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NASA)正在加速讓宇航員重返月球的計劃,并表示,這次將在月球待下來,有別以往。美國宇航局局長希望,能在2028年前讓航天員回到月球。 據報道,美國宇航局局長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14日表示,美國宇航局將加速這項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重返月球計劃,并廣邀私人企業投標。資料圖: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宇航員艾倫·賓收集月球土壤。 布萊登斯坦在美國宇航局華盛頓總部的一場會議提及,“我們能否盡快回到月球這件事很重要”,并說他希望能在2028年前讓航天員回到月球。 他說:“這一次,我們登陸月球后要留下來,而不是插個旗或留下腳印后,再等另一個50年才回來。” 據悉,人類重新踏上月球表面之前,美國宇航局計劃先于2024年前派遣無人飛行器至此,且已邀請新興民營單位投標,打造這項計劃。 美國宇航局欲在2026年之前,于月球軌道打造稱作是“匝道”(Gateway)的小型太空站,將作為往返......閱讀全文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飛天50周年——1961年的這一天,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該國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這艘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而后安全返回地面。為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12日確定為國際
正如科幻作家的夢想一樣,月球前哨曾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匆忙登月時想要達到的目標。只是這一目標在匆忙中成為一種幻滅。 而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向月球吹起了進軍的號角。日本的“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H2A-13火箭升騰而起,中國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也即將發射。而在這一切的探月計劃中,
據外媒報道,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時,帶回了部分土壤和巖石樣本供未來研究。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時隔40多年后,打開了其中一份,為未來的登月計劃進行測試。 5日,位于休斯敦的約翰遜航空中心的科學家們打開的這份樣本,是阿波羅17號飛船宇航員尤金?塞爾南和哈里森?施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國際空間站、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隨著我國嫦娥四號任務順利進行,月球探測再次成為全球熱論的話題。事實上,月球從未遠離國際空間探測的焦點。2017年底,美國開始推進“重返月球”計劃,建設月球軌道空間站,并將其作為登陸火星的跳板。除美國外,近年來,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紛紛提出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堪稱百花齊放。2019年已經到來,各
圖片來自:NASA官網 月球軌道平臺“深空之門”(上)與獵戶座(中)、太空發射系統(下)一起,構成人類空間探索的核心網絡,為未來人類繞月、登月行動和火星任務做好準備。 北京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表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深空之門”
究竟是何原因導致“玉兔”故障?中國官方13日稱“玉兔”出現機構控制異常,但并未對故障原因給出明確說法,同樣好奇的外國媒體給出的原因也僅停留在猜測的程度。美國“空間”網站說,“玉兔”到底經歷了什么目前不得而知,但月球表面無處不在的月塵恐是罪魁禍首。加拿大地理學家斯圖克說,在極度寒冷(零下100多攝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誰都無法獨善其身。世界各國的科研項目都受到了影響,在美國和歐洲,多項即使被列為“優先級”的關鍵性航天計劃,也不得不暫且擱置;但也有一些項目仍處于運轉中,即使是“應急最高級別,仍會確保發射”。 韋伯望遠鏡:早有預判,別賴疫情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之后最受全世界矚目的
美國媒體公布的該國下一代火星車“好奇”號的效果圖 美國新一代火星車“好奇”號已于美國東部時間6月22日運抵肯尼迪航天中心。再經過數月的準備工作之后,預計將于今秋發射升空。“好奇”號屆時的使命主要是探究火星的環境是否適宜簡單生物存活。 美國宇航局(NASA)23日宣布,“好奇”號11月
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網站直播新聞發布會內容,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守望者飛船和半人馬座火箭撞月探索結果將會在12月正式公布。 北京時間10月9日晚19時31分許,月球坑觀測和傳感衛星守望者飛船和半人馬座火箭(即“宇宙神-5”火箭的第二級)撞月成功。科學家正根據數據和圖像進行分析。 一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邁出了征服外太空的第一步:12月5日,其新一代載人飛船“獵戶座”完成首次試飛,升上距離地球3000英里的高空后順利返回,落入太平洋預定海域,其成功發射被視作“美國航天的新起點”。NASA放言,“獵戶座”注定將一馬當先,有朝一日將人類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遙遠的宇宙
月球北半球是“創世紀”號探測器的預計著陸點。圖片來源:NASA 2月22日,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將一款名為Beresheet(創世紀)的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于4月踏足月球表面并開展月球磁場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創世紀”號探測器是首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人類面臨的命運卻十分脆弱,我們面臨的重大自然災難除了地震、火山、海嘯外,還包括小天體撞擊、地球磁極倒轉、超新星爆發、超級太陽風暴等。生命體即使龐大如恐龍,也能在一夕間滅亡殆盡。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還不具有飛出太陽系的能力。
美國總統特朗普 3 月 11 日公布了新一年的聯邦財政預算草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預算被砍 12%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預算被砍 13% ,美國國家環保局(EPA)的預算縮水了 30% ——其研究氣候變化科學的項目預算甚至丟掉了近 70% ...... NASA預算受影響較
在很多人眼中,輻射幾乎與“癌魔”劃等號。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1986年)等核悲劇,早已使人“談輻色變”。然而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23日報道,美國資深營養學家、曾任“阿波羅”登月計劃宇航員首席營養顧問的唐·勒基(Don Luckey)表示,少量輻射可起到增強人體免疫力、延長
中新網10月5日電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計劃在2020年前再派航天員登陸月球,但NASA署長格里芬預計,中國會比美國更早一步達成登月之旅。 據香港《文匯報》引述美聯社報道,格里芬在一場講座上說:“我個人相信中國會趕在美國前登陸月球。” 報道說,格里芬的言論令太空界大感震驚,但亦有人士
美國企業家認為,未來50年,經濟而非政治將成為空間探索的動力 私人企業躍進太空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人類探索太空的大門;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此舉“邁出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無人駕駛飛船正飛往太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美國宇航局(NASA) 白宮取消了“星座項目”,該項目第一年的啟動經費約35億美元,旨在建造重返月球的火箭、航天飛機和其他系統。盡管奧巴馬在預算中取消了登月計劃,但NASA的總預算在未來5年中將增加60億美元,包括在2011年的預算中增加3億美元,達到190億美元。 NASA官員
當地時間5月30日,SpaceX載人龍飛船在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順利發射升空。宇航員羅伯特·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搭乘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次發射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商業飛船飛往太空。圖片來源:NASA 4月17日,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推特上宣布,將重啟載人航天計劃。這是將近9年之后,
圖表:神舟八號將于11月初擇機發射 神舟八號飛船即將起航、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即將拉開序幕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0月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對這次任務的意義、中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及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解讀。 周建平,1957年出生,湖南望城人,國防科技大
新研究顯示,月球土壤,特別是極地的土壤,可容納大量的水。(圖片來源:ESA/NASA) 月亮上真有很多的水嗎?人們猜測,在月球兩極附近,存在永久處于陰影狀態下的隕石坑,深冷的坑中,水分以冰的形式分泌出來。 關于這一說法,本周發表于《自然—天文學》的兩項研究給出了證據:月球極地真的存在陰
嫦娥四號科普載荷實驗生長箱 在月球表面開出第一朵花,人類移居月球也許不是夢。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屆時將向全球進行直播。 僅重3公斤的“乾坤”罐 “月面微型
北京時間6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太空機器人公司Astrobotic將于2023年年底攜帶一輛漫游者前往月球搜尋水源。NASA的毒蛇號極地水資源探測車等待近半個世紀的月球車任務 NASA已經將12名宇航員送上過月球,已經擁有成熟的技術。但近48年來,政治和預算方面成了美國人重返月
月球與地球的過去和未來息息相關,月球或許也擁有寶貴的資源,可供未來的太空活動和科學探索所用。大約50年前,美國人首先在月球表面上行走,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的報道稱,其下一波月球探測將與此前大相徑庭。這一次,NASA計劃與商業合作伙伴和國際機構攜手重返月球。 據悉,NASA
中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于11月晚些時候前往月球“抓把土回來”,這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期項目之一,也是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繞”“落”“回”的最后一步。 美國《科學》雜志對此予以高度關注。《科學》雜志在報道中指出,嫦娥五號是中國一系列雄心勃勃探月計劃的最新行動,它在月表著陸后,將從月表鏟取一些月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艱澀難懂的理論物理學沒有預兆地高調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還不知道發生在13億光年遠處那兩個黑洞糾纏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號、網站、傳統紙媒都在以各種形式推送著這一重大科學發現,某科普網站的相關文章閱讀量幾天時間就突破了200萬,一夜之間,似乎
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收集了巖石樣本,科學家希望在明年對這些巖石樣本進行研究。圖片來源:NASA 明年的某個時候,位于得克薩斯州休斯敦的美國宇航局(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研究人員將穿上防護服,戴上手套,進入存放月球巖石的高科技實驗室,打開一根自1972年以來一直被密封的金屬長管。當時阿波羅17號的
昨夜最重要的科學新聞,當屬首張黑洞照片的誕生。事件視界望遠鏡為5500萬光年外的梅西耶87黑洞拍下一張雖然模糊,但意義重大的大頭照。 · 病毒學 · 新成像技術揭示艾滋病病毒的弱點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免疫細胞時,其包膜帶有的蛋白會與細胞膜上的CD4和CCR5結合,引起包膜形狀的變化,感染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