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謝曉亮諾獎專家齊聚論壇探討創新藥物研發
11月30日,“北京昌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論壇——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機遇與挑戰暨2018 SAPA中國年會”今日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隆重召開。北京市的相關領導、來自全球的頂級專家、企業投資機構等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本次論壇在大家的期盼中拉開序幕/ 【年會開幕】/崔霽松博士2018 SAPA中國年會主席、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2009-2010會長/ 2018 SAPA中國年會主席、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2009-2010會長崔霽松博士主持本次論壇,對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本次論壇以“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邀請全球頂級科學家在此交流,共同促進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現代文明也帶來了更多挑戰,如環境污染、人群的老齡化等問題,人們也產生了更多健康需求,需要研發更多、更好的創新藥物造福人類。這也是本次論壇的主要意義和價值體現。/鄭煥敏:......閱讀全文
施一公-謝曉亮-諾獎專家齊聚論壇-探討創新藥物研發
11月30日,“北京昌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論壇——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機遇與挑戰暨2018 SAPA中國年會”今日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隆重召開。北京市的相關領導、來自全球的頂級專家、企業投資機構等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本次論壇在大家的期盼中拉開序幕/ 【年會開幕】/崔霽松博士2018 SA
兩位諾獎得主、施一公、謝曉亮齊聚2018-SAPA中國年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12月1日,“北京昌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論壇——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機遇與挑戰暨2018 SAPA中國年會”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隆重召開。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Aaron J.Ciechanover、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Kurt Wüthrich、
謝曉亮獲美國生物物理協會Founders獎
謝曉亮獲美國生物物理協會Founders獎,為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科學家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 Mallinckrodt講席教授謝曉亮,在美國圣地亞哥召開的第56屆美國生物物理年會上接受了該協會2012年Founders獎,并應邀做了
謝曉亮獲美化學會Harrison-Howe獎
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美國化學會Harrison Howe獎。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官方網站的公告說,謝曉亮教授及其研究組從事多個相關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發展新型物理及化學技術手段以解決緊迫的生物
-謝曉亮教授獲美國化學會德拜獎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該學會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該獎是美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的最高獎項,用以紀念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化學家德拜。 美國化學會在其發布的新聞中指出,謝曉亮教授是國際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開拓者之一,發展和應
謝曉亮教授獲美國化學會德拜獎
來自美國化學會的最新消息,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該學會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該獎是美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的最高獎項,用以紀念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化學家德拜。 美國化學會在其發布的新聞中指出,謝曉亮教授是國際單分子生物物
特邀主旨報告人:謝曉亮
謝曉亮 謝曉亮,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工作。1998年被哈佛大學聘為
謝曉亮獲得美國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
2015年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日前揭曉,由我中心(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與斯坦福大學教授Karl Deisseroth分享,以表彰兩位杰出學者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技術創新,包括光遺傳學以及單分子生物學,以及這些技術在醫學上的重要應用,如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避
謝曉亮獲得美國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
2015年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日前揭曉,由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與斯坦福大學教授Karl Deisseroth分享,以表彰兩位杰出學者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技術創新,包括光遺傳學以及單分子生物學,以及這些技術在醫學上的重要應用,如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避免試管嬰兒的遺傳
謝曉亮等研究揭示DNA別構效應
2013年2月15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Probing Allostery through DNA”的研究報告,通過單分子生物物理等手段嚴謹地證實了DNA中確實存在別構效應。該研究揭示了DNA一個新的基本性質,不但在物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該項工作是由美國科學院
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大陸學者;
北大謝曉亮教授Cell發表最新成果
有證據表明,高度表達基因以隨機爆發的形式轉錄,這一現象也被稱為轉錄爆發(Transcriptional bursting)。但迄今為止,人們并不清楚這種廣泛存在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為了在細菌中研究轉錄爆發的具體機制,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高通量的單分子分析
將顏寧推上熱搜第一的,有產業界對基礎研究的期望
也許院士們“下山”,國內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看到苗頭了! “深圳向我伸出了橄欖枝,我麻溜地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了辭職申請。”45歲科學家顏寧的一番官宣,撼動各界。 歸去來兮。接下來,顏寧要做一件讓國內醫藥、科學界為之期待的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領導臨床、轉化和產業化等工作,推動科研模式
施一公: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
昨天(8月14日)晚間,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式上做主旨演講,全文如下: 親愛的青少年同學們: 首先,作為一名身處科學研究一線的科學家,我熱烈地歡迎大家前來參加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并預祝大家全力以赴,用你們的洪荒之力震撼評委,
施一公:創新,永遠向頂尖發力!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題:施一公:創新,永遠向頂尖發力!新華社記者陳芳、溫競華首次發現次要剪接體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2021年他帶領團隊再獲剪接體結構的重大突破;在《自然》雜志最新發布的2021年度年輕大學自然指數中,他帶領的西湖大學是上升最快的25所年輕大學中最年輕的;出頂尖成果,帶拔尖人才
謝曉亮院士Science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人類、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許多生物體都已經進行過DNA測序。如果說測序個別物種具有挑戰性,那么測序單個細胞的DNA無疑更難。 為了獲得足夠的DNA進行測序,通常需要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細胞。而找出哪種突變存在于哪種細胞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只存在于少數細胞(如早期癌細胞)中的突變也基本
謝曉亮院士:單分子技術透視生命之謎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施一公: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圍繞知識分子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為國家和人民所作的歷史貢獻,精辟論述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重大意義,對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知識分子工
北大謝曉亮、白凡發表Cell子刊新文章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休眠細菌細胞中增高的外排活性促進了耐藥。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21日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白凡(Fan Bai)博士及謝曉亮(X. Sunney Xie) 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在接
謝曉亮:從單細胞研究到高通量測序
2011年7月第八期《自然—方法學》刊登了Monya Baker撰寫的一篇人物特寫,詳細介紹了在當期發表的論文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in PDMS microreactors”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謝曉亮教授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全文翻譯如下: 在科學界,
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謝曉亮:通往精準醫學之路
大高個兒,走路大步流星,謝曉亮像一陣風進了辦公室。提起“基因”“染色體”這些名詞,他還來不及放下公文包,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只需要一個細胞,就可以對細胞攜帶的基因組進行測序” 謝曉亮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一幅溫馨的照片。這是一張研究人員與新生嬰兒的合影,除了謝曉亮,照片里還有北京大
北大謝曉亮教授:單分子技術透視生命之謎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謝曉亮院士研發出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人類、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許多生物體都已經進行過DNA測序。如果說測序個別物種具有挑戰性,那么測序單個細胞的DNA無疑更難。 謝曉亮院士研發出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為了獲得足夠的DNA進行測序,通常需要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細胞。而找出哪種突變存在于哪種細胞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2021年北京市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謝曉亮院士等獲獎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市政府決定,對為科學技術進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
中國版諾獎頒發:施一公潘建偉等3人獲未來科學大獎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吳楊獎新增基礎醫學獎-施一公邵峰獲獎
被人稱之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的“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簡稱“吳楊獎”)今天(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行頒獎典禮,13位為中國醫學、藥學、衛生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獲獎,致辭的有吳楊獎名譽主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吳楊獎共同主席、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醫院協
施一公: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責任和勇氣
“同學們,大家也許會詫異:為什么要義無反顧地追求科學、創造技術?原因很簡單:當今的中國異常喧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直截了當地說。 施一公是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開幕式上發表上述觀點的。8月14日晚,面對參加本次大賽的500多名青少年選手
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最大的敵人
9月16日晚22:38,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做客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講啦》,分享了他的成長歷程與人生選擇,以及對人才培養、教育創新的期望與思考。 科學殿堂是如此之神妙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記住了小學政治老師對他說的“你要為咱駐馬店人爭光”,他努力學
謝曉亮團隊譚隆志博士榮獲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獎
當地時間11月21日,《科學》雜志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謝曉亮團隊譚隆志博士因其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系統生物學領域的突出研究成果,當選為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