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9日在溫哥華舉行的2012年阿茲海默癥協會國際會議 (AAIC? 2012) 上公布的新研究結果涵蓋了阿茲海默癥和癡呆癥各方面的研究,包括病因、風險因素、發現和診斷、治療以及預防。 阿茲海默癥協會國際會議是展示和討論最新阿茲海默癥和癡呆癥研究的首屈一指的年度論壇。2012年的會議將全球4000多名領先專家和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提供了大約2500個科學演講報告。 阿茲海默癥協會 (Alzheimer's Association?) 首席醫療科學官威廉-蒂斯 (William Thies) 博士表示:“阿茲海默癥協會國際會議上的好消息是,我們在阿茲海默癥的更早發現、癡呆癥風險因素的更多知識,以及更好的治療和預防方面取得了進步。” “這些進步對于創造阿茲海默癥不再意味著死亡,而是一種可控制和治療或者預防的疾病的這樣一個未來而言至關重要。” 阿茲海默癥和癡呆癥護理成本的全球激增,罹病人口......閱讀全文
2013年美國康塔儀器公司將參加的展會如下, 歡迎廣大科學工作者前去參觀咨詢: 1. ARABLAB 2013(2013年3月10日至2013年3月13日) 迪拜國際會議及展覽會 ARABLAB是唯一針對中東及非洲地區,印度,中國和亞洲的貿易展覽會,主要展示分析儀器,實驗設備,機
可根據病患個體改進治療,以延緩老化過程 時光一天天地逝去,人們慢慢地變老,其中的過程對人類來說是個巨大的謎題。德國科學家近日鑒別出一組蛋白,能夠揭示一個人的生物學年齡。這些生物標記可應用于醫學之中,根據老年人的個體生物學年齡改進對他們的治療。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魂牽夢縈:還一個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但他卻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做了最真誠、最實質、也是最為具體的工作。 大陸出生,臺灣長大,美國留學,又回到中國來
將于2015年在中國舉辦的第15屆國際量子化學大會(ICQC)日前遭到國外科學家聯名抵制,因為在該會議公布的初步名單中,沒有女科學家。2月17日,此事經《自然》雜志報道并引發關注。 會議組委會主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帥志剛介紹,該名單是一份只有2/3報告人的初步名單,組委會一直希望和嘗試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流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Thomas Hagan et al, doi:10.1016/j.cell.2019.08.010 【1】Cell:臨床試驗表明腸道細菌可提高流感疫苗在臨床試驗中的療效 doi:10.1016/j.cell
由衛計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國家風險評估中心共同參與的“方便食品與國民營養健康論壇”近日在上海召開,食品科學家、營養學者、醫生等代表圍繞著如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進行了熱議并一致認為,食品產業營養健康轉型是國民營養行動計劃重要策略,食品工業、營養學界應聯合起來積極踐行國民營養行動計劃
自行設計研制 科學出奇制勝——中科院科學儀器研制悄然潛行 中國儀器儀表問題系列報道(之七) 重大突破來自技術的創新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或為專業核心刊物撰寫綜述文章。這樣的“殊遇”與“殊榮”雖然離諾貝爾獎還有某種程度的距離,但對于科學家而言,無疑已得
地球上有多少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品?這個問題無法精準回答,據美國《化學文摘》統計,已注冊登記的化學物質超過1.6億種,其中被大量生產和使用的約有10萬種。 美國化學會的徽標上寫著一句名言:化學為了生活。化學品的廣泛使用極大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理論上說,化學品只要生產出來
美國已經開始了用年輕人血漿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這個研究涉及到一種共生動物研究模式,本文根據今天《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新聞特寫,給大家介紹這一精彩的歷史。 認真關于這一歷史,留給我們的許多思考。為什么一種非常讓人激動的研究技術會在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世代被埋沒,被學術界放棄。一個具有一定風險的
長期以來,很多老年人備受阿爾茲海默病的困擾,當然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尋找幫助克服該病的新方法和策略,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比如,日前刊登于國際雜志JACS 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就開發出了一種能水解淀粉樣蛋白beta的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不同的人群在多種疾病發生的風險上或許并不相同,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更易患肝癌,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Manieri et al., 2019 【1】JEM:突破!科學家從分子層面上解釋為何男性更易患肝癌?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北京時間今晨,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度十佳”盤點出爐,涉及新聞、政治、科學、藝術、娛樂、商業、科技、體育、流行文化9大領域共50類500項“年度十佳”。 在各種年終盤點中,醫學發現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在《時代》評出的2009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中,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的“乳房X光造
季節性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會導致多達65萬例死亡和300-500萬例嚴重感染。不知不覺,冬天到了,流感也隨即而來,那么近期科學家們關于流感的研究進展如何呢?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Sci Immunol:生酮飲食有助于抵抗流感 doi:10.1126/s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發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三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胡振江,北京大學講座教授。分別于1988年和199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6年在日本東京大學信息工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擔任東京大學情
液體處理工作站與維生素D檢測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許多運動的、相互依存的部分組成。像每一個器官、肌肉和細胞一樣,維生素D在個人的整體健康和福祉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盡管維生素D是微觀的,但它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任何人都應該忽視的。什么是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激素,由一組脂溶性分泌激素組成。它
生物通報道:不少奇聞趣事,甚至科學研究中都有提到移植心臟之后的患者性情大變,變得和心臟捐贈者一樣,這是真是假科學家們尚不得知。但從人體體細胞重編程生成的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中,科學家們能通過遺傳和表觀遺傳分析了解到捐贈這一體細胞的個體的年齡。 揭示這一iPS秘密的是來自Scripps研
【Technews科技新報】一項研究首度表明,健康的老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能與年輕人一樣產生新的腦細胞! 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熱門話題,就是人類大腦是否可以在生命過程中持續產生新細胞,一直到 1960 年代,科學家都堅信人類大腦在出生后不久就停止制造新神經元;然而之后數十年隨著技術進展,科學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近期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的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將于 6 月底在深圳舉辦,其中 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挺教授將擔任自然語言處理專場主席。雷鋒網了解到,劉挺教授作為國內 NLP 方向的領軍人物,其 Google Sc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當涉及到大腦的某些部分時,更大并不一定意味著更好的記憶。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一個更大的海馬體--一個嵌入大腦深處的彎曲的海馬狀結構--并不總是可靠地預測老年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海馬體萎縮是正常的,但對于輕度認知障礙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海馬體萎縮更為明顯。科
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并不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話和溝通。這種對話和溝通在有機體的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1.Nature: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交談導致過敏性哮喘 doi:10.1038/nature2402
圖片來源:EbioMedicine 1月4日,來自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雜志上首次發表了用抗衰老類藥物——Senolytics治療人類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致命疾病的結果。 在這項首個人體試驗中,科學家們招募了14名被診斷為患有穩定、輕度至中度特發性肺纖維化(IP
咖啡是一種用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來的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與可樂,茶同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飲品。而一直以來咖啡是否影響健康是很多人都極為關心的話題,多年以來科學家們對于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看看過去都有哪些跟咖啡有關的研究進展。 1. 喝咖啡還能預防糖尿病? 對動物進行研究發現
李燦院士當選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 ——第十四屆國際催化大會紀實 2008年7月13至18日,第14屆國際催化大會在韓國召開。國際催化大會由國際催化理事會發起,并由該理事會每四年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辦。該大會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規模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4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 Science:微管去酪氨酸化控制心肌細胞跳動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新的高分辨率顯微鏡發現在心臟中,被稱作微管(microtubule, M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