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主編認為科研不是“精英文化”
“科研不是‘精英文化’,更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該是大眾化的。不管是教學醫院還是普通醫院,醫生都應該做科研,只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基層醫生不一定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應該更多對平時的醫療工作進行評估與評價。”日前,在2018“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會議”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并不是只有教學醫院的醫生才同時兼顧教學、科研和臨床,所有的醫生都應該將三者結合在一起。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向《柳葉刀》投稿。目前《柳葉刀》收到的來自中國的投稿量已穩居第三位,僅次于英國和美國。這些投稿的文章內容主要集中在疾病負擔、傳染病防控研究、醫療體制改革和醫患關系探討等方面。 “一些文章的研究水平已經達到頂級。”霍頓表示,隨著中國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為中國的科研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霍頓看來,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的醫學科研更具優勢。首先,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科研,可以說是“舉國支持”,這......閱讀全文
《柳葉刀》主編:科研不是“精英文化”
“科研不是‘精英文化’,更不是少部分人的特權,而應該是大眾化的。不管是教學醫院還是普通醫院,醫生們都應該做科研,只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基層醫生不一定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應該更多對平時的醫療工作進行評估與評價。” 10月27日,在2018“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會議”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
《柳葉刀》主編認為科研不是“精英文化”
“科研不是‘精英文化’,更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該是大眾化的。不管是教學醫院還是普通醫院,醫生都應該做科研,只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基層醫生不一定要去做高精尖的研究,應該更多對平時的醫療工作進行評估與評價。”日前,在2018“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會議”上,《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在接受記者
盛新慶:培育精英需要構建好的文化環境
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難以為繼。國家在制定“九五”計劃時,就提出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遺憾的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們的發展模式并未發生根本改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對此作了研究,在其專著《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中有詳細論述。其結論是:經濟發展方式難
糾偏“帽子文化”:回歸科研本身
文繼榮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14年后,他于2013年回歸高校。他坦言,之所以重返學術圈,和獲得“千人計劃”這頂“帽子”有很大關系。“有了它,在高校開展學術研究會比較順利。” 然而,他同時也看到,周圍的很多年輕人受到了“帽子文化”的傷害。雖然
72所高校科研精英齊聚津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25.shtm
胡建兵:科研精英為何屢成科研經費的碩鼠
近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紀委駐教育廳紀檢組通報四起省屬高校科研經費違紀典型問題,包括公款私存、用項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以“學生助研補助費”名義冒領科研經費。四名高校教授受到黨紀處分,一人被免去系主任職務,另外三名大學教授直接被降級為講師。 科研經費的使用關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的GDP已
英國皇家學會新會長提倡精英化科研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被提名人、諾貝爾獎得主、生物學家Paul Nurse近日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的采訪時表示,他將支持更為精英化的科研資助方式,將英國的科研資源更加集中地投入到英國所擁有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手中。Nurse的此番言語激怒了英國許多科學家,他們
調查揭示實驗室文化與科研關系
一項涵蓋全球32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嘗試衡量實驗室“文化”如何推動或阻礙科研事業的發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 數據顯示,實驗室主管對實驗室運行情況的看法比其他成員更樂觀。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實驗室內整體士氣較高,但是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1年里感受到了要產出具體成果的壓力。大約
饒毅:科研需去除“夾著尾巴”文化
曾經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現任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的饒毅,他的行為一直被廣受關注——放棄了國外20多年的生活、工作,來到中國投身科研領域,經歷過美國和中國的兩種科研體制,對于他來說,所承受的不僅僅是體制帶給他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所處環境之下的感受。 對饒毅來講,回國后到底是一個
科研院所成反腐新領域-涉案人員多為精英
精英碩鼠 張浩/漫畫 北京海淀檢察院調查表明:科研經費使用、后勤服務、圖書資料購置是科研院所職務犯罪滋生三大“病灶” 大學已經成為世人關注的職務犯罪高發區,而科研院所里的腐敗,人們了解的并不多。 據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統計,2005年至2009年,該院反貪局共立案偵查發生在海淀區科研
香港重啟“內地專題實習計劃”-涵蓋文化科研等范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27.shtm
《自然》調研實驗室文化:負面壓力阻礙科研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一篇特寫文章,通過一項涵蓋全球32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揭示了全球科研群體內部的緊張氣氛,并嘗試衡量實驗室“文化”是如何推動或阻礙科研事業發展的。圖片來源于網絡 屢次出現的科研誠信危機,讓人們關于科研環境的擔憂不斷增加,也讓政府機構意識到有必要深入了解科研人員所面臨的壓
王華鋒:“重科學輕技術”的科研文化亟待轉變
? 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結果早已塵埃落定,就在結果公布后不久,筆者在網上看見這樣一個牢騷帖:“為什么一些搞工程技術的人都可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而搞科研的人卻沒有獲得?”言辭間透露出這位網民對工程技術人員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不解和困惑。在此,筆者以工程技術人員能否獲得
7位院士、3位青年學者發倡議:反對科研“圈子”文化
9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召開“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座談會。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王承文出席會議并講話。中科院副秘書長、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和風主持會議。會上,10位中青年科學家圍繞主題發言并共同簽署《“弘
中青報:打破精英們“互利互惠”的怪圈
華中科技大學最近清退了307名未按期完成學業的研究生。據《新京報》報道:“此次被清退的學生中,相當部分是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還有少數名人。”清退顯然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不管此次清退初衷如何,客觀上都將學術尊嚴之劍指向了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三方“互利互惠”的利益怪圈。 “精英階層
Nature:文化并非人類獨有,猩猩傳承文化能力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Human?Behaviour?期刊發表了題為:Chimpanzees use social information to acquire a skill they fail to innovat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黑猩猩或可從互相觀察(即社會化學
校園閃亮之星--成就未來商業精英
——“2014賽默飛世爾科技首屆校園商業精英挑戰賽”完美收官 2014年8月26日,上海 —— 8月26日,科學服務領域的世界領導者賽默飛世爾科技(以下簡稱:賽默飛)主辦的“2014賽默飛世爾首屆校園商業精英挑戰賽”在上海金橋華美達大酒店圓滿落幕。本次競
2023青年精英大會在溫州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90.shtm5月18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溫州市人民政府支持、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23青年精英大會(YEF2023)在浙江省溫州市拉開帷幕。本屆大會以“科技突圍布局”為主題
新興交叉學科植物文化研究: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西安杜陵唐苑移植的古槐,一級古樹,約植于漢代,移栽后元氣大傷。 已經出版的“中國樹木文化圖考系列”叢書。 黃帝手植柏,胸徑3.5米,樹齡5000年,傳為黃帝手植。 越是關系親密的東西,往往越容易被忽略。 作為整個地球生命圈層基礎的植物,似乎就是如此。 你可知道:大豆是古代祭祀祖
袁江洋:科學文化與本土文化之融聚
科學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科學文化具有普遍性和開放性,這一點無論從其產生還是傳播的歷史都可以看出來。而西方世界和西方文明如古希臘與基督教,對于科學文化的產生和傳承確曾有過獨特貢獻,但科學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區、其他文明中,譬如在伊斯蘭黃金時代及中國宋代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發展。 科學文化總是生長、運作
“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文化復興”研討會召開
7月9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首次研討會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 據悉,該課題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首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以四川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市中醫研究所等機構為主要合作單位。課題從中醫藥文化的三
德政府授“綠色精英”獎-兩名中國科學家在列
新華社柏林10月27日電(記者張毅榮)德國聯邦教研部27日在柏林授予全球25名青年科學家“綠色精英”獎,表彰他們為可持續發展提出的創造性方案。兩名中國科學家獲獎。 “綠色精英”獎2009年由德國聯邦教研部創立,每年向全球不同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征集方案,以推動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今年獎項設定
寧夏環境監測技術精英獲獎勵
12月3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總工會、團委、婦聯五部門,聯合獎勵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屆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選手,單項獎選手同時被授予 “全區技術能手”“優秀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屆環境監測大比武,設初賽、復賽、決賽等環節,歷經半年,
王元:自由生長方能育精英
擔任過1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主席的王元院士有些憂心:即將進小學的孫子孫女如果不喜歡自己研究了半個多世紀的數學,最后是不是仍將被迫卷入奧數培訓的滾滾洪流。 每天走在中關村的大街上,這位耄耋老人放眼望去,最多的就是為應試而生的奧數補習班。 他常常現身說法寄語年輕人,一個
轉基因:精英論戰為公眾帶來什么
“轉基因商用”決策過程中不該沒有公眾的聲音 最近一個月,關于轉基因的“精英論戰”如火如荼。 7月6日,上海《文匯報》刊登留美學者曹明華的文章《轉基因食物在美國的爭議》。作者以在美國見聞,質疑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此開始,“反轉”、“挺轉”的精英們,將“中國式”轉基因論戰推向新的高度。北
“大學文化”降溫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52.shtm
無損檢測的文化傳承
一、無損檢測——現代工業的“質量衛士” 無損檢測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一門應用型技術學科,它以不損壞被檢測物體內部結構為前提,應用物理的方法,檢測物體內部或表面的物理性能、狀態特性以及內部結構,檢查物質內部是否存在不連續性(即缺陷),從而判斷被檢測物體是否合格,進而評價其適用性。 無損
文化和旅游部赴中央財大開展文化和旅游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06.shtm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財務司司長馬秦臨以及相關人員來到中央財經大學,就推動和設立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深化部校合作等相關事宜開展考察調研。 ???座談會現場 中央財經
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8月16日,以“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參與”為主題的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22)在廣州市黃埔區召開。會議以“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行,來自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公共文化機構、高校和研究機構、文旅企業等代表匯聚一堂,共議公共文化發展未來。 本次研討會由廣州市黃埔區
華東師大舉辦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體驗展-文化韻味濃厚
猜燈謎、投壺、翻花繩、解孔明鎖、繪染團扇、漢服秀、即興情景劇……12月4日,一場由大學生自創自辦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體驗展在華東師范大學物理樓中華傳統文化展廳開幕。與一般展覽不同,該展覽以情境化、沉浸式、多重感官互動等“穿越式”體驗,來實現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功能,配合移動新媒體與影像,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