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據英國《自然》雜志官網2月11日報道,法國政府宣布,將于2021年開始實施首份國家研究戰略。盡管細節仍未敲定,但法國政府表示,該戰略旨在為各級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提供穩定的資金資助和更好的職業前景,以幫助法國在全球科研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大背景下脫穎而出,是“確保法國仍是科學強國”的重要機會。 此舉受到法國主要研究機構負責人的熱烈歡迎。不過,也有科學家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們認為,對于法國研究來說,增加新投資至關重要。 首份國家研究戰略呼之欲出 2月1日,在慶祝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歐洲目前最大的基礎研究機構)成立80周年大會上,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首次宣布,法國將制定首份長期國家研究戰略。 菲利普認為,該戰略將削減官僚作風,為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提供更多資金和資源,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規劃未來并騰出更多時間開展研究,從而幫助法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科研中脫穎而出。 目前,已有包括CNRS在內......閱讀全文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美 國 研發投入“量入為出”,重點保證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實施創新戰略,確保經濟的增長與繁榮。 奧巴馬堅持通過創新確保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戰略,在國情咨文中大力倡導創新,提出美國要想贏得未來,就必須在創新、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超越其他國家,并發布了新的《美國創新戰略》,以明確國家的創新目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李壽生 編者按 3月29日,第22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系統學習大講堂在北京舉行。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會上作了題為《2019年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抓好的六件大事》的主題報告。報告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未來一年行業
2007年是歐盟解決制憲危機,一體化建設走出低谷,經濟社會改革步伐加快,經濟保持平穩,主要大國(德國、法國、英國)領導人更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對外積極進取,謀求發揮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的開局之年;是歐盟大力開展能源、氣變外交,力圖借此打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為研究對象,產生實驗動物資源、動物模型資源、動物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和動物實驗設備等,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食品、農業、環境、航空航天等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系統性生物學
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我國制藥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突破領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顯示了可喜的發展趨勢,但離世界發達國家生物醫藥發展水平仍然存在不少差距。200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生物技術公司總數已達4362家,銷售總額約為413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公司總
一年前那個春光旖旎的四月,在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之畔,一座名為“雄安新區”的城市應運而生,它噴薄而出、氣勢雄渾,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標志和新起點。 “快馬加鞭未下鞍。”經過一年努力奮斗,在這草長鶯飛、萬物蔥蘢的時節,周歲雄安已初綻出讓人為之驚嘆的新顏。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各種科
“國際社會應該通過加強協商,用一種和平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法國前總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維爾潘近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校區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最近以來,美國政府基于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等國內法,接連宣布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中國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兩大經濟體貿
法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歐洲獨樹一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加劇,近些年來,法國政府對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并且采取多項措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期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本人曾宣稱,法國要當全球“生態先鋒”。試圖構建“綠色大國”的整體規劃,是法國生態文明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
編者按:伴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和醫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知識的日益積累、臨床應用的不斷探索,醫學領域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新華社記者最近兩個多月深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在精準醫學這一高科技領域的世界性角逐中,我國面臨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亟待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加強頂層設計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在高等學校建成一批引領世界學術發展的創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領域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其實,早在2009年,直面“錢學森之問”,教
改革使科技發展迎來了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作用。4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
——與何祚庥先生商榷 □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快堆研究中心 周培德 何祚庥先生2011年2月18日在《科學時報》發表了《我國是否已成快堆技術世界第八?鈾儲量是否可用三千年?》一文(以下簡稱何文)。 何文首先對2011年1月4日國內各大報刊、各大網站紛紛報道的關于我國后處理中試廠調試成功的新
2014年度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 7月5日,在2014年廣義虛擬經濟論壇暨2013年專項中期檢查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4年度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報告。該指數報告顯示,在篩選出的50個國家中,美國、法國、中國位列前三名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確保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總體目標的攻堅時期。為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有效運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
7月4日,在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成立大會上,陳竺首次以衛生部長的身份在公眾場合亮相。近15分鐘的致辭,平實而嚴謹,完全沒有脫稿發揮,顯出他的低調和審慎。 外界在談論這位6月29日接受任命的衛生部“新掌門”時,大多都會猜測他將制
針對核廢料處理、核燃料供給、核科學工程人才三大瓶頸 核能具有綠色、高效、低碳排放和可規模生產的突出優勢已被世人公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核能迎來發展的春天,而近年來我國更是將“積極發展”核能列入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戰略重點之一。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年10月通過的《核電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美國、歐盟相繼啟動“材料基因組計劃”,以滿足新興制造業對高性能新材料的需求。專家8月15日在河北固安舉行的邁海材料基因組國際研究院揭牌儀式上表示,“材料基因組計劃”已成全球熱點,中國版“材料基因組計劃”呼之欲出。 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熱能實驗室主任兼邁海材料基因組國際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馮志強說,
美國、歐盟相繼啟動“材料基因組計劃”,以滿足新興制造業對高性能新材料的需求。專家15日在河北固安舉行的邁海材料基因組國際研究院揭牌儀式上表示,“材料基因組計劃”已成全球熱點,中國版“材料基因組計劃”呼之欲出。 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熱能實驗室主任兼邁海材料基因組國際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馮志強說,材料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中國去年GDP跨過90萬億大關,而傳統的產業卻增長乏力。很多人講,沒有投資機會。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杰分析認為:實際上,中國正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調整。這場調整將從2020年開始顯現,有3大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支柱,每年造富120萬億,遠遠大于現在的經濟總量。 未來10年,誰能抓
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科學家們發現,在過去的30多年里,幾乎每年都有1~2種新發傳染病出現,在全球性范圍內呈現擴散趨勢。同時,一些過去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傳染病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病原的不斷變異,造成新的流行和暴發。研究這些病毒微生物,是預防、控制和治療的首要條件。1月31日,中科
宋冬林穿上正壓工作服進行例行巡查。 武漢P4實驗室。 細菌還是病毒?這是15年前SARS暴發早期科研團隊的爭執,SARS的暴發也讓分子微生物專業出身的宋冬林在40歲之際面臨新的人生選擇。 2003年SARS肆虐,國家從戰略高度要求武漢病毒研究所承擔建設P4實驗室的任務。彼時,國內科學家對這
“太赫茲”(THz)是一個頻率單位,1太赫茲等于10的12次方赫茲。頻率在0.1—10THz的電磁波,稱作“太赫茲波”,其波長介于遠紅外光與毫米波之間。據上理工光電學院院長莊松林院士介紹,在電磁波家族中,太赫茲波的地位很特殊,由于它處于微波電子學與紅外光子學的交叉、過渡區域,而且沒有太赫茲源和檢測器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