的實驗室里,一臺銅和金制成的實驗設備正在閃閃發光。這是一臺軸子探測器的原型機,或許有一天能解開重要的宇宙之謎。 如果成功,這臺設備有望重寫物
在過去幾年,每年都有一篇真正地引起了全世界關注的論文被撤回了。2015年,有一篇關于同性戀婚姻的Science論文被撤回了。前年(即2014年),關于STAP干細胞的Nature論文被撤回了。今年并沒有觀察到幾乎如此多的吸引眼球的論文撤回,盡管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科學家Paolo Macchi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
在眾多的臨床試驗中,科學家們將不同類型的祖細胞(progenitor cell)注射到病人體內有助治療受損的心臟。在某些情況下,病人的確具有更好的心臟功能,但是究竟是如何導致的?科學們家之間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分歧。根據一項新的針對大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注射入體內的祖細胞本身并不是通過增殖產生
CRISPR/Cas9基因修改技術的發明正如當年PCR技術的問世一樣,不僅為學術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也受到了大眾媒體的持續關注。CRISPR/Cas9技術可以對基因進行定點的修改、敲除、敲入等。更重要的是,CRISPR對基因的修改可以以高通量(high throughput)的方式進行,而且操
古斯塔夫·斯泰因豪夫 干細胞療法從概念已經走向臨床,但公眾對干細胞療法的了解還是朦朦朧朧。為此,記者近日采訪了德國羅斯托克心臟干細胞治療標準化中心主任古斯塔夫·斯泰因豪夫教授,請他介紹目前德國干細胞治療的最新進展。 斯泰因豪夫教授從事心臟及干細胞治療研究已有30年。2003年,他在羅斯托克大學附
衰老是生命永恒的節奏。但現在,科技似乎為“逆生長”帶來了一線希望:10月16日,朝日新聞發出一則消息稱,一名67歲男子通過iPS技術成功使皮膚細胞恢復到36歲時的水平。一時間各網站紛紛以“返老還童”等詞為噱頭報道了此事。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忽然以他盛年時的樣貌出現在人前
今年一月份Nature發表的兩篇文章,曾被認為是干細胞制備的一次革命。文章指出,只要將已分化細胞置于壓力條件下,就可以將它們“重編程”成為多能細胞(可分化為任何類型的組織)。然而不久,人們就發現了文章中的漏洞,對這項研究的重復也均告失敗。文章的第一作者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被
以科學的名義返老還童 血液抗衰老研究曙光乍現 美國哈佛大學干細胞科學家Amy Wagers指出,隨著年齡增大,人體肌肉失去了維持平衡和再生的能力。她解釋道:“我并不是說衰老是一種疾病,但衰老與一些特定疾病患病率的升高有關聯。” Wagers和許多合作者已經證明,當將年輕老鼠的血液與年老
“近年來,我國科技蓬勃發展,然而仔細分析,依然面臨亟待關注的挑戰,依賴投入的‘做大’已經基本完成,但是,未來一段時間要實現從‘大’到‘強’,必須有賴科學文化建設。”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長黃力委員看來,作為建設科學文化的主要力量,我國的科學共同體并未充分發揮出應有作用。 韓春雨 韓春雨 科學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本周回顧,恒瑞醫藥15億在蘇州設立子公司,中國腫瘤免疫治療進入系統化和標準化高速通道,我國首批備案胚胎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啟動,Illumina宣布加入“人類疫苗計劃”,美國FDA宣布批準Neurocrine的新藥INGREZZA(valbenazine)上市,帕金森病治療重大突破,科學證明多不飽
今年的1月30日,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了兩篇讓干細胞領域高度矚目的研究論文,稱他們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給成熟小鼠細胞施加壓力生成了一種新的干細胞類型。然而他們的研究報告在發布后不久即激起了極大的爭議。 經過調查證實兩篇論文中
國科發計〔2011〕6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司(局),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以下簡稱97
2011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將于8月11日~8月13日在北京格蘭云天大酒店召開。會議將邀請國內從事細胞治療研究及臨床專家,針對細胞治療技術領域中的熱點展開,如:細胞治療安全、細胞制品質量控制、腫瘤的樹突狀細胞(DC)治療技術、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技術、干細胞移植治療技術、基因修飾化細胞治療、抗體修飾
2012年8月16日,西安市,中國西部首例基因芯片試管嬰兒在西安唐都醫院誕生。 從廣義上說,輔助生殖技術包括精子庫、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而今年恰是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25周年。盡管我國的試管嬰兒比世界首例試管嬰兒晚了10 年,但作為后起之秀,我國在該領域內的技術及研究已處于國際
美國已經開始了用年輕人血漿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這個研究涉及到一種共生動物研究模式,本文根據今天《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聞特寫,給大家介紹這一精彩的歷史。 認真關于這一歷史,留給我們的許多思考。為什么一種非常讓人激動的研究技術會在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世代被埋沒,被學術界放棄。一個具有一定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