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單細胞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應用,準確有效地解讀數據提供的信息尤為重要。這項研究提供了利用單細胞測序數據研究細胞命運動態變化的新方法,通過發現細胞命運分支的產生,找到影響分支產生的原因,更好的實現對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細胞命運變化理解,實現控制細胞命運變化的目標。 體細胞重編程是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重要模型,然而受到重編程效率以及細胞異質性強等問題的干擾,精確的重編程細胞命運變化路徑及調控機制尚鮮有報道。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捷凱研究組和裴端卿研究組合作發表了題為“Resolving Cell Fate Decisions during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Single-Cell RNA-seq”的文章,結合高效體細胞重編程和單細胞RNA-seq技術,揭示了小鼠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細胞命運的動態變化過程。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雜志上。 如何......閱讀全文
作者:Carrie 單細胞測序技術 基因測序在體外診斷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
隨著第二代測序技術的普及,單細胞測序迎來了迅猛發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美國冷泉港參加了單細胞分析會議后,在科學網博客里寫道:“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前沿學術會議,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單細胞基因組學時代的來臨。” 他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只是開了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2019年即將結束,在這一年中,單細胞測序的火熱充分展示了該技術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發育生物學作為生命基本過程研究的基礎學科,單細胞測序技術是該領域研究突飛猛進的助推器。在這300多個日夜里,科學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發育生物學的成果跟單細胞技術
2019年即將結束,在這一年中,單細胞測序的火熱充分展示了該技術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發育生物學作為生命基本過程研究的基礎學科,單細胞測序技術是該領域研究突飛猛進的助推器。在這300多個日夜里,科學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發育生物學的成果跟單細胞技術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隨著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已在多個領域,從早期胚胎發育到組織和器官發育、以及免疫學和腫瘤學開花結果。 2018年,這一領域國內外成果不斷,比如北京大學的湯富酬課題組就接連發表了11篇文章,獲得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接連重要成果。 3月,這一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
腫瘤作為一個異常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與非腫瘤細胞共同構成了腫瘤微環境。腫瘤存在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可以說腫瘤內每種細胞都存在于不同的微環境中,每種細胞都可能有不同的代謝狀態。由于異質性,腫瘤細胞會通過改變自身代謝模式(即“代謝重編程”)來適應不同的微環境,以滿足其對能量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聯合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三陰乳腺癌展開分析,表明耐藥性是來源于現有的帶有基因突變的克隆。這些結果于周四發表在《Cell》雜志上,將對這種癌癥的診斷、預后和治療具有臨床意義。 三陰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原癌基因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
早在幾十年前,生物學家們就發現了環狀RNA。與線性RNA相比,環狀RNA受到的關注比較少,一直被認為是剪切過程中發生的錯誤。隨著二代測序的發展,近幾年人們意識到環狀RNA其實是非常普遍的。這些分子廣泛存在于多種生物的細胞中(從古生菌、酵母、小鼠到人類),能夠通過不同途徑影響基因表達,很可能在細胞
對接受化療的乳腺癌病人進行了單細胞測序; 病人在治療中表現出克隆持久性或者消退; 病人通過治療前預先存在的基因突變的適應性選擇獲得了耐藥性; 化療導致耐藥信號的轉錄重編程。圖片來源:Cell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一種常對化療產生耐藥性的惡性乳腺癌。一個長久未解決的問題是這種耐藥性是
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北大生命科學學院與第三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的文章,利用單細胞DNA甲基化組高通量測序方法,首次在單細胞分辨
小編: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小鼠甲:咳咳,咱們是個嚴肅的科普節目…… 小編:天地洪荒,宇宙萬物,生命起源,又到了萬物~~~ 小鼠乙:(咆哮體)現在是冬天!冬天!咱們幾(今)天要講的是細胞!細胞! 小編:呃(⊙o⊙)… 好吧,咱們今天要講的是細胞(*^▽^*),
Nature雜志近日展開了一年一度的年終大盤點,評出了2015年的最佳評論文章。本次盤點選入了三名中國學者的兩篇文章,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的研究員湯富酬和研究員文路,以及云南大學的研究員馬曉婭。 湯富酬和文路在這篇文章中重點介紹了Grün等人開發的RaceID的算法,該算法能夠在復雜的細胞混合物
2017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研究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戰,無需對基因組進行編輯就能對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項重要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CR
將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干細胞的iPS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人們對iPS體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制還知之甚少。這主要是因為目前iPS重編程的效率比較低,得到的細胞存在很大的異質性。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的研究員湯富酬和助理研究員文路在Cell Stem Cell雜志上
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基因表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表觀遺傳學調控,對于人類發育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表觀基因組已經成為了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早期人類胚胎進行深入研究,獲得了胎兒大腦、心臟和肝臟的表觀基因組景觀。這一成果發表在十二月
利用體細胞重編程生成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技術稱為iPS,該技術生成的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理論上可以生成任何類型的細胞。現在這一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幫助研究者們尋找致病基因、進行藥物研發和開發細胞療法。 全面挖掘iPS技術的臨床潛力,需要詳細了解重編程各個階段發生的細胞事件。為
2019年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生物通報道:腎細胞癌(RCC)占成人惡性腫瘤的3%,和腎腫瘤的90%~95%。轉移性疾病通常會對放療和化療產生耐藥性。免疫治療表現出15%至20%的有限反應率。腫瘤干細胞(CSCs)是腎癌發生、發展以及耐藥性的關鍵參與因子。以前的研究已經表明,RCC是一種遺傳學明顯不同的成人癌癥,具有相對較低的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隨著大數據和全基因組測序的發展成熟和大量研究的廣泛開展,有時不免讓人覺得研究人員將他們的顯微鏡(microscope)更換為宏觀鏡(macroscope)。但是,《科學家》雜志舉辦的2018年十大創新競賽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單個細胞。在《科學家》雜志的獨立評審團評選出的2018年十大創新產品中,它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作為染色質的基本單元,核小體由大約147 bp的DNA和組蛋白八聚體(H2A, H2B, H3和H4)組成。核小體的動態定位和折疊組織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染色質狀態:“開放”(open)和“閉合”(closed)。核小體的定位和染色質狀態的動態變化對以DNA為模板的生物學過程(比如,轉錄、DNA復制